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欧洲建筑中,屋顶部分向来被认作一种无可奈何,却又不可避免的不美观部分。历来建筑师对于屋顶,多是遮遮掩掩,仿佛取一种家丑不可外扬的态度。所以欧洲建筑物,除去少数有穹隆顶者外,所给人的印象大多不感到屋顶之重要。中国人对于屋顶的态度却不然。我们不但不把它遮掩,而且特别标榜,骄傲的、直率地将它全部托起,使成为建筑中最堂皇、最惹人注目之一部。在较重要的建筑物如宫殿庙宇之上,且用釉瓦铺宜,在屋顶构架之重要关节或枢纽上,更用脊条吻兽之类,特加顿挫。其颜色则有金黄碧绿,乃至红蓝黑紫等色,颇富于装饰性,且坚强耐久。除屋顶外,如门窗墙壁,以至影壁牌楼等等,亦常用琉璃建造。琉璃瓦之施用,遂成为中国建筑特征之一。
琉璃为一种有光彩,不渗水的釉质,施于陶体而成琉璃瓦。其伸展力强,然若烧制得宜,则亦不易剥蚀或碎裂。其成分由二氧化矽(SIO2)及其他金属氧化物等混合烧制而成。宋《营造法式》卷十五所述之成分“凡造琉璃瓦等之制,药,以黄丹洛河石和铜末,用水调匀,冬月以汤。……”琉璃之命名《汉书》作“流离”,言其流光陆离,又作“火齐”,与火珠同名。胡肇椿《琉璃辨》谓:“《内典外典》中初亦作流离……或作吠琉璃、毗琉璃、转头梨、吠琉璃耶,……碧流离,梵语作Vaidurya……”又Bushell《中国美术》亦谓“琉璃,乃碧琉璃及番琉璃之省称,为梵文Vaidunya之译音。”
绿琉璃瓦主要用于王府,图中为恭亲王府,但不管什么颜色普通老百姓是严禁使用琉璃瓦的。
在明代皇家寺院、敕建寺院一般使用黑色琉璃瓦,因为黑色琉璃瓦象征着神圣和庄严、权势和高贵。
琉璃之在欧洲,古希腊时已常用作屋顶,在中国则汉代尚极珍贵。《西京杂记》载汉高祖斩白蛇剑,杂侧五色琉璃为剑匣。昭阳等殿以琉璃为窗扉屏风等。其用于屋顶,也许始于北魏。《魏书·西域志》:“大月氏国于世祖时,其国人商贩至京师,自云能铸石为五色琉璃。于是采矿山中,于京师铸之。既成,光泽乃美于西方来者。乃诏为行殿,容百余人。光色映彻,观者见之,莫不惊骇,以为神明所作。自此中国琉璃遂贱,人不复珍之。”唐代琉璃瓦屋顶之用更多。杜工部诗“碧瓦朱甍照城郭”;崔融《嵩山启母庙碑》“周施玳瑁之椽遍覆琉璃之瓦。”宋庆历间建开封铁色琉璃八角十三层塔,高五十八公尺,现仍瓠棱闪烁,完丽无缺。由宋、元而明、清,琉璃瓦屋顶更成为尊贵建筑物必不可少的材料,谨慎将事。在尺寸上较以前更加增大。正吻一只可重至七千三百斤,值银一百八十余两,用铅六百五十两。上吻时并须迎吻,祭吻,簪花,披红,典制极为繁重。
清代对于琉璃颜色之使用亦有规定。常用者有黄、绿、黑、蓝、青、紫、翡翠等色。宫殿门虎、陵庙覆黄琉璃瓦。府第如亲王府正门、寝殿均用绿色琉璃瓦,正殿并得安螭吻。世子、郡王、贝勒等府同。公侯以下官民房屋,无琉璃瓦之规定。仅二品以上官正房得立望兽。限制颇严。此外屋面又有用不同颜色琉璃瓦覆盖者。如纯黑筒板瓦界以深绿或纯黄的脊吻勾滴等。在苑囿游观等殿阁屋面上,有时又用三数种颜色如紫蓝白绿翠等筒板瓦做成各种花样,如盘长方胜等。但颜色之用,亦有时变更;如祈年殿三覆檐,原系上青,中黄,下绿,三色互异;后乃改用一色纯青以象天。地坛则仅坛四周砌黄瓦以象地,正殿等均同。先农坛日月坛等用绿瓦。社稷坛拜殿戟殿等,则用黄瓦。
天坛中绝大部分建筑覆盖的都是蓝色的琉璃瓦,那是天的颜色,表示对天的礼敬。据说蓝色琉璃瓦是最难烧制的,因此全国成规模的覆盖蓝色琉璃瓦的古建也没几座,只有天坛这里是完整的。
琉璃瓦既用于屋顶,则瓦之形式与结构须视屋顶而定。屋顶式样,约可分六种:即虎殿、歇山、挑山(或悬山)、硬山、卷棚、攒尖诸式。庑殿有五脊四坡。歇山即在庑殿顶两端加两山。庑殿歇山皆用于大建筑物,或作单檐,或作重檐。凡悬山、硬山等俱五脊二坡,山墙直上者为硬山,其垂脊搏缝等探出山墙面者为悬山。凡屋顶无正脊用蝼蝈筒板瓦者即卷棚式。亦有四角或六角、八角的屋顶,垂脊攒聚尖上,冠以宝顶,如中和殿;或圆形屋顶,无脊,只筒板瓦向上渐小(即竹子瓦)聚宝顶下,如祈年殿,均为攒尖式。院殿,歇山,攒尖,三式多用于重要建筑物。但歇山、攒尖二式屋顶亦可用于离宫别馆,点缀园景。挑山、硬山、卷棚则多用于次要建筑,如配房门庑等处。
琉璃瓦屋面瓷瓦均用板瓦及筒瓦。板瓦面微凹,扁而宽,相叠成垄,并比排列。筒瓦即半圆筒形瓦,盖覆板瓦左右两垄相接处。每垄至檐端则用滴水及勾头,勾头上加安帽钉,帽钉路数有规定。屋面两坡相交处,如在里转(阴角),则加水沟瓦,谓之沟筒,沟筒之上即接每坡之筒板瓦。筒板瓦尽头处所用为斜角之羊蹄勾头及斜盆沿。如在外转,则两坡相接处以特形瓦件遮盖压护。因地位不同遂有正脊、垂脊、戗脊,或岔脊、角脊等区别。在重檐腰部用重檐搏脊,歇山两山,用两山搏脊。卷棚两边用罗锅垂脊或箍头脊。
正脊与垂脊相交处,殿座用正吻,城楼门楼用脊兽。如用正吻,并有吻钩、吻索、吻锯、索钉等附属零件。重檐下檐搏脊及角脊相交处则用合角吻或合角兽。垂脊或角脊、戗脊之前有垂兽或戗兽等兽头。兽头之前有走兽、仙人;仙人之下,托以方眼勾头、撺头、头,及螳螂勾头。而垂脊骨干的仔角梁梁头,由瓦下伸出,上施套兽。套兽及螳螂勾头之间立遮朽瓦一块,以免连檐头腐朽。走兽用法,按例数要成单,但亦有例外,如太和殿便用兽十件。走兽行列有一定次序,由仙人数起为(一)龙;(二)凤;(三)狮子;(四)天马;(五)海马;(六)狻猊(suān ní);(七)狎(xiá)鱼;(八)獬豸(xiè zhì);(九)斗牛,(十)行什。但据实测结果其排列次序常有出入。且多系海马在前,天马在后,如太和殿上檐走兽之次序为一龙,二凤,三狮子,四海马,五天马,六狎鱼,七狻猊,八獬豸,九斗牛,十行什。走兽少于十件者,则按次序之先后用其在前者。至于硬山墀头搏戗檐及列角各瓦件亦均有一定形式,尺寸,比例,名称,兹不赘述。至于房座用瓦,按上述地位及功用,计可分作下列九款:(甲)正脊,(乙)垂脊,(丙)戗脊,(丁)两山搏脊,(戊)重檐下檐搏脊,(己)重檐下檐角脊,(庚)瓷瓦及夹陇,(辛)硬山墀头梢子,(壬)琉璃搏缝。
太和殿上的走兽。它的走兽是最多的,有十个,其他宫殿的走兽最多九个,没有超过太和殿的。
从右往左的顺序为:骑凤仙人,龙、凤、狮子、海马、天马、狻猊、狎鱼、獬豸、斗牛、行什。
琉璃瓦大小比例,均有标准尺寸,分作十样。按《大清会典》康熙二十年议准:“琉璃砖瓦大小不等,共有十样,内第一样与第十样,原无须用之处,……”故今匠人所用琉璃尺寸,第一样与第十样均付阙如,只有二样至九样。今将尺寸表按各种手抄及实测尺寸加以改正为附录二。
本集为求材料之专一,故限于清式屋顶琉璃瓦作。至于其他各时代屋顶瓦件,他种琉璃,瓦件,如无定例琉璃瓦件等,以及青瓦(即小式)屋顶瓦件,容当另集分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