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千年来,印度在多种语言中都有过不同的名称,包括波斯语、希腊语、突厥语、汉语、日语和韩语。是的,特别是英语。
“Mera Bharat Mahan [我伟大的巴拉特],” 印度著名演员、主持人阿米特巴·巴强(Amitabh Bachchan) 在推特上分享道。
“Team India nahi,Team Bharat [不是印度队,而是巴拉特队], ”前板球运动明星 Virendra Sehwag也发帖称,他宣称自己是“骄傲的巴拉特人”。
这些言论是最近印度政府透露出有关印度可能更名为“巴拉特”的传言之后,部分名人力挺改名的表态。不过,支持和反对的讨论仍在继续。
事情源自于印度作为本届G20的主办方,邀请各国代表参加 G20 晚宴,在发送的邀请函上,不像之前写着“印度“而是“巴拉特”。另外,还将印度总理莫迪称为“巴拉特总理”。
很快,一些专家们就在印度宪法中找到了支撑改名的理由。印度宪法第一条,其中写道:“印度,即巴拉特,属各邦之联盟。” 如此一来,印度就是巴拉特,巴拉特就是印度,这样就无需更改任何名称。
然而,社交媒体上又开始热议“印度”一词是英国殖民的结果,以及这个“印度教”国家如何得到其更接近根源的身份。
印度想改名,但是他们也担心巴基斯坦会不会把改名叫印度。据悉,巴基斯坦国父穆罕默德·阿里·真纳就更喜欢“印度斯坦”这个名字。
那么,就让我们来深究一下,“印度”国名的由来和语言历史。
印度和巴拉特
在网上搜索“印度的名字”,会发现标题为“印度的 5 个名字”、“印度的 9 个名字”的文章,甚至还有一篇文章写着“印度的 15 个名字”。虽然“印度”除了这里的公共利益诉讼和那里的政党宣言之外没有遇到任何真正的挑战,但这场辩论可以追溯到 1949 年 9 月制宪会议上起草宪法的时候。当第 1 条被读为“印度,即巴拉特…… ”时,提出了各种其他建议,包括使用“Bharatvarsha”、 “巴拉特或英语中的印度”和“Bharat,在国外也被称为印度(原文)。”
加尔各答梵语学院助理教授卡纳德辛哈说:“我们之所以有这么多不同的名字,是因为它们是由不同的文化赋予的。”
“此外,我们现在所知的印度这片土地是 1947 年才形成的。在那之前,人们认为有一块更大的共同领土。”
当印度民族主义高涨时,政治组织采用了“印度”这个名称,比如1885年成立的印度国大党。甚至维多利亚女王也被称为“印度女王”。
虽然,“巴拉特”在印度国内仍在使用。例如,印度议会是国会的前身,这意味着这两个术语可以同时使用。
但是,“巴拉特”在国际上却不为人所知。
具体来说,印度的各种名字并未指代特定的政治上统一的领土,而只是指以北部喜马拉雅山、南部海洋以及流动的东部和西部边界为界的地理区域。
同时,曾作为英国殖民地的“印度”,他的的人民如何称呼自己?
印度有过很多名字
梅鲁哈(Meluha)被认为是最古老的名字之一,是在哈拉帕文明时期创造的。然而,美索不达米亚的记录表明,梅鲁哈是其他人的称呼,而不是哈拉帕人自己的称呼,因为他们的文字尚未被破译。
Jambudvipa 或 Jambudweep 被用于阿育王铭文以及早期的佛教文献和后来的往世书文献中。辛哈说 :“阿育王可能知道整个次大陆被称为 Jambudweep,即他自己的政治领土,以及除此之外的南部地区,这些地区都在朱罗王朝、熊猫王朝、萨蒂亚普特拉王朝和喀拉拉普特拉王朝的统治下。”
古代中国人、韩国人和日本人分别将次大陆称为“天竺” 、“天竹”和“天地”。古代文献也将印度称为纳比瓦尔沙(Nabhivarsha),因为纳比被认为是曾经世界统治者的儿子。另一个推论是,在梵文中,“nabhi”是肚脐,他们认为印度是地球的中心。
Aryavarta 和 Dravida 是纳尔马达河划分的地区的名称。古代文献《Manu Smirti》和《印度教往世书》中分别提到了前北半部分和前南半部分。
Ajnabhavarsh 的根源在于吠陀的创世故事。一些古印度文献中都提到了巴拉特坎德。Himvarsh 指的是喜马拉雅地区。
《往世书》(大约公元一千年中期)认为世界由七大洲(不是我们今天所知的七个地理区域)组成,呈同心圆分布。Jambudvipa 是中央大陆(比现代印度还要大),分为七个“varsha”,其中一个是“Bharatvarsha”。《婆罗多沙》的《古兰经》概念与《毗湿奴往世书》(约公元 4 世纪)中所描述的今天的领土相似。
印度教和印度的根源:印度河
“Hind”、“Hindu”和“India”这些词本质上是地理性的,起源于辛杜河(River Sindhu)或印度河(Indus),这是殖民军队首先遇到的地标。
辛哈说,最早的参考资料之一是波斯皇帝大流士的著作,他于公元前 518 年征服了次大陆西北部的部分地区。从他的士兵的雕塑中,我们得到了“Hidus”和“Hindus”一词,它们源自梵文Sindhu。在波斯语中,它变成“印度教”,在希腊语中变成“印度河”。
希腊人只是从波斯人那里知道了次大陆,并没有直接接触过它。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他的著作中采用了波斯语的“Hinduka”。公元前326年,亚历山大入侵波斯帝国并向东迁徙,希腊人开始直接接触。该地区被希腊化为“Indos”、“Indoy”或“India” ,源自波斯语“印度教徒”,指的是印度河流域以外的地区。
领土名称添加后缀“ya” ;于是,像俄罗斯和塞尔维亚一样,印度也应运而生。波斯人更喜欢“-stan”,就像阿富汗和乌兹别克斯坦一样。因此,辛哈补充道, “印度斯坦”和“印度” 基本上算是相同的词”。
1526 年莫卧儿入侵印度后,波斯语“Hindu”一词进一步作为常用语使用(巴布尔皇帝在巴巴纳马 ( Babarnama ) 中将易卜拉欣·洛迪 (Ibrahim Lodhi) 的军队称为“Hindustanis”)。“Hind”和“Hindu”传到希腊,变成“Indus”、“Inde”,最后变成“India”。这些逐渐进入拉丁语和其他欧洲语言,包括英语。然而,阿拉伯语和乌尔都语等相关语言保留了“ H ”,因此土耳其人和莫卧儿人仍然将“印度”称为“印度斯坦”。
最初, “印度教”这个词与宗教没有联系。后来欧洲人才承认这一点,并开始将该国的土著称为“印度教徒”。
巴拉特的复杂历史
“Bharat”在《梨俱吠陀》中的起源要古老得多,《梨俱吠陀》是印度已知最古老的文本,据说写于公元前 1420 年左右,当时游牧部落迁徙到该地区。巴拉特人是这些部落中最著名的。因此, “婆罗多”被用来指代婆罗多后裔的统治,婆罗多被认为是第一位宇宙统治者,也是早期吠陀氏族中最杰出的。
“这些部落(或称“janas”)最初没有定居点,但在公元前 1000 年至 600 年的吠陀后期,他们向东迁移,以农业为职业,并开始在后来被称为“janapadas”的地区定居,”辛哈说。巴拉塔人也与普鲁部落融合,成为库鲁人;他们的 janapada 被命名为 Kurukshetra。”
这些氏族成为了皇室王朝,他们的名字也变成了国王的名字。“于是,神话中的国王巴拉塔、库鲁和普鲁诞生了……这就是为什么描述库鲁-潘查拉王国事件的史诗被称为《摩诃婆罗多》,”辛哈补充道,他的《从达萨拉吉纳到库鲁舍特拉》是关于古代印度历史传统形成的学术阐述。
随着往世书谱系的扩展,最终有人认为印度所有国王都与这位神话国王巴拉塔有关。巴拉塔瓦沙的理念就这样确立了。
印度与巴拉特二元论
在印度与巴拉特的辩论中,保守派认为后者让人们自豪地与本地血统联系起来,而前者则回避这一点。此外,在自由斗争期间,“ Bharat Mata ki Jai”(“印度母亲的胜利”)等口号进一步巩固了它的受欢迎程度。另一方面,印度则被视为一个源自外国的术语。
就像城市居民的感觉,“Mumbai“(孟买的国际名称)是一座城市,Bombay(孟买的本土名称)是一种情感”,印度和巴拉特之间也存在类似的差异。例如,2022 年 12 月在德里举行的“ Azadi ka Amrit Mahotsav”活动的主题是“巴拉特与印度相遇的地方”,强调两者被视为独立的实体。
“宪法采用‘印度,即巴拉特……’,因为它致力于印度的多元化理念,即这是一个拥有多种文化、语言和历史的国家,”辛哈说。“这些不同的名字承载着印度次大陆多元文化历史的分量。”
他进一步阐述道:“当我们试图只附加一个名字,而这个名字在几种母语中听起来与其所指代的名字相似时,就会带来一种文化认同的强加,从而消除所有其他文化认同。要求更改名称的呼声时不时就会出现,因为这两种想法之间存在冲突——我们是否要继续我们的多元文化、多元化身份,或者我们是否想让它成为一个单一文化、单一的社区。”
古老民族,被奴役的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