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描写“孤独”的诗词,数不胜数。最有名的当数唐代诗人柳宗元的那首《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天地之间,只有一个老翁,就像“科幻动画片”-《机器人瓦力》中开头的“瓦力”一样,整个世界,只有一个人。但《江雪》只能算是一幅画,不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更没有戏剧性的冲突。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一个孤独的人,最怕的是夜晚,既睡不着,又无事可做,真的是太痛苦了。但最痛苦的还不是这些,宋代词人贺铸在《菩萨蛮·其八》中写道:
虚堂向壁青灯灭。觉来惊见横窗月。
起看月平西。城头乌夜啼。
兰衾羞更入。攲枕偷声泣。
肠断数残更。望明天未明。
虚堂向壁青灯灭。觉来惊见横窗月
“虚堂向壁青灯灭。觉来惊见横窗月”,空虚的大堂里,墙壁上的清油灯熄灭了。她一觉猛地醒来,却看见窗外一片光明,仔细一看,却是明月横在窗外。
可以想象,她不知道辗转反侧了多久,才慢慢睡着。当她突然醒来的时候,发现窗外已经大亮,肯定以为天已经亮了。顿时松了一口气,这难熬的一夜终于过去了。但仔细一看,不禁一阵黯然,原来是月光。天,还没有亮。
“起看月平西。城头乌夜啼”,她又心不甘,起床来看了看,确实是月亮,已经西倾了,快要落山了。而城头的乌鸦,还在夜里呱呱的叫唤。
“肠断数残更。望明天未明”,她一面伤心,一面数着残余剩下更漏声,等待着天亮。一次次的望着窗外,盼望着天明,但天一直未明。
肠断数残更。望明天未明
最后一句,“望明天未明”的断句为“望明|天未明”,意思是一直盼望着天明,但天一直未明。
孤独不可怕,可怕的是没完没了。当突然惊醒时,看到窗外一片光明,以为天大亮了,但却是明月光。这,比孤独更痛苦。而比这更痛苦的是,你又翻来覆去,迷迷糊糊的望向窗外,但天还是没有亮,一次又一次。
说起戏剧性,宋代词人向滈的这首《如梦令》,更加让人拍案叫绝:
谁伴明窗独坐,和我影儿两个。
灯烬欲眠时,影也把人抛躲。
无那,无那,好个恓惶的我。
谁伴明窗独坐,和我影儿两个
“谁伴明窗独坐,和我影儿两个”,谁陪伴着我,和我一起在明亮的窗户下独坐?是我和我的影儿,一共两个。
说起“我和影子的故事”,诗仙李白早就有过,“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词人向滈不是独创,也不是首创。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同样,太白的“我和影子的故事”,也没有起伏跌宕,基本上是平铺直叙,反正从头到尾都是孤独,只有影子和我做伴。但这首《如梦令》,就有了戏剧性,有了意外的结局。
当大家都以为词人会和影儿做伴一个晚上的时候,意外发生了,“灯烬欲眠时,影也把人抛躲”,当烬欲最后熄灭时,影儿也不见了,她也把我抛弃了。
灯烬欲眠时,影也把人抛躲
真是让人欲哭无泪啊!李白到最后睡着了,不管是月亮,还是影子,都陪伴着他。而且“醒时相交欢”,当他醒来的时候,他们还在一起。但词人向滈到最后,灯也灭了,影儿也离开了他,他真真切切成了一个孤家寡人了。
最后,真的是“无那,无那,好个恓惶的我”,无奈啊,无奈啊!我是多么的恓惶,多么的孤独啊!
你说这意外不意外?但这还不是最意外的,元代词人卢挚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更加意外的故事。他在《双调·寿阳曲 夜忆二首 其二》中写道:
窗间月,檐外铁,
这凄凉对谁分说。
剔银灯欲将心事写,
长吁把灯吹灭。
窗间月,檐外铁,这凄凉对谁分说
“窗间月,檐外铁,这凄凉对谁分说”,“铁”,铁马,挂在屋檐下的风铃,也被称为铁马。词人透过窗子看到的是天空中一轮孤独的明月,听到的是檐马呜呜作响,这无限凄清引起未眠人深沉的思念。
词人睡不着,索性起来。“剔银灯欲将心事写,长吁把灯吹灭”,把灯挑亮,打算将心事写下来,哪里想得到,忽然一声长叹,却将油灯吹灭了。
写满腹心事的诗词不少,民族英雄岳飞就写过,“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基本上是直抒胸臆。
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而这句,“剔银灯欲将心事写,长吁把灯吹灭”,却是更具戏剧性,词人本来是想把心事写下来的。没想到自己满腹悲哀,长吁短叹,一口气没注意,竟然将灯吹灭了。这下,想写也写不了了,更加痛苦。
一句,“剔银灯欲将心事写,长吁把灯吹灭”,将词人不但孤独,而且无助的心理,描写得入木三分。
剔银灯欲将心事写,长吁把灯吹灭
这些让人拍案叫绝戏剧性的艺术性之高超在于,它们既充满了意外,但细想又在情理之中。
比如,当你越孤独,越睡不着时,时间就过得越慢,这时候,你越想早点天亮,但天就是不亮。正是“肠断数残更。望明天未明”的逻辑。
比如,当你孤独时,你就会胡思乱想,容易出神,例如,看着你的影子出神。这时候,你也就没关注到灯芯即将熄灭。当你发现影子没了,才回过神来,哎呀,灯怎么灭了!
最后,当你孤独时,你容易满腹心事,长吁短叹。而这长吁短叹,又容易把灯给吹灭了。这就是“剔银灯欲将心事写,长吁把灯吹灭”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