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说太白金星在赤脚大仙耳边说了八个字“文有文曲,武有武曲”,赤脚大仙就不再啼哭了。果然,玉帝从紫薇宫派了文曲星包拯、武曲星狄青辅佐,宋仁宗朝迎来了三登之世。三登之世刚刚结束,嘉佑三年时,却出现了一场瘟疫。
那么,什么是“三登”之世,嘉祐三年果真有瘟疫吗?如果有,又是一场什么样的瘟疫呢?
什么是“三登之世”?书中写道:“这两个贤臣出来辅佐这朝皇帝,庙号仁宗天子,在位四十二年,改了九个年号。自天圣元年癸亥登基,至天圣九年。那时天下太平,五谷丰登,万民乐业,路不拾遗,户不夜闭。这九年谓之一登。自明道元年至皇佑三年,这九年亦是丰富,谓之二登。自皇佑四年至嘉佑二年,这九年,田禾大熟,谓之三登。一连三九二十七年,号为三登之世。”
这段话一开头就错了,古代皇帝是崩后才有庙号,即便是从历史角度去写,赵祯的庙号是“仁宗”,不能加“天子”二字。施耐庵不是不懂,而是故意写错,《水浒传》中能被读者读出的错误,都是在“逗漏”真相。那么,“仁宗天子”这个奇怪的庙号又隐藏了什么样的真相呢?
宋仁宗在位四十二年,总共有九个年号,都符合历史真实。接下来的年号时段也没有问题,问题是史料中并无此“三登”记载。这一笔,也是为了隐写大明历史而有意为之。所谓三九二十七年的“三登之世”,大概有三层寓意:
其一,隐写朱元璋登基。《说文解字》注:“登,上车也”,《广韵》则说:“登,成也。升也。进也。众也。”后文书中有火眼狻猊邓飞,孙立则是登州提辖,都是“登”的寓意,照应的就是这个“三登之世”。
“車”中藏“申”,申肖猴,大明建立于猴年(戊申)。后文书中的军州、郓城、郓哥,都隐藏了“申”,郓哥还被王婆骂作“含鸟猢狲”。《水浒传》中的“鸟”不是骂人的话,而是说的凤阳、燕雀湖、燕王。登是“升”、“进”,因此,书中就写了王升、王进父子。
朱元璋先做吴国公、吴王,然后才登基称帝,就是“王升”、“王进”。“武行者夜走蜈蚣岭”杀飞天蜈蚣王道人,就是隐写的吴国公、吴王。元至正二十七年,朱元璋灭掉先于自己称吴王的张士诚,以这一年为吴元年,次年,朱元璋“登”。
因此,三九二十七,正是暗写的吴元年(1367年)。次年,朱元璋登基。武松夜走蜈蚣岭杀飞天蜈蚣王道人,既暗写朱棣背叛了《皇明祖训》,又意味着吴元年结束。这段故事寓意极深,隐写的还不止这些历史,后面的文章中再来详细解读。
其二,隐写朱元璋“封建诸子”。洪武三年四月,朱元璋“封建诸子”,总共封了十大藩王,除了大哥朱兴隆家外,其余九家藩王都是皇子亲王。以“九”划分仁宗年号,与后文书中的“九大王”、“九天玄女”是同一个寓意,说的都是朱元璋封藩。嘉祐三年,暗指洪武三年。
其三,暗写燕王与建文帝。朱允炆是大明第二代皇帝,但却是朱家“五德皇帝”中的第三代人,属火字辈。朱棣是木字辈人,但却是大明第三代皇帝。朱棣篡位登基,故是“三登”。
朱棣建永乐年号是1403年,这年朱允炆二十七岁。
因为是“三登”,施耐庵便说:“那时百姓受了些快乐。”乐,即永乐,前面讲的“太平”,则暗指生于太平府陈迪家的朱标。《明实录·太宗文皇帝实录》中说:“永乐六年五月甲寅,命于辽东自在、快活二城设自在、安乐二州,每州置知州一员吏目一员”。书中的安乐村、快活林是实写。快活、安乐,即此“快乐”。
嘉祐三年究竟写的是哪一年?写罢“三登”,施耐庵笔锋一转:“谁想到乐极悲生。嘉祐三年上春间,天下瘟疫盛行。自江南直至两京,无一处人民不染此症。天下各州各府,雪片也似申奏将来。”
《水浒传》言之凿凿,因宋仁宗这段历史高度符合历史真实,所以,嘉祐三年的瘟疫也就瞒过了诸多读者,纷纷解读这场“诡异”的瘟疫。但是,查阅《宋史·仁宗本纪》,嘉祐三年(1058年)根本就没有瘟疫。因此,“嘉祐三年上春间,天下瘟疫盛行。”也是虚写以隐藏朱明历史。
北宋总共有四京,但真正的“京”是汴梁,其他三京最多是陪都,或者是象征意义的“京”。比如,宋真宗景德三年(1006)二月,以赵匡胤曾任后周归德军节度使所领之宋州(今河南商丘)为帝业肇基之地,升为应天府,即南京。《水浒传》中则借喻为大明京城。
北宋没有迁都的历史,大明永乐十八年,朱棣开始迁都北京。有意思的是,朱元璋曾以汴梁为大明北京,《水浒传》中则以北宋北京(大名府)为大明新都。因此,“自江南直至两京,无一处人民不染此症”,讲的就是大明藩镇之乱,隐写靖难之役。
那么,施耐庵为何以“嘉祐三年”为时间节点,暗写大明“瘟疫”呢?洪武三年四月,朱元璋“封建诸子”,因为封藩,引发了藩镇之乱,燕王登极,是为“乐极生悲”——这就是书中的“瘟疫”。难道说,“嘉祐三年”隐写的是洪武三年?
朱元璋虽然出身贫寒,但诗写得很不错,前面的文章中就引用了明太祖的《金鸡报晓》诗,施耐庵以这首诗写了很多故事,比如时迁偷祝家店报晓公鸡引发了“三打朱家庄”。而梁山大聚义诗,又以这首诗预言了大明结局。“嘉祐三年”这个时间节点,其实就隐藏了《金鸡报晓》。
而且,施耐庵借用这个年号,也是有出处的。朱元璋曾写过几首赞咏钟山的诗,后文书中的“阳谷县”就出自钟山诗,嘉祐三年之“嘉祐”则出自《钟山云》。这首诗的最后一句写的是“咸以六朝兴替阅,前祯祯后后嘉祯”。
祯,即宋仁宗赵祯之“祯”。祯的本义是吉祥的征兆,《礼·中庸》注疏中说:“本有今异曰祯,如本有雀,今有赤雀来,是祯也。本无今有曰祥,本无凤,今有凤来,是祥也。”赤雀即朱雀,大明第一京就建在南方朱雀之地的朱雀湖上。凤,借指凤阳,因此,描写宋仁宗早朝时,就有这样一句“祥云迷凤阁,瑞气罩龙楼”。
嘉即嘉祐三年之“嘉”,嘉,文石也。石与“豕”谐音,寓意大明朱家,文,即太宗文皇帝。太宗文皇帝之后,就是大明仁宗昭皇帝。太祖、太宗、仁宗,北宋皇帝中故意遗漏了真宗,大明历史上,则有朱允炆被褫夺的帝号。燕王位下五行字辈:“高瞻祁见佑”,祐、佑相通,也是《水浒传》借“嘉祐”这个年号,暗写大明皇位传承。
仁宗天子是两个概念:仁宗、天子,朱棣谥号中有“体”有“仁”,《红楼梦》中的“体仁院”就隐含了大明太宗与仁宗,最终隐喻的是南明朱由榔(谥号中有“体仁”)。因此,“仁宗天子”隐写的是大明天子。所以,三登之世“那时百姓受了些快乐,谁想到乐极悲生。”指的是永乐朝结束,到了仁宗洪熙朝。
仁宗天子“在位四十二年”,隐写的是永乐八年(1368—1410年)。这一年,朱棣第一次北伐,收服了瓦剌。三十九年后,也就是正统十四年(1449年)中秋节,朱祁镇被瓦剌也先活捉。《水浒传》中的中秋节有两个寓意:朱棣在建文元年中秋节夜袭耿炳文军,此战导致的结果,就是建文帝走马换将,《水浒传》中的“李应”、李九江(江州)为北征主帅,靖难之役从此向有利于燕王的局势发展。第二个寓意,就是隐写土木堡之变。
前面的文章中讲过,《水浒传》隐写了金匮之盟,也就是“杜迁”,后文书中,李应的管家是杜兴,杜,土木也。
永乐八年,朱棣《务本之训》,赐皇长孙朱瞻基。永乐九年(1411年),朱棣册封皇长孙,又是“孙立”。因而,洪太尉误走妖魔之后,书中再次以“太宗的孙”写宋英宗。朱瞻基是朱棣指定的隔代之君,宣德元年,“天策上将”朱高煦起兵叛乱,策动大明第二次叔侄之战。
所以说,“仁宗天子”、“嘉祐三年”只是借用北宋历史,暗写施耐庵所见之大明五行一轮皇帝。
嘉祐三年究竟是什么瘟疫盛行嘉祐三年因“封建诸子”乐极生悲,大明陷入一场祸及天下的大瘟疫,“天下各州各府,雪片也似申奏将来”。但凡《水浒传》中的“雪”,都是后文书中洪太尉在龙虎山上遇到的雪花大蛇,暗喻生于蛇年大雪节的朱允炆。
朱允炆因“孙立”而登基,因削藩而引爆了靖难之役,确实是自寻灭亡。朱元璋“孙立”,朱棣也“孙立”,《水浒传》中以“蔡”隐写了这段历史。《明实录·大明宣宗实录》中说:
(朱瞻基)仁宗昭皇帝嫡长子,母今太皇太后以己卯岁二月九日生上于北京。……先夕太宗文皇帝梦太祖高皇帝授以大圭,命曰:传之子孙,永世其昌。太宗皇帝拜受而寤,以梦告仁孝皇后。皇后曰:子孙之祥也。已而宫中报上生,太宗皇帝、仁孝皇后心咸异之。弥月仁孝皇后抱上见太宗。太宗皇帝视之,顾谓仁孝皇后曰:此天日之表且英气溢面,符吾梦矣汝宜谨视。
大圭,是大龟的谐音,蔡,即占卜之大龟。所以,蔡京、蔡九、蔡庆、蔡福,都是暗写的“大龟”。因为朱棣此梦,又得应梦之人,所以,决意夺位,靖难之役因而爆发。
施耐庵所见之大明历史,就出现了两次“孙立”。所以,“引首”以故意遗漏宋真宗的“错误”写法,说太宗皇帝传位与赤脚大仙而隐藏了“孙立”。第二回书中,又把英宗写成“太宗皇帝的孙”。实际上,宋英宗赵署是真宗皇帝的孙。若以此对应,那么,大明也有英宗,也是“太宗皇帝的孙”。因此,《水浒传》中肯定隐写了土木之变。
两次“孙立”,都引发了叔侄之战——这就是嘉祐三年的“瘟疫”。
引首中有一首五言绝句,是这样写的:“朱李石刘郭,梁唐晋汉周。都来十五帝,播乱五十秋”。五十秋,是靖难之役(1399年)到夺门之变(1457年)的大概时间(期间五十八年)。
这首诗的第一句“朱李石刘郭”之“朱”,即开启五代之乱的朱温。因此,嘉祐三年的瘟疫就是“朱瘟”。朱温,因唐僖宗赐名,又叫朱全忠。第四十二回“还道村受三卷天书,宋公明遇九天玄女”中,九天玄女赐宋江“天言”就有一句:“为主全忠仗义,为臣辅国安民”。全忠,即朱温。辅国安民,则出自《明实录·太宗文皇帝实录》。
“初,懿文太子以柔弱牵制文义,不称太祖意,又闻其宫中过失。太祖语孝慈高皇后曰:‘朕与尔同起艰难,成帝业,今长子不称吾意,如何?’皇后曰:‘天下事重,妾不敢与知,惟陛下审之。’太祖曰:‘诸子中燕王仁孝,有文武才略,能抚国安民,吾所属意。’”
嘉祐三年的这场瘟疫,就是“朱瘟”。朱瘟,指的就是朱元璋“封建诸子”而引发了靖难之役,大明从此陷入藩镇之乱的泥淖之中。因此,仁宗早朝时,采纳范仲淹之言,以殿前太尉洪信为钦差,前往龙虎山诏请张天师祈禳瘟疫。
如果以历史真实来读这段历史,也是一处“错写”。嘉祐三年时,范仲淹已经故去六年。范仲淹为何“穿越”而来呢?原来,范仲淹的母亲曾经改嫁朱文翰,随朱姓而名朱说。直到三十岁时,才认祖归宗,改名范仲淹。
因此,误走妖魔是因为“朱说”,也就是朱元璋说——朱元璋“封建诸子”、“孙立”,是引发靖难之役的根源。《水浒传》就此立意:大明将亡于洪武“封建诸子”,因而,这部书的主题就是“封建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