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当中,相信大家都听到过这样的“健康经验”:一些中老年人会每年到医院打1-2个疗程的【丹参酮】、【血栓通】等“扩管针”,以此来预防冠心病、心梗、脑梗(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
那么,这样做会有效吗?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真正管用的手段到底是什么?
打“扩管针” 难以预防心血管病临床上,大家说得比较多的“扩管针”,一般是指那些具有“活血化瘀、通脉舒络”功效的中成药注射液。比较常见的包括:【丹红注射液】、【注射用血栓通(冻干)】以及【丹参酮IIA磺酸钠注射液】等等。
如果我们只是简单地从其“活血化瘀、通脉舒络”的功效上来看,将它们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看上去似乎合情合理。
但事实上,假如我们认真、仔细地从医学专家共识与药物说明书当中去看这些药物的应用场景,就会发现:它们其实只适合阶段性地用于某些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却未被推荐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
比方说,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牵头发布的《丹红注射液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就只推荐以下两种情况使用丹红注射液:
1,急性缺血性心脏病,主要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等急性冠脉综合征以及冠脉支架手术(PCI)的围手术期;
2,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主要指脑梗塞(脑梗死)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却并未提及,丹红注射液可以用于冠心病与脑卒中(中风)的预防。
《丹红注射液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丹红注射液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再比如,由中国医师协会胸痛专业委员会与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牵头发布的《丹参酮IIA磺酸钠注射液在心肺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专家建议》提到,丹参酮IIA磺酸钠注射液在心血管疾病当中只适合用于以下5种情况:
1,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
2,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3,冠心病心绞痛;
4,防治冠脉介入(造影/支架手术)相关的对比剂肾病;
5,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这份医学指导文件同样没有提及,丹参酮IIA磺酸钠注射液可以用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丹参酮IIA磺酸钠注射液在心肺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专家建议》
《丹参酮IIA磺酸钠注射液在心肺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专家建议》
而丹参酮IIA磺酸钠注射液药物说明书更是明确指出:其适应症为冠心病、心绞痛以及心肌梗死的辅助治疗。
换言之,还没有患上这些心血管疾病的普通/健康人群并不在这款药物的应用范围以内!
药物使用说明
其实,大家如果仔细推敲一下也能发现,想靠打“扩管针”来获取长期的心血管疾病预防效果,往往是不靠谱的。
因为,这类注射用药的常规疗程多在7-14天,大多数人一年当中也就最多打1-2个疗程。而在疗程以外的时间,这些药物会在身体内很快被代谢掉,并不能发挥持久的心血管保护效应。
毕竟,几乎没有人可以一年365天,天天都跑到医院里面去打“扩管针”的。
《注射用血栓通(冻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也就是说,这些很多人都以为可以帮助预防心血管疾病的“扩管针”,其实只适合阶段性地用于已经确诊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而想通过每年只打1-2个疗程的“扩管针”就获得长期的心血管疾病预防效果,这恐怕很难实现!
毫无疑问,能够提供长期心血管疾病预防效果的,一定是效果能够被长期维持住的治疗手段。
长期预防心血管疾病 只有6项措施事实上,关于一般人群应该如何长期、有效地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全球的医学界已经基本达成了一致。
对此,《中国心血管病风险评估和管理指南》在“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及预防管理措施”这个章节当中,总结了真正能够帮助我们预防心血管疾病的6项措施。
应该说,平时坚持做好这6件事情,就足以给我们提供长期且有效的心血管疾病预防效果。反之,这6大措施以外的其他手段,则多半不具有非常确切的预防作用。
《中国心血管病风险评估和管理指南》
措施一:长期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所谓“健康的生活方式”又涵盖了几个具体的方面:
1,长期坚持健康的饮食
应该在平衡膳食的基础之上,保持食物的多样性与热量平衡,加大对食盐摄入的控制力度,适当增加新鲜蔬菜、水果、鱼类、豆制品、坚果以及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同时减少或避免加工食品、饱和脂肪酸以及反式脂肪酸的摄入。
《中国心血管病风险评估和管理指南》
2,长期维持正常的体重
长期将体重维持在正常范围以内(体重指数BMI处于18.5-24kg/m²)对预防心血管疾病的意义重大。
目前,人群当中普遍存在的肥胖/超重,包括以腹部脂肪堆积为特征的中心性肥胖,均为高血压、糖尿病以及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3,定期开展规律的运动锻炼
目前,全世界公认的标准是:成年人每周坚持150分钟以上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或75分钟以上的高强度有氧运动,能显著降低心血管疾病患病风险,同时,对于减轻体重、控制“三高”也有明显帮助。
建议每周至少运动5天,每次保证30分钟以上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即可。
4,改善不良的生活习惯
这主要包括戒烟、限制饮酒以及改善睡眠、减轻心理压力等等。
措施二:加强血压监测,对高血压进行长期管理
暂未患上高血压的一般人群,平时应加强对于血压的定期监测。尤其是血压值已经达到“120-139/80-89mmHg”的正常高值人群来说,高血压只剩“一步之遥”,平时更应该增加测血压的频率。
而一旦确诊高血压,则应该通过“健康生活方式干预+降压药”将血压给控制到合适水平。
过去,大家都以为高血压患者只用把血压降到“<140/90mmHg”即可。但如今,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发现,如果能够耐受,将血压长期维持在“<130/80mmHg”可以更好地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措施三:加强血脂监测,重点管理LDL-C
在定期的健康体检当中,大家一定要做血脂监测,而在众多的血脂指标当中,则应该把重点放在“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上。因为,这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与发展的关键“坏胆固醇”。
对于LDL-C的管理,有三个条重要原则:
1,不同的人,LDL-C的控制目标完全不同。比如,没有糖尿病、高血压的一般人群,LDL-C<3.4mmol/L即可;但是,糖尿病患者则要求至少将LDL-C降至“<2.6mmol/L”甚至很多时候需要“<1.8mmol/L”。因此,大家一定要找医生问明白,自己的LDL-C控制到多少比较好。
2,降低LDL-C的首选用药是“他汀”,只要可以耐受,“他汀”应该长期保留在用药方案当中。因为,目前,“他汀”所能提供的心血管疾病预防效果依然是所有降脂药当中最为明确的。
3,管理LDL-C要以“长期达标”为最终目的,不能因为吃上药了就不管了,而是必须根据LDL-C水平有没有“达标”来判断用药方案是否需要调整和怎样长期维持。
措施四:加强血糖监测,2型糖尿病患者尽早使用具有心肾获益的降糖药
如今,2型糖尿病已经被确认为心血管疾病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按照心血管风险分层,只要确诊2型糖尿病,无论有没有高血压和血脂异常,都会直接被划定为“心血管高危”。
因此,一般人群每年通过空腹血糖与糖化血红蛋白(HbA1c)来对糖尿病进行筛查是很有必要的。
而一旦确诊了2型糖尿病,则要充分意识到心血管保护的重要意义。好在,近年来涌现出了不少具有心肾获益的新型降糖药。代表药物有达格列净、恩格列净、卡格列净等“列净类”降糖药,以及,司美格鲁肽、度拉糖肽、利拉鲁肽等“肽类”降糖药。对于心血管风险较高的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尽早用上这些药物,将能大大降低心血管疾病的患病风险。
措施五:适当使用阿司匹林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不少人认为服用阿司匹林是预防心血管疾病的“标配”。但如今,这种观念在医学界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于想要预防心血管疾病的一般人群来说,阿司匹林可能没有大家所以为的那么重要。尤其是那些年龄>70岁又或是出血风险较高的人,医学指南已经不再推荐服用阿司匹林来预防心血管疾病了。
不过,原则上,依然有一些年龄处于40-70岁之间、出血风险不高且心血管疾病风险极高的人,可能从阿司匹林当中获益。
因此,我们才强调,使用阿司匹林务必要“适当”,而并不是“非用不可”!经医生评估,“获益>出血风险”的这一小部分人群,依然可考虑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来预防心血管疾病。
措施六:重视心血管遗传风险与空气污染
如果直系亲属当中有比较多的人都患有心血管疾病,又或是父母在年轻很轻的时候就已经确诊心血管疾病,这些情况都提示心血管遗传风险可能较高。建议符合这种情况的人,平时加强对心血管危险因素(血压、血糖、血脂)的监测,尽早启动健康生活方式的干预,必要时还可以考虑针对性做一些心血管遗传方面的基因筛查。
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空气污染也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有密切关联。因此,在严重污染的天气,大家最好是减少外出,并积极佩戴口罩、使用空气净化器等等。
最后,再简单总结一下,想要有效地预防心血管疾病,需要的是“坚持健康生活方式”、“控血压”、“控血脂”以及“控血糖”等能够长期发挥作用的措施。毫无疑问,只靠每年打几针“扩管针”,并不能真正带来帮助。
【参考文献】
1,中国心血管病风险评估和管理指南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19年1月 第53卷 第1期
2,中国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20年12月 第48卷 第12期
3,丹红注射液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8.4
4,丹参酮IIA磺酸钠注射液在心肺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专家建议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网络版)》 2022.5:e1000102
---原创内容!未经同意,请勿搬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