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成为全球航天领域的热门话题,各国公司都在争相开发能够垂直起降的可重复使用火箭。而十公里高度似乎成为了验证这项技术的关键门槛。
本文将探讨十公里高度的意义,以及它对可重复火箭技术验证的影响。
十公里高度意味着什么?在火箭发射过程中,十公里并非一个特别显著的里程碑,甚至还未突破大气层,仍处于对流层。然而,对于可重复使用火箭而言,这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验证高度。

成功完成十公里级的飞行标志着火箭技术的一大进步,它意味着火箭具备了基本的重复使用能力。例如,中国朱雀三号的设计团队强调,该火箭的发动机、栅格舵等核心部件可以在返回过程中精确配合并保持稳定。
挑战依然存在十公里的飞行验证了火箭在部分复杂环境下的适应性和控制能力,但距离真正的轨道级飞行仍有很大差距。在更高的高度,火箭需要面对更严峻的挑战,例如再入大气层时的高温和极高的速度。

对于中国的可重复火箭技术而言,十公里的飞行成功更多的是意味着技术验证已进入关键阶段。后续仍需解决更高高度的垂直回收、再入大气层产生的巨大热量和动能的应对等问题,例如如何有效地进行热防护,如何进一步提高火箭的着陆精度和速度控制,以及如何设计轻盈又坚固的火箭结构以应对多次使用的疲劳损耗等。
与SpaceX的比较及中国可重复火箭技术的未来SpaceX自2000年代初便开始研发可重复使用火箭,并于2015年首次成功实现火箭的垂直回收,此后多次完成轨道级火箭的回收与重复使用,彻底改变了航天产业的成本结构。相比之下,中国起步较晚,虽然近年来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与SpaceX仍存在一定差距。例如,中国朱雀三号VTVL杠1目前还处于十公里高度的垂直起降测试阶段,而SpaceX已经实现了海上回收和轨道级火箭的重复使用。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中国航天没有赶超的可能。中国近年来在航天技术研发上投入了大量资源,并在多次试验中取得了重大突破。预计中国可重复使用火箭的实用化进程还需要5到10年左右才能达到SpaceX目前的水平,但中国庞大的市场需求和民营企业在技术创新上的投入将有望进一步缩短这一差距。十公里的飞行测试不仅是技术验证的重要一步,更是未来航天探索的基石。中国在这一领域虽然起步较晚,但凭借持续的投入和技术积累,有望在不久的将来赶上SpaceX的步伐,开启属于自己的可回收航天时代。
琳琅满目
中国若没有类似星链规模的近地轨道卫星系统,今后与美国卫星技术和军事上全球、全天候监控、通信、预警技术水平的差距必将越来越大。首先,星链单单从技术、规模和成本上讲,次数越多的卫星发射活动,必将带来迭代次数更多的技术进步,带来成本的显著下降,这就跟高考不刷题不可能得高分一个道理,反复大规模发射肯定比规模小得多的卫星发射更能发现发明各种新技术,改进存在的问题。其次,星链是Space公司与美国国防部合作的军事全球监控、作战武器引导、全球军事和民用高速通信系统,海量的近地轨道卫星让敌国军事活动无所遁形,如果我们没有这样系统,美军就能单方面把我们所有重要军事活动和军事基地全天候全时域精准监控,我们却只能依靠零星的卫星流转到敌方某基地上空才能观察到敌方有关军事活动。再次,一旦发生战争,数万颗星链系统很难被敌国快速使用反卫星武器全部击落,而我国几百颗卫星被快速击落的概率大的多的多。
用户10xxx75
重复使用本身是陪着美国资本玩的游戏套路
坚如磐石 回复 03-20 10:57
智商堪忧!
坚如磐石 回复 03-20 13:56
你哪来的勇气说SpaceX的发射不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