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在国内,也能感受瑜伽的原汁原味,不香吗?

学习过瑜伽哲学后,我好像养成了一种思维方式,即从不止一个方面看待同一件事情,比如9月在廊坊举行的感恩大会。这本是一次对掌

学习过瑜伽哲学后,我好像养成了一种思维方式,即从不止一个方面看待同一件事情,比如9月在廊坊举行的感恩大会。

这本是一次对掌门人Sharathji的纪念活动,谁料竟然节外生枝,在最后时刻发生了变数,当到场的练习者听说可能看不到几位印度老师,只有线上课程时,一些人不淡定了。

先从练习者的视角看此次大会的参与者,有的人马上申请退款辗转他处,有的人心中犹豫持观望态度,还有小部分人想走,但条件不允许,机票已定,再修改行程颇为麻烦,反而既来之则安之,权当在寺庙度个小假期。

练习者听到这个消息的瞬间,尤其是规律的阿汤练习者,一定是内心一片稀碎,也难怪会有人怀疑主办方是骗子。毕竟,阿汤练习重实践,那句名言不是说99%的练习+1%的理论吗?

无论练习者做出何种选择,都是他们的自由,我没有权利站在制高点,仅凭他们的现场反应,就说他们只注重体式练习,而忽略了瑜伽的其他七支。

我只是觉得离开的练习者有些可惜,他们错失了与印度阿汤总院老师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尽管两位年轻的印度老师此次缺席了活动,但是能跟随Usha老师练习,并听拉叔讲哲学,跟随他唱诵,这种亲身感受总院原汁原味传承的机会,其实并不多见。

参加过感恩大会,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两位老师不约而同地强调了体式并不是瑜伽练习的全部,瑜伽包含八支的练习。即使不能做体式练习,也可以做瑜伽练习,而瑜伽练习并非只是停留在垫子上,而是可以延伸到生活中的24个小时。

面对这次的突发事件,老师们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希望大家今后再遇到类似的情况时,能多些耐心。

再从练习者的视角看主办方,作为活动的亲历者,我只能说主办方不擅长危机管理(这属于公关传播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是面对问题,他们的反应速度还是很快的。

周四晚上,主办方更新了活动日程,调整为线上练习课和线上哲学课;周五上午,主办方又更新了方案,下午在寺庙旁边的场地,给大家安排了线下哲学课与体式课;周六和周日的课程也都恢复了线下的上课形式。

严格来说,我不敢讲这次活动圆满成功,但至少也是磕磕绊绊地完成了。印度老师给中国练习者传承了他们眼中的阿汤,而中国练习者也有机会受到总院老师的熏陶,并且大家一起缅怀了掌门人。

最后,再从主办方的角度来回顾此次活动。这次活动是由荷玛仕老师和小布老师牵头的,他们自称为Mysore兄弟。小布老师曾经跟随掌门人练习阿汤,是阿汤授权老师,目前在上海教授瑜伽。

荷玛仕老师在国内传播和教授瑜伽20多年,在印度时,也练习过阿汤,只是并未追随掌门人练习。去年,在上海举行阿汤工作坊之后,他们本来今年继续请掌门人来国内传播阿汤,荷玛仕老师也可以亲身感受掌门人的魅力,怎料,世事难料,斯人已逝。

去年,在掌门人的葬礼上,他们二人都很难过,但都希望能帮助掌门人的家人度过难关,继续把阿汤传承下去。

于是,Mysore兄弟便想在掌门人生日之际,组织一场活动,邀请授权老师和国内的阿汤练习者一起来缅怀掌门人。

对他们而言,这次活动只是一场公益活动,学生上交的费用用于邀请老师的路费,以及支付给寺院的场地费用。

突如其来的变故,让他们猝不及防,他们最害怕的是,练习者当天听到变化后,全都离开了。若是如此,他们的初衷便无法达成,又如何缅怀掌门人呢?幸好,还有很多练习者选择留下来,由此才成就了此次活动的实现。

我最初知道这个活动的主办方是荷玛仕老师时,有点惊讶,因为他似乎不是阿汤圈的人,会好奇他为何要组织这个活动。可能有些练习者会跟我一样,抱有类似的质疑。

等到活动结束了,跟两位老师交流过之后,我会反思自己的想法,我是不是有点太较真了?为何要在意主办方是谁,只要活动合法,主办方有凝聚力把印度阿汤总院的老师和授权老师们聚集在一起,跟练习者分享阿汤,这应该就够了,不是吗?

我依稀记得,两位老师在缅怀掌门人的环节,简单回顾了此次活动的坎坷,还给在座的练习者鞠躬,表达歉意与感谢。

我想说,这鞠躬实在有点严重,我怕是承受不起。既然老师们本着传承和感恩的心在做一件好事,过程不太顺利,但结果是好的,作为练习者的我们又何必耿耿于怀呢?

两位老师表示,今后每年他们都会组织类似的活动,跟练习者一起纪念掌门人。期待今后的活动,能顺利举行,让阿汤的传承之火在神州大地上延绵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