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缘计划2》第四期,有一首歌悄然走进我的内心,那就是李昂星创作的《象人》。
这首歌很有意思,它是站在一个象人的角度,看清人们的贪嗔痴爱欲恨,了解到表象下面的真心。
这首歌曲由张弛和周深分别演唱了一个版本,而两人分别从自己的理解和处境,对这首歌进行了演绎。
因为“象人”没有一个定义,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于是他们分别从自己的站位,所处的人生阶段或者说境遇,去想象“象人”的形象。
于是,我们听到的两版《象人》听感也完全不同。
而实际上,这首歌应该是作者根据《象人》这部电影而生发灵感创作的。
故事讲的是,一位畸形人在一个马戏团当摇钱树,他受尽不人道的待遇,也在不被“正常”对待的过程中,逐渐看清世界的真相,世事的人心。
电影的结尾,畸形人幸得团中其它畸形人暗中搭救,最后体验到了人间的温暖。
下面我就张弛和周深两个版本的《象人》,一并作分析。

张弛演唱的《象人》,编曲阴郁的氛围,加上张弛披戴头巾的形象,很符合“象人”所要表达的被众人审视的情境。
特别是背景里弯曲粗粝的金属画面,也给人以囚禁之感。
歌词:
看过许多双眼睛但没一只里有公平听过许多声共鸣可总会夹杂些私心
象人虽然站在局外,却看得最清楚。
那些眼睛里看不到公平、洋洋自得的俯视。那些拥有天然优越感、却不知所为可来的人们。
有一句话说,世界上没有所谓的感同身受。每个人的经历都不同,而所谓的“共鸣”,其实也都夹杂着私心。所谓共同情绪,或许只是居高临下的“同情”?
“读过许多微表情用不幸来掩饰庆幸摸过许多颗人心披着千百万层外衣”
这几句歌词,传递审视着人心的幽微,从微表情,再到抚摸人心,看透人们用不幸掩饰庆幸和层层包裹的心。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那些看似正常的人,虚荣的假面遮掩着真心,而象人在人们的微表情里,以通透的眼光,看透这浮光掠影、浮于表面的一切。
这样的歌词,和掷地有声的节奏唱词,应该更有力道些,所以在主歌部分的处理上,张弛的表达稍显平淡。
周深的演唱更具沉浸感,更有故事的诉说感,但周深的演唱,“象人”是他自己,而不是电影中的“象人”。
所以,“象人”这首作品在表达上,我认为,他们都没有站在真正的“象人”角度来演绎。
象人,那被千万个眼光刺伤的他,那个被虚假共情审叛的他,那个被隔绝于正常人际互动的他,或许更加的冷静、清醒、冷漠和绝决。

到了副歌部分,更加看到两人对“象人”理解的分野。
张弛的副歌,戏腔的运用,让人眼前一亮,与主歌粗犷的声线形成强烈反差。
张弛在作品的表达理解上,如果再深入一点,我想这首作品一定会出圈,信念感再强烈一点,咬字发音再坚定一点,才能表达出这首歌曲的深刻内涵,和歌词的细腻哲思。
而周深的演绎,其实是带着他自己对“象人”的理解,以及他自己的人生经历在里面的,尽管没有唱出“象人”的洞见,却是另一种形式的思想表达。
每个歌手都有其长板和短板,其实这首歌并不太适合周深唱,但他将这首歌融入自己的故事之后,就成为了周深的“象人”,而不是周深是“象人”角色。
这也是周深的聪明之处。
从第三期开始,周深就开始了将作品转化为自己的演绎思路,如果某歌曲不适合自己,但同时又想挑战一下,就将其转化成自己的个体理解去完成它,这不啻是一个聪明选择。

《象人》这首歌我很喜欢,不管是词还是曲,既有流行元素,又有探索深度。
特别是张弛版的编曲,给作品笼罩上一层神秘、阴沉气息,唢呐声吹出了内心里向清明的向往和靠近。
而且张弛唱得也超出了我的预期,如果再努力一点,追上现在的顶流也不是不可能,他声音的可塑性很强。
而周深不像其他人总是保守选择,他在努力向不熟悉的风格进行挑战。就像他说得,每周选择一首挑战的,一首喜欢的。难怪他越来越强得可怕。
只是他们俩都没唱出《象人》本身状态,那种于不正常中的正常,深陷孤立中的深醒。希望有歌手能够勇于挑战此曲,绝境中的重生,才是真正的勇者。
而我们,谁还不是象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