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当中,有不少人、特别是一些年纪较大的人,虽然没有任何迹象表明他们已经患上了冠心病、脑卒中、外周动脉疾病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但为了预防心梗、脑梗等急性血栓事件,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正在使用阿司匹林。
的确,曾经有一段时间,阿司匹林在全世界范围内被捧上了预防心血管事件的“神坛”。但是,如今,医学界对此的认识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2024年6月,世界顶尖心血管学术期刊《欧洲心脏杂志》上刊发了一篇最新的文章就明确指出:目前临床上,很多“将阿司匹林用于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的行为”很可能是有害的,应该停止!
刊登于《欧洲心脏杂志》的文章指出:在心血管病“一级预防”中使用阿司匹林,可能有害!
那么,什么叫做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又有哪些正在使用阿司匹林的人应该考虑停药呢?
“一级预防”vs“二级预防”关于什么是“一级预防”,《中国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所给出的定义是:在心血管事件发生之前,通过控制吸烟、高血压、血脂异常和糖尿病等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降低心血管临床事件发生风险的预防措施。
《中国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
而与“一级预防”相对应的有另外一个概念,叫做“二级预防”。《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2017)》有特别提到:有效的“二级预防”是减少心血管疾病复发与死亡、提高心血管疾病患者生存质量的重要手段。
《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2017)》
从“一级预防”与“二级预防”定义的对比当中,我们就可以看出:“一级预防”所针对的主要是那些还没有患上冠心病、脑卒中、外周动脉疾病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一般人群;而“二级预防”所针对的则是那些已经患上这些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患者。
过去,在阿司匹林“风头最盛”的时期,大家普遍认为:不论是“一级预防”还是“二级预防”,阿司匹林都能提供很大的价值。
但如今,医学界的认知已经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虽然,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二级预防”当中的地位没有受到任何影响,但是,越来越多的医学研究证据表明:阿司匹林并没有给“一级预防”带来很大的帮助!
也就是说,已经患上冠心病、脑卒中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二级预防”),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是仍然得坚持使用的。但是,那些还没有患上这些心血管疾病的一般人群(“一级预防”),则不一定能从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当中获益。
“一级预防” 阿司匹林走下“神坛”从作用机制上来看,阿司匹林主要是通过“抗血小板”来抑制血栓形成,从而降低动脉血管“被堵”的风险。
然而,“抗血小板”也会带来一定副作用的,这就是“增加出血风险”。
因此,医学上对于是否使用阿司匹林,从来都是要基于“获益-风险比”来做判断的。
简单来说,心血管疾病“二级预防”的患者之所以应该毫不犹豫地坚持服用阿司匹林,根本原因在于阿司匹林对这部分患者所能带来的预防效果远远超过了所需要面对的出血风险。
但越来越多的医学研究证据却发现,“一级预防”人群使用阿司匹林所能获得的预防效果并没有超过他们所需要面对的出血风险,甚至还可能远远小于出血风险。
因此,《欧洲心脏杂志》所刊发的最新文章才提出:尚未患上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人群使用阿司匹林,不光难以从中获益,甚至还有可能带来某些有害作用!
无独有偶,2023年10月,加拿大心血管学会(CCS)与加拿大介入心脏病协会(CAIC)发布了该国最新的抗血小板治疗指南。
这份医学指南则是更加直白地表示:只要没有患上任何一种心血管疾病(冠心病、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外周动脉疾病、动脉狭窄≥50%等等),那么,不论性别与年龄如何,也不论是否患有糖尿病,均不建议常规使用阿司匹林来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强烈推荐,高质量证据)
虽说,当前在我国,暂时还没有完全否定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病“一级预防”当中的应用价值。但事实上,阿司匹林在“一级预防”当中的适用范围也同样被大大压缩了。
对此,《中国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当中有关“阿司匹林使用”的部分专门强调了:
一,年龄只要<40岁或>70岁,不论心血管疾病风险高低,都不建议使用阿司匹林做“一级预防”;
二,只要出血风险较高,不论年龄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如何,也不建议使用阿司匹林做“一级预防”;
三,若心血管疾病风险不高(中、低危),则不建议使用阿司匹林做“一级预防”。
最后,只有年龄处于40-70岁之间、心血管疾病风险较高(高危且合并至少1项风险增强因素)同时出血风险不高的这一小部分人,可以考虑使用阿司匹林做“一级预防”。
请注意,这里的表述是“可考虑”,而不是“建议”、“推荐”或“必须”。因此,哪怕完全符合这种情况的人,也可以“经考虑过后”依然拒绝使用阿司匹林。
《中国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
总之,大家应该建立起一个最基本的印象,这就是:大部分还未患上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冠心病、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外周动脉疾病、动脉狭窄≥50%等等)的人,并不需要积极使用阿司匹林做“一级预防”!真正必须使用阿司匹林的,只有已经患上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这些“二级预防”患者。
这些情况 尤其需要注意!接下来,我们就给大家简单总结一下,几种明明没必要吃阿司匹林却常常误以为自己需要吃阿司匹林的情况。
第一,年龄>70岁且未患上任何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
一直以来,不少人都认为年龄越大,就越容易发生心梗、脑梗等心血管事件。因此,上了一定的年纪以后,就应该开始服用阿司匹林预防心梗、脑梗。这也是为何,在老年人群当中,阿司匹林被过度使用的情况最为严重。
但事实上,换个角度来看,年龄越大,使用阿司匹林后发生出血的风险也会越高。这时候,若阿司匹林所能提供的“一级预防”效果无法超越出血风险的话,那么,使用阿司匹林依然会是一种“有害”行为。
所以,《中国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才特别强调:>70岁的人群,不论心血管风险如何,都不建议使用阿司匹林进行“一级预防”。
第二,体检发现“颈动脉斑块”但斑块尚未引起颈动脉狭窄的人。
大量的临床观察发现,还有一类人也很喜欢“主动吃阿司匹林”,这就是通过健康体检发现了“颈动脉斑块”的人。
在他们当中,一部分人或是听亲戚、朋友说起,又或是在网络上查到,以为只要发现了“颈动脉斑块”就必须同时服用他汀类降脂药与阿司匹林进行治疗。
但其实,并不是只要有“颈动脉斑块”就必须吃阿司匹林的!
原则上,只有当“颈动脉斑块”直接引起了颈动脉的明显狭窄(造成血管狭窄≥50%)才会被定义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而这时候,这类患者所需要的就不再是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而是“二级预防”,因而可以名正言顺地使用阿司匹林。
但只要“颈动脉斑块”还没有引起颈动脉的明显狭窄,那么,哪怕它属于“无回声/低回声”的【易损/高危斑块】,也依然没有达到必须使用阿司匹林的程度。
第三,单纯只有高血压或血脂异常且已经得到良好控制的人。
虽说,高血压与血脂异常都是非常明确的心血管危险因素,但是,当它们单独存在且已经得到良好控制的时候,往往不容易明显升高心血管疾病风险。
因此,对于那些只有高血压或高血脂,并且,已经通过降压/降脂药将血压/血脂控制下来的人,一般是没必要额外服用阿司匹林的。
这其实也很好地反映出,相较于“吃阿司匹林”,积极使用降压/降脂药控制好血压/血脂,才是更有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行为!
说到这里,不得不多提一句的是,患有糖尿病的患者情况稍有特殊。
这是因为,原则上,一旦“确诊糖尿病”就意味着心血管疾病风险至少达到了“高危”这个层级。
而假如在糖尿病以外,还存在任何一项心血管风险增强因素(比如“早发心血管疾病家族史”、“颈动脉内膜增厚/颈动脉斑块”等等)的话,按照我国现行的医学指南,那就基本达到了“可考虑使用阿司匹林”的程度。
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究竟需不需要服用阿司匹林,最好是找心血管或内分泌的专科医生问清楚,以医生的评估与判断为准!
综上所述,近年来,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当中所处于的地位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大家一定不要只守着过去“陈旧”的观念,以为自己一旦离开了阿司匹林就不行……
事实上,相当一部分正在服用阿司匹林的人并不能从中获益,甚至还可能会受到伤害!
【参考文献】
1,When cardiovascular medicines should be discontinued 《Eur Heart J.》 2024 Jun 5:ehae302. doi: 10.1093/eurheartj/ehae302
2,中国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20年12月 第48卷 第12期
3,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2017)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8年1月 第46卷 第1期
---原创内容!未经同意,请勿搬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