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首诗词,一盏秋灯,几竿修竹,月白风清夜读书

笩筏文化 2024-10-24 22:54:40

余秀华曾言,秋天,有太多要做的事情,所以夜晚就有了不熄灭的灯盏。

秋灯照在游子漂泊的孤馆,听了一夜的空阶滴雨,无端滴破思乡万里心。

秋灯照在劳燕分飞的深院,写了一夜的红笺小字,哪堪欢情聚散如梦中。

秋灯照在闲人静坐的湖亭,望了一夜的明月如霜,且把前尘往事思量遍。

秋灯照在高僧修禅的古寺,念了一夜的佛经偈语,又得神归有定六根空。

不同人的秋灯,有不同意义上的陪伴。可思念,可回首,可修身,可养性。

但要说最令古人喜欢的秋灯,莫过于“秋满读书林,篝灯报夜深。”

秋夜漫漫又寂寂,最适合窗前独坐,灯下读书。

1

行尽潇湘万里余,少逢知己忆吾庐。

数间茅屋闲临水,一盏秋灯夜读书。

地远何当随计吏,策成终自诣公车。

剡中若问连州事,唯有千山画不如。

—唐·刘禹锡《送曹璩归越中旧隐诗》

刘禹锡不仅自己爱在秋夜读书,还在临别之际劝勉友人挑灯读书。

自从永贞革新失败后,他接连被贬远州、朗州等偏远之地,一呆就是十年。

终于熬到重返京都,他却因“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得罪权贵,再次贬至连州。

在连州期间,他与故友曹璩久别重逢,成为这些年跨越潇湘南北贬谪生涯的难得抚慰。

二人亦师亦友,朝夕相处。曹璩在刘禹锡精心教导下寒窗苦读九个多月后,准备归隐故土。

刘禹锡自是不舍他乡遇故知的情意,但不诉离殇,把深情用在务必勤学苦读的殷勤劝勉里。

这些年他贬谪万里虽身居陋室茅屋,也不忘多读多思。在临水岸边,于深夜灯下,孜孜不倦。

身处低谷更要懂得厚积薄发,当初跟随计吏押车去往长安求取功名的朱买臣,功到自然成。

若没有那些年的家贫好学、砍柴读书,哪来他后来的功成名就、位列九卿。

只要你我静心读书,勤学苦思,终究会有学有所成而得到朝廷重用的一天。

此番归去,若有亲友问询我的连州近况,烦请告知这里山水胜画中而我心依然故。

诗豪的秋灯读书尽显逆境时的坚韧坦然,不只慰藉自己也鼓励友人,还有一片冰心在玉壶。

同样秋夜读书而好学不倦的还有杨万里,“虫声窗外月,书册夜深灯。”

2

腐儒碌碌叹无奇,独喜遗编不我欺。

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

高梧策策传寒意,叠鼓冬冬迫睡期。

秋夜渐长饥作祟,一杯山药进琼糜。

—宋·陆游《秋夜读书每以二鼓尽为节》

世人常言家人闲坐,灯火可亲。对于陆游而言,则是读书静坐,灯火可亲。

他出身江南藏书世家,此生嗜书如命,也曾写下无数诗篇劝勉子女用功读书。

每到秋来,他手不释卷,直到读至二更鼓尽,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深夜十一点。

不惑之年的他,因向张浚北伐献策而遭到主和派打击,贬为建康府通判,又改任隆兴府通判。

故而当秋夜回顾一事无成的前半生难免有些悲叹,独喜还有古人留下的书籍从不将自己欺骗。

无情白发渐渐爬满头顶,不过四十载春秋却已觉入衰老之境,只有读书青灯下,犹似儿时味。

流去的是光阴,衰老的是容颜,不变的是读书有味且从容,青灯可亲似儿时,不觉夜已深。

只听西风吹尽高大梧桐簌簌作响,传来阵阵寒凉。更鼓冬冬声声不绝,仿佛不断催人入睡。

直到感觉饥肠辘辘,他才放下手中书卷,喝一杯山药煮成的薯粥,远胜过世上那些美味琼浆。

秋夜漫漫,陆游饮得下物质粗粮,也品得了精神食粮。安贫乐道,皓首穷经,令人钦佩。

正是,百年从皓首,一盏爱秋灯。

3

南北短长亭,行路无情客有情。年去年来鞍马上,何成!短鬓垂垂雪几茎。

孤舍一檠灯,夜夜看书夜夜明。窗外几竿君子竹,凄清,时作西风散雨声。

—元·刘秉忠《南乡子·南北短长亭》

羁旅天涯的刘秉忠,不忘在夜雨孤灯下,读书以明志,听竹以寄情。

这些年漂泊南北,长亭更短亭,行路无尽更无情,丝毫不管行客生愁。

大好年华,都虚掷在一年又一年的鞍马劳顿里。转眼朝如青丝暮成雪,却一事无成。

壮志未酬,白发先生,再伟大的英雄也经不起岁月与现实的消磨,多少意难平。

漫漫旅途上,只有寒舍里的那盏孤灯,在我每夜读书时,陪伴我,温暖我。

我要像窗外的那几竿修竹,任凭西风吹作凄凉雨打声,也不惧孤寒,潇洒挺立。

词人挑灯夜读,听风听竹,尽显不因穷困而改志易行的君子之气。

还有陈继儒的“灯火纸窗修竹里,读书声”,皆是竹林藏月读书家的君子写照。

此刻秋已深,夜渐凉,也愿爱书的朋友们:

一盏秋灯,几竿修竹,月白风清夜读书。

(图片来自网络,不妥联系删除)

0 阅读:4

笩筏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