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女明星确诊乳腺癌!她说都怪这个坏习惯,女孩子都赶紧改了吧

从寒说健康 2024-03-16 11:14:35

前几天,一位综艺制片人李佳临发文透露:自己确诊了乳腺癌。

癌症让她的人生轨迹发生了一些变化,也让她有了更多的思考。在文中,她写道:“只有躺在肿瘤医院的病床上才明白,看到明天的太阳才算赢,要好好爱自己,爱家人,人生苦短,真的要好好珍惜。”

图片来源:微博

而在她的自述里,互助君也发现了很多女性在追逐事业和理想时相似的身影。

这行业的同学大多是夜游神,熬夜第一名,项目期从没有3点以前睡过……

工作压力大、熬夜、作息不规律,不知道屏幕前的你在患癌前是不是也是这样?

01 熬夜真的“致癌”

首先,互助君要强调,如果单单把乳腺癌病因归纳熬夜,这是非常不科学的。熬夜可能是诱发乳腺癌发生的因素之一,但癌症的发生并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

其次,“熬夜致癌”并不是空穴来风。

2024年2月,《肝脏病学杂志》(Journal of Hepatology)发表了一篇关于“熬夜致癌原因”的研究首次通过实验证实,黑白颠倒(慢性昼夜节律失调)确实是一种人类致癌物。[1]

而早在2007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就已经把“熬夜”定义为2A类致癌因素。

图片来源:摄图网

而对于乳腺癌患者来说,熬夜很有可能导致免疫力下降,影响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

当然,互助君相信,姐妹们有时候不是主动熬夜,而是被迫失眠。那失眠怎么办?之前咱们也进行过文章总结,可以点击查看《》

那么除了熬夜,还有哪些因素是乳腺癌的导火索呢?

02 乳腺癌偏爱的几种人

1.携带基因突变

BRCA1和BRCA2基因是发现较早、研究较为确切、与乳癌发生密切相关的易感基因。携带这类基因突变的女性乳腺癌终生风险为60%~85%,70岁之前患乳腺癌的风险高达80%[2-3]。

虽然携带BRCA基因突变,但也不代表一定会患乳腺癌哦。

除此之外,如果母亲,姐妹或女儿患有乳腺癌,其发生乳腺癌的风险更高;父亲或兄弟发生过男性乳腺癌,家庭里的女性发生乳腺癌的风险也更高。而当一个家族出现多个癌症患者时,这个时候就要考虑是否是携带乳腺癌遗传易感基因突变。

2.未生育

是的,在众多科学研究调查中确实发现了不生娃、不哺乳,会增加乳腺癌的发病风险。

乳腺与女性体内性激素的变化关系密切,国外的学者研究认为哺乳会对乳腺密度产生影响, 在大量催乳素和其他有关激素协同作用下,哺乳期乳房腺泡及小叶内导管明显增多、密集,腺管腔扩张增大,小叶间纤维组织明显减少,腺泡上皮分泌活跃。

图片来源:摄图网

未哺乳女性乳腺则未经过这些进一步的充分发育阶段, 这可能对以后的乳腺腺体成分的变化产生影响。研究中发现35-55岁年龄组中,没有哺乳史的女性出现致密型乳腺的几率是有哺乳史女性的1.5倍。也就是说,没有哺乳史的女性朋友,长时间受雌激素刺激,更有可能患上乳腺癌。

3.长期服用避孕药

2012年,有一项研究显示,如果女性在18岁之前服用避孕药,与30岁以后服用避孕药的人相比,其乳腺癌发病年龄平均提前4年。这个研究还发现,在22岁至25岁之间服用避孕药,其乳腺癌的发病年龄可提前3年。

此外,研究还表明:在35岁以前服用者比35岁以后服用者乳腺癌的发病率高,生育者服用避孕药比不生育者患乳腺癌的风险大。第一次服用后再间隔若干年,不增加乳腺癌的危险性;而持续服用或近期服用者则增加危险性[4]。

图片来源:摄图网

总而言之,对于长期口服短期避孕药的女性朋友来讲,最好还是要谨慎,尤其是妊娠前就长期口服避孕药的女性,建议定期前往随访乳腺的情况。

4.吸烟与二手烟

有研究者发现,在20岁至44岁的女性人群中,平均每天吸烟一盒,烟龄超过10年者,患ER阳性乳腺癌的风险比少吸烟或不吸烟者高出60%[5]。

香烟燃烧后产生的烟雾里的多环芳烃、芳香胺、尼古丁等的物质,却是危害性极大的致癌物,目前这些物质均已被证明具有促进乳腺癌发生机制[6]。而且,即使你不吸烟,但却长期置身于香烟的烟雾环境中,同样也一样会增加乳腺癌的患病风险。

图片来源:摄图网

对于已经确诊的乳腺癌患者来说,小心二手烟甚至是三手烟(就是沾附在头发衣服上的味道)也是很重要的。

当你患癌后,不仅是需要你做出改变,也需要家里人做出一些改变配合你走向健康哦。

03 乳腺癌偏爱的几种人

小的乳房结节靠触诊无法确定,必须用影像学检查来发现。包括乳腺超声成像、钼靶X线、乳腺MRI等。但怀疑为恶性结节,确诊需要穿刺活检做病理检查。

钼靶:钙化查杀小能手

钼靶也就是乳腺X线,检查中会用钼靶板挤压乳腺,释放X线,以此来反映正常腺体、脂肪组织和乳腺肿块的不同密度。钼靶对于恶性钙化灶的检出率具有非常大的优势,因此在以钙化灶为首要表现的乳腺癌患者中,钼靶是重要的检查手段。

但是,乳腺的钙化点也并不都指向乳腺癌,很多女性都有1个或以上的钙化,且大多数是良性病变。

钙化表现为以下两种情况:

其一是微小的、不规则的钙化,称为微小钙化,常与乳腺癌相关,需要活检来进一步明确。

其二是粗糙的、大的钙化,称为粗大钙化,通常预示着良性病变,例如老化、外伤或良性得肿瘤(例如纤维腺瘤)。需要补充的是,服用钙片或者钙剂补充剂治疗与钙化点的出现没有关系!

值得一提的是,乳腺的致密性(可以理解为乳腺的密度)也会影响钼靶检查的准确度,年轻患者的乳腺常常更致密,容易判断不准确。也因此,大多专家都建议40岁以下的年轻女性应首选乳腺彩超进行筛查。

优点:分辨率高,可以发现微小的钙化灶,不受身材胖瘦影响。

缺点:有放射性,不宜在短时间内频繁进行,处于经期的女性不适合做。年轻乳腺致密型女性易判断不准确。

《中国乳腺癌筛查与早期诊断指南》建议

推荐40-69岁女性使用乳腺x线摄影进行乳腺癌筛查,建议每2年一次。

彩超:排除钼靶无法测出的肿瘤

在国内,对于许多初次发现乳腺肿瘤的患者,彩超是首选的排除性检查方法。美国放射学院影像网多中心临床研究结果显示,乳腺钼靶检查加超声检查诊断准确率为91%,单独乳腺钼靶检查78%。

乳腺彩超检查主要是鉴别女性乳腺肿块的性质,显示乳腺内部的细微结构,帮助排除钼靶检测无法测出的肿瘤。

通常囊性肿块并非恶性,不需要进一步筛查,除非囊肿性质较复杂,才需要穿刺活检,而如果肿块是实性的,又表现得比较可疑就需要进一步检测了。

优点:操作相对简单;价格低廉;无辐射,可以针对可疑病变进行多次动态随访;对于鉴别囊实性病变、评估致密乳腺、评估腋窝淋巴结上优于乳腺钼靶;可观察血流信号。

缺点:对检查者技术和耐心要求高;对微小钙化检出率低。

《中国乳腺癌筛查与早期诊断指南》建议

1.建议在有组织的乳腺癌筛查项目中,采用超声检查与乳腺X线摄影筛查结合的筛查方式

2.建议在年轻女性或者乳腺组织致密的女性群体中,采用超声筛查

3.建议在乳腺X线摄影筛查不可行的情况下,采用超声筛查

4.建议具有一般风险的女性可每2年1次接受超声筛查,具有高危风险的女性,可每年1次接受超声筛查

核磁共振:高敏感度的双刃剑

核磁共振具有很好的软组织分辨率,且没有放射性损伤,可以发现临床钼靶和超声检查不到的乳腺癌。同时,核磁共振的三维成像也可以使病灶显示更直观、定位更准确,敏感性也更高。

研究发现[1],核磁共振、乳腺钼靶、彩超对乳腺癌的检出率分别92.68%、79.27%、73.17%。这一结果充分显示,与乳腺钼靶、彩超相比,核磁共振对早期乳腺癌的检出率较高。

图片来源:摄图网

需要注意的是,敏感性高也是一把双刃剑,核磁共振的假阳性比率也不低,为了避免非必要手术,对可疑病灶专家组仍然建议先行穿刺活检,明确肿物性质,再行后续治疗。

优点:敏感性极高,三维立体观察病变,无电离辐射,可检出多中心多病灶病变。

缺点:假阳性率高(将非乳腺癌诊断为乳腺癌),检查时间较长,价格贵,检查禁忌多(心脏起搏器等金属植入物,幽闭恐惧症,造影剂禁忌等)。

《中国乳腺癌筛查与早期诊断指南》建议

乳腺磁共振(MRI)检查可用于分期评估,以确定同侧乳腺肿瘤范围、多灶及多中心性肿瘤, 或在初诊时筛查对侧乳腺肿瘤。

这能够帮助医生了解肿瘤情况制定手术计划、评估治疗效果、判断是否能进行保乳手术。

CT:早期乳腺癌诊断的新星

通常CT并不被列入乳腺成像的选择中,但是乳腺CT检查无需挤压乳腺,且患者耐受性好,有望成为早期乳腺癌诊断的一个新的工具。对于确诊肿瘤分期较晚,具有高复发危险因素的患者,2022 CSCO乳腺癌指南中建议对其行CT检查。

优点:三维立体,可以了解肿块与皮肤和胸壁的关系,可以了解肺内情况,舒适感高(无需挤压乳房),时间短。

缺点:辐射剂量略高于乳腺钼靶,检查微小病变和微小钙化方面仍需提高,费用略高,存在造影剂过敏危险。

临床中,在探查到难以确定性质、或者是恶性可能性较大的肿块时,大多医生会建议患者做个穿刺,来敲定肿瘤的性质,若是肿块太小难以穿刺,则常采取手术的方式确定肿块性质。

END

患不患癌有时候就像买彩票。有的人一买就中大奖,而有的人即便接触了多种致癌因素,也就是多买了一些彩票。

如果你抽中了癌症这张彩票,那么告诉自己,坏运气都已经用光了,接下来迎接自己的,就全是好运气!

温馨提醒:文章旨在传递疾病知识,不作为诊疗方案推荐及医疗依据。

图片来源:摄图网

责任编辑:觅健科普君

参考文献:

[1]Circadian dysfunction induces NAFLD-related human liver cancer in a mouse model https://www.journal-of-hepatology.eu/article/S0168-8278(23)05184-X/fulltext

[2] Mehta A, Vasudevan S, Sharma SK, et al. Germline BRCA1 and BRCA2 deleterious mutations and variants of unknown clinical significance associated with breast/ovarian cancer: a report from North India[J]. Cancer Manag Res, 2018, 10:6505-6516.

[3] Bayraktar S, Arun B. BRCA mutation genetic testing implicat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J]. Breast, 2017, 31:224-232.

[4]王靖.长期吃避孕药的人会不会得乳腺癌?[J].抗癌之窗,2018(05):36-37

[5]吸烟与ER阳性乳腺癌相关[J].中国肿瘤临床,2014,41(16):1016.

[6]左晶晶,陈晨,曾曼丽,李曼,胡章威,陶泽璋.吸烟与癌症相关性的研究进展[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7,17(16):3180-3183.

0 阅读:0

从寒说健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