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柳叶刀》子刊上发表的一项数据,我国有将近约2亿人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而颈动脉粥样硬化作为一种隐秘的“健康杀手”,它不仅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头号元凶,更是心肌梗死、外周动脉疾病等严重心血管事件的潜在诱因。

1. 病因与发病机制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通常是由于脂质代谢异常引起的动脉壁损伤和炎性反应。其病因复杂,主要包括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肥胖及遗传因素等。

2. 病理变化
动脉粥样硬化最初表现为脂质条纹,随后脂质逐渐堆积形成斑块,伴随纤维组织增生、钙化和溃疡形成等病理变化,最终导致血管腔狭窄或闭塞。

1. 临床表现
早期颈动脉粥样硬化通常无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时发现。当斑块增大造成明显狭窄时,可能表现为暂时性的视力障碍、语言障碍、单侧肢体无力或感觉异常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症状。
2. 主要并发症


1. 高危人群筛查
早期筛查主要针对以下高危人群:
年龄超过40岁者有高血压、高血脂或糖尿病病史者烟酒过量者家族中有心脑血管疾病者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者缺乏运动或长期过度紧张的职业者2. 如何评估颈动脉斑块?
颈动脉超声:是筛查及监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最常用的方法,能够无创性地显示斑块大小和血流情况。
下面将详细扩展其在判断斑块稳定性、狭窄程度和管壁厚度方面的应用及意义。
1. 斑块稳定性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与其引发缺血性脑卒中及其他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密切相关。通过超声检查,可以初步判断斑块的形态学特征、内部回声及纤维帽的完整性:
斑块形态学特征:通过二维超声影像,观察斑块的大小、表面光滑度和形状。表面光滑且均匀的斑块通常较稳定,而表面不规则、溃疡或有钙化的斑块则提示不稳定性。内部回声:超声可以检测斑块内部成分的回声信号。强回声斑块(多钙化或纤维化)通常较稳定,而低回声斑块(高脂肪或出血)则往往不稳定,易于破裂。纤维帽完整性:通过观察斑块表面的纤维帽,评估其是否完整。完整的纤维帽能有效覆盖和保护更深层的脂质核心,若有缺损或变薄,则斑块可能更容易破裂,导致栓塞事件。然而,仅仅通过超声评估斑块是否为“软斑”或“硬斑”不完全准确,应结合斑块整体特征和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判断。
2. 狭窄程度评估颈动脉狭窄程度直接影响脑部血流供应,是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的关键指标。超声评估狭窄程度的方法包括:
血流速度测量:通过多普勒超声,可以测量狭窄段血流速度。一般情况下,流速显著增加提示血管狭窄。颈动脉狭窄≥70%时,超声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0%和94%。内径测量:采用二维成像技术,测量血管狭窄处内径的改变,并计算狭窄的相对百分比。小于50%为轻度狭窄,51-70为中度狭窄,大于70%为重度狭窄,大于99%完全堵塞。狭窄长度:记录狭窄段的长度和斑块分布情况更有助于全面评估。
通过上述方法,超声不仅能定量评估狭窄程度,还能为后续治疗方案(如介入治疗或手术)提供重要依据。
3. 管壁厚度评估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是评估动脉粥样硬化早期改变的重要指标。IMT的测量方法与意义如下:
IMT测量:通过高频超声探头,在颈动脉细分解剖部位(如总颈动脉、颈动脉分叉和颈内动脉)水平,测量内膜与中膜的总厚度。通常在超声图像的两个清晰的回声带之间测量IMT。IMT增厚标准:一般认为IMT小于1.0毫米属于正常,大于1.0毫米即提示动脉粥样硬化存在;而IMT超过1.5毫米则有显著狭窄风险。进展评估:定期监测IMT变化,有助于追踪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及干预效果。其他评估手段

1. 他汀类药物

2. 抗血小板药物
作用机制: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表面形成血栓。常用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注意事项:长期服用需监测胃肠道出血风险。五、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手术治疗
1.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
手术方式:通过切开颈动脉,去除粥样斑块和内膜,恢复血流通畅。适应症:适用于症状明显且斑块造成狭窄超过50%的患者。术后护理:术后需监测病情变化,预防术后并发症,定期随访。2. 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S)

1. 健康饮食

2. 控制体重

3. 适量运动
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每周应进行150分钟以上中等强度有氧活动。力量训练:每周进行2至3次的力量训练,增强肌肉力量,提高基础代谢率。减少久坐:每小时起身活动几分钟,减少久坐时间。4. 戒烟限酒

5. 心理健康
压力管理:通过深呼吸、冥想、瑜伽等方式管理压力,保持心情舒畅。良好睡眠: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和良好的睡眠质量,成人建议每天睡眠7至8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