在哥伦比亚的旅程中,并没有感受到明显的高原反应。然而,抵达海拔约3600米的库斯科后,身体的感受截然不同,高反感觉强烈。
之前在西藏一个月的经历,似乎提升了自身的高原适应能力,但再次踏上高原,身体的反应依然值得关注。
很多人对高原反应感到恐惧,却对其真正原理不甚了解。高原反应的常见症状包括红细胞增多、头痛、呼吸困难、失眠、食欲减退和疲倦等。
据统计,约50%到70%的平原人在进入高原后会出现这些反应。
高原居民的独特适应机制全球有1.4亿人世代生活在青藏高原、玻利维亚高原和东非的埃塞俄比亚高原等高海拔地区。这些高原居民已经适应了高原的低氧环境,其反应远不如平原人强烈。
研究表明,他们拥有一种名为低氧诱导因子EPAS1的基因,该基因在高海拔地区会被激活,增加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产量,从而携带更多氧气,满足身体各组织器官的需求。
然而,并非每个人都能有效激活该基因。藏族人由于长期生活在高海拔地区,他们的EPAS1基因发生了变异,只会轻微提高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水平,避免了负面影响。
相反,平原人激活该基因后,可能导致红细胞过度增多,血液粘度升高,从而引发高血压和心脏病等问题。
研究还发现,部分汉族人,尤其是在藏汉混居地区,也携带有这种变异基因。据统计,87%的藏族人和9%的汉族人携带这种变异基因。
一些人高原反应较轻微,并且很容易适应高原生活,这可能与携带这种基因有关。
基因、血流与呼吸:多因素共同作用关于藏族人如何获得这种适应高原的生物学特性,有研究表明,他们的祖先可能与丹尼索瓦人通婚,并通过遗传获得了这种基因。丹尼索瓦人是生活在欧亚大陆西伯利亚的一个古老而灭绝的人种,其遗迹也在甘肃的白石崖溶洞中被发现。
除了基因因素,血流速度和呼吸频率也影响着高原适应能力。研究发现,藏族人的血流速度比平原人和安第斯山脉居民更快,这有助于他们适应高原的低氧环境。
同时,藏族人的呼吸频率也高于平原人和安第斯山脉居民,这也是他们适应高原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
不同高原,不同机制那么,玻利维亚高原居民的适应机制与青藏高原居民相同吗?答案是否定的。科学研究表明,安第斯山脉人群通过肺动脉高压来加快血流和促进肺部氧气交换,他们的血红蛋白浓度也相对较高。
相比之下,藏族人的血红蛋白浓度更低,其高原适应机制主要依赖于基因变异。
可见,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高原反应适应机制存在差异,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针对不同人群的高反药物也各不相同。
高原反应的研究揭示了人类在极端环境下的非凡适应能力。不同人群在面对相同挑战时,进化出了各具特色的生存策略。这不仅体现了生命的多样性和韧性,也为我们理解人类进化和基因适应性提供了宝贵的线索。进一步研究不同高原人群的适应机制,将有助于开发更有效的防治高原反应的方法,也为探索人类潜能、拓展生存空间提供新的思路。高原主场优势安第斯高原居民对低氧环境的适应能力令人惊叹。虽然其基因与藏族人不同,但他们同样 evolved 了在高海拔地区生存的本领。
这种适应性在体育竞技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尤其是在足球比赛中。玻利维亚国家队充分利用了高原主场优势,在位于拉巴斯、海拔3650米的赫尔南多·西莱斯体育场取得了骄人的战绩。
最近的世界杯预选赛中,阿根廷在拉巴斯以0:6惨败给玻利维亚,对阿根廷来说,这无疑是一场复仇之战。拉巴斯球场的海拔远高于哥伦比亚的波哥大和厄瓜多尔的基多,这也使得玻利维亚队在这个“魔鬼主场”保持了80%的胜率。
许多足球强国,包括巴西和阿根廷,都曾在这里折戟沉沙。 这种显著的主场优势甚至促使国际足联曾一度要求禁止在海拔2500米以上设立主场,但这一要求最终并未实施。
高原反应与神奇的“解药”高海拔地区的低氧环境对于外来者来说是一大挑战。如何缓解高原反应是一个重要课题。
传统的药物如红景天,虽被认为可以增强体力和缓解高原反应,但效果因人而异。
在玻利维亚高原,当地人使用一种名为古柯的植物来应对高原反应。古柯叶并非直接咀嚼,而是将其研磨成粉末,与蜂蜜等混合后包裹起来,缓慢溶化以减轻苦味。
这种混合物被称为“古柯液”(而非“骨科液”),据说能快速缓解高原反应症状。
尽管古柯液的有效性尚缺乏科学依据,但其在当地被广泛使用。有趣的是,在玻利维亚高原,氧气瓶并不常见,酒店里的制氧机也远不像西藏地区那样普及。
人们更多地依赖古柯来应对高原反应。除了古柯,其他一些高原植物似乎也具有缓解高原反应的功效。
例如,在一次徒步旅行中,有人在4000米以上的海拔体验到一种不知名的高原植物的功效,其气味能快速缓解喘息。
国足的“高原策略”中国国家足球队也曾尝试利用高原训练来提高队员的体能和适应能力,例如选择昆明作为高原集训地。然而,即使在海拔2000多米的昆明进行训练,国足的成绩依然不理想。
或许,将训练地点换到海拔更高的拉萨会有更好的效果?当然,这只是一个玩笑。
反思与展望从安第斯高原居民对低氧环境的适应,到他们利用高原主场优势在足球比赛中取得的成功,再到他们使用古柯等传统方法缓解高原反应,都展现了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智慧。虽然现代医学对高原反应的机制和治疗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但像古柯这样的传统疗法仍然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
深入探索这些传统疗法背后的科学原理,或许能够为我们开发更有效的应对高原反应的策略提供新的思路。
神奇的姆妮娅与高原反应旅途中,在高原地区,有人介绍了一种名为姆妮娅的植物,据说它是骨科叶的伴侣,通常用来泡茶,具有浓郁的香味。当地人认为它可以治疗胃痛,也能缓解因丰盛饮食带来的不适。
有人认为,姆妮娅的香气或许能间接缓解高原反应,但真正治疗高反的药物是经FDA批准的乙酰唑胺,它原本是治疗青光眼的药物。需要注意的是,使用任何药物都应谨遵医嘱,仔细阅读说明书。
大山崇拜:源于敬畏青藏高原和玻利维亚高原的居民都对大山怀有一种独特的崇拜。在西藏旅行时,曾有人在长时间驾驶后出现幻觉,看到车头前的大山上出现一张类似怒目金刚的狰狞面孔。
虽然明白这是疲劳驾驶带来的幻觉,但这让他理解了藏区山神崇拜的由来。高耸入云的雪山、变幻莫测的气候,使得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感受到自身的渺小,并自然而然地将山峰视为神灵的化身,认为它们能带来好运或厄运。
因此,对山神的崇拜和祭祀活动在藏区十分普遍。例如,在甘南地区以及西藏阿里地区的卫藏,就有着众多神山和圣山,祭祀活动也世代传承。在藏传佛教传入之前,藏区的本土宗教——苯教就已将自然崇拜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认为山水等自然物皆有神灵存在。佛教传入后与苯教融合,进一步强化了对山神的崇拜。
安第斯山脉:生命之源那么,在玻利维亚高原的原住民文化中,山又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呢?秘鲁作家何塞·玛利亚·阿克达斯在1966年创作的诗歌《呼唤医生》(又名《呼唤科学家》)或许能提供一些答案。这首诗谴责了居住在平原的殖民者及其后代,试图改变安第斯土著人生活方式的行为。
诗中描绘了安第斯山区丰富的物种多样性以及与山脉紧密相连的土著生活,将山视为生命之源、文化之根。诗歌节选如下:
>五百种花和五百种土豆/一样的种类生长在大地上/混合着黑夜和黄金/白银和白天/我种在山顶的一百朵藜麦花在阳光下绽放出色彩/安第斯神鹰和小鸟的黑色翅膀现在也盛开着/正是中午时分/我靠近主山祖先的山峰/山上的积雪显现出黄色/红色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看着我的脸/我的血管/风从我们吹向你们/我们都呼吸着它们/你们在上面数着书籍、机器和鲜花/的土地是从我的土地上下来的/经过了改良
:敬畏自然,尊重文化从藏区到安第斯山脉,不同地域的文化都展现了人类对大山的敬畏和崇拜。这种敬畏源于对自然力量的认知,也反映了人类与自然之间深刻的联系。
尊重不同的文化,理解其背后的精神内涵,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也提醒我们要对自然保持谦卑之心,与自然和谐共生。 现代文明的扩张常常伴随着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如何平衡发展与保护,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阿克达斯的诗歌正是对这一问题的有力回应,它提醒我们,尊重本土文化和生活方式,与自然和谐共生,才是真正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