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奶后拉肚子、腹痛,很可能是乳糖不耐受

洋凝科 2024-04-09 08:26:32

众所周知,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2022)的第四层中的奶及奶制品,由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推荐的每人每天300g增加至每人每天300~500g,建议居民提高奶及奶制品的摄入量。

奶及奶制品营养素齐全,是人体钙和优质蛋白的重要来源。当中的乳糖具有调节胃酸、促进胃肠蠕动和促进消化液分泌的作用,还能促进钙的吸收和肠道乳酸杆菌的繁殖。奶和奶制品还是B族维生素的良好来源,尤其是维生素B2。可有一些人却表示无福消受,一喝牛奶就拉肚子,这很可能是乳糖不耐受惹的祸!

乳糖不耐受的定义

首先我们一定要知道乳糖是哺乳动物乳汁中的唯一双糖,乳糖进入肠道后被小肠黏膜的乳糖酶分解为葡萄糖和半乳糖后才能吸收。

乳糖不耐受是指由于小肠黏膜乳糖酶缺乏,导致乳糖消化吸收障碍,从而引起以腹泻、腹痛、腹胀为主的一系列临床症状。进食大量富含乳糖的奶及奶制品后,肠道中未消化的乳糖通过渗透力将液体驱入肠腔道,导致渗透性腹泻。小肠内缺乏乳糖酶,不过肠道里还有其他菌群,它们会发扬“为酶朋友两肋插刀”的精神,把乳糖酶没干完的活儿给做了,努力把乳糖分解掉。在结肠中,经过细菌对乳糖的分解作用,产生挥发性脂肪酸和气体(H2、NH3、CO2),从而出现腹部疼痛或绞痛(肚脐周围/下方)、腹胀感。

乳糖不耐受的分类

乳糖不耐受分为三种类型,包括原发性/成人型乳糖酶缺乏、继发性/获得性乳糖酶缺乏、先天性乳糖酶缺乏。

原发性/成人型乳糖酶缺乏是最常见的类型,与人类世代饮食习惯导致基因改变有关。比起欧洲的游牧民族,我们东亚人祖先更多处于农耕文明,以农作物作为主食,奶类对生存的影响较小,因此乳糖耐受型基因也就远远低于欧洲人。另外,随着年龄增长,肠道乳糖酶活性降低甚至消失,使得奶及奶制品在儿童或青少年后期难以消化。

继发性/获得性乳糖酶缺乏是一种由肠道黏膜损伤引起的短暂性疾病,常继发于感染、疾病或其他原因,病因去除后乳糖耐受性往往可以恢复,因此疾病急性期、术后早期不建议喝牛奶。

先天性乳糖酶缺乏较为罕见,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主要由于婴儿出生时酶活性缺乏或降低,进食母乳或牛乳即出现呕吐、腹泻、水样便等症状。

乳糖不耐受的治疗方法

根据乳糖不耐受的定义,乳糖酶缺乏导致乳糖消化吸收障碍,所以治疗的基本原则是增加乳糖酶制剂,避免含乳糖食物。

补充法

补充乳糖酶:对于6月龄以下不愿停母乳的婴儿,每次饮食前可选择口服乳糖酶。但是,乳糖酶在胃肠道中可能被降解,此外胃肠道温度、pH值等也可影响乳糖酶的活性,其他食物也可能破坏酶的活性。

补充益生菌:益生菌有助于维持肠道菌群平衡,帮助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且能修复小肠黏膜上皮细胞,促进乳糖酶分泌。需注意的是活菌制剂储存条件是2~8℃,使用<40℃温水送服。

替代法:

无乳糖奶制品:对于重度乳糖不耐受的人,要严格限制乳糖摄入,只能采用无乳糖牛奶或奶粉来代替牛奶,例如专为乳糖不耐受人群而生的舒化奶。

低乳糖奶制品:酸奶和奶酪中含有内源性β-半乳糖苷酶,发酵过程中大部分乳糖已被分解,乳糖含量低,并且酸奶中含有益生菌。

饮食策略:

少量多次饮奶:每个人乳糖不耐受程度是不同的,一次且大剂量乳糖可引起乳糖不耐受症状,因此一天内分次或每次小剂量摄入奶制品,以减轻乳糖不耐受症状。

避免空腹饮奶:饮奶前或饮奶时吃点饼干、面包等主食,使牛奶中的乳糖浓度在特定环境中得到“稀释”,减少排气和不舒服感觉,减缓乳糖不耐受症状。

乳糖不耐受,为什么仍要喝奶?

我国奶及奶制品摄入不足的问题还相当严峻。根据2015年中国成人慢性病与营养监测数据显示:每人每天奶类平均摄入量为25.9g,远低于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的推荐摄入量300g。一项对190万人的研究表明,经常喝奶制品降低14%的冠心病风险。我国对约10万人的长期研究结果也显示,每天喝奶制品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病发病和死亡风险。每天吃乳制品,有助于改善空腹血糖、腰围和体重指数,降低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

喝奶少的人易缺钙。根据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的数据:中国人每天平均摄入钙338mg,低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推荐量800mg。喝奶补钙效率高,每100g牛奶中含钙104mg。而长期钙摄入不足,我们的身体会从骨骼里面去摄取钙,来维持身体代谢所需。久而久之,骨量流失,年老(尤其绝经后女性)患骨质疏松的风险更高,甚至可导致骨痛、脆性骨折、脊柱骨折、髋部骨折等。

如果由于乳糖酶缺乏而完全拒绝奶及奶制品,则会因噎废食,相当不划算!提升奶及奶制品的摄入量,是优化国民膳食模式的重要环节之一,铸牢国民健康的第一道防线。因此,我们要贯彻好每人每天饮奶300~500g。

作者: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 张娜芹

0 阅读:0

洋凝科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