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广州庙前冰室请作答:你对成为第一是否还有执念?

从 2016 年开业至今,庙前冰室的酒单更新到第 15 版。以「To The Flavors」(致敬风味)为主题。这一版

从 2016 年开业至今,庙前冰室的酒单更新到第 15 版。以「To The Flavors」(致敬风味)为主题。这一版依然贯彻庙前冰室对鸡尾酒创新的初衷,在材料上加入水果和新鲜香料,试图展现每一杯鸡尾酒以风味为核心的生命力。

这本相当厚实的酒单从前三页就给出清晰指引,每一款酒的插画图形被分为最简单的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分别对应鸡尾酒中的长饮(Long Drink)、短饮(Short Drink)和无酒精(Mocktail)。在具体的酒款页,代表这款鸡尾酒主要风味和材料的元素被设计师设计成对应形状,而在另一侧的文字介绍上,酒的原料、质感、风味、饮用感受依次排开,下方直接给出酒精感、酸度、甜度和苦度的风味量化指标 —— 无论是否有品调酒经验,这都像一份说明书,供爱好者「使用」。

这本酒单,庙前冰室已经用了快一年,这对一家酒吧来说并不寻常,但创始人 Andrew Ho 及 Bastien Ciocca 很清楚自己和团队在做什么。庙前冰室走到第 9 年,随着连续 7 年上榜「亚洲 50 最佳酒吧」(Asia's 50 Best Bars),这里也从一个以广州本地客群为主的本地酒吧变成全国乃至全世界鸡尾酒爱好者的朝圣地,每晚 8 至 9 成首次来访的新客,需要的不再是半年换新的快节奏。

从更广泛的工作成果来看,庙前冰室拥有当下中国大陆最具创新力的酒吧运营团队。只不过每个人都清楚,比起在一本酒单上的频繁炫技,已经成为综合餐饮品牌和咨询机构的庙前冰室,需要将更多创意和精力投入在引领行业进步中,以此来刷新人们对一个酒吧的期待。

「庙前冰室现在有点像火车站,或一个旅游景点。」提起庙前冰室的现状,Andrew 毫不避讳「打卡式」消费盛行,这是「名声在外」带来的现实。无论外在客群怎样变化,作为庙前创始人之一,他需要思考如何让酒被客人喜欢。对 Andrew 来说,这种能力是庙前冰室能从 2019 年到现在连续上榜的核心原因,「我们的创意在于,能洞察市场、客人的需要,不是说我们的酒多么超前,而是我知道这个酒起码 80% 的客人会喜欢。」

做酒吧,不是做科研,而是做「款待」(Hospitality),瑞士酒店管理(Hospitality Management)科班出身的 Andrew 与 Bastien 非常清楚这样的道理。在成立庙前冰室前,Andrew 曾开过一家越南菜馆,有了一些实际经验后,他和留在亚洲工作的大学同学 Bastien 决定一起做点什么,他们先是拿到如今庙前冰室所在的空间,而后因地制宜决定开一家酒吧。原始的铺面空间太小,如果做成他们开始设想的简餐,客人的体验一定不会好。

开业至今,庙前团队已经证明在鸡尾酒设计上的创造力。最初获奖时,人们谈起庙前冰室总是绕不开团队将离心澄清、低温慢煮、蒸馏等技术带入调酒界;在过去十余版酒单中,庙前也推出过以亚洲调味料、广东传统喜酒、海南食材等为主题的酒单。但对团队来说,创意不等同于极致先锋,调酒师清楚自己要做的不是全世界最超前的酒,而是按现有客群来设计被大家喜爱的风格。

Andrew 向来不喜欢酒单上有太多「做给调酒师」的酒,它们大多是同行觉得酷、特别、新颖,但客人不一定喜欢,「许多调酒师喜欢喝干型马天尼(Dry Martini),做得很干,但 85% 的客人会给你退回来。做这一行的最终目的是让面前的客人喜欢,这是最重要的。」

通常设计一本新酒单,会由 Andrew 最先构思主题和框架,在约 15 杯的体量下,再根据主题风味配比相应比例的浓烈程度、酸甜口或清爽型。将具体配方设计任务分给团队调酒师后,大家同步和市场团队沟通,确定新酒单中是否需要有特殊联名酒款或单独推广的酒款。

一本酒单大约需要团队成员共同试酒 3 次,第一次先测试主风味的平衡,不考虑呈现的杯型、装饰,所有成员品鉴后给到反馈再进行调试,此时需要确认基本备料需求和不同材料配比;第二次试酒,团队会决定杯型和其他呈现细节,偶尔会单独调整 1~2 杯的配方,但整体完成度要达到 65% 以上;而第三次,每一杯酒都需要有趋近完美的呈现,至此,整个酒单基本不会再做大调整。整个流程通常需要耗时 3 个月。

近些年,随着大众对鸡尾酒、酒吧行业和国际榜单的逐渐熟悉,也随着互联网社交媒体的发展,Andrew 认为想要像十年前那样做出「石破天惊」的创意已经很难,「现在网络很发达,很多店以为自己创造了某种酒,但很有可能别人已经做过了。所以我们要求你可以参考一些东西,但必须要在其基础上创作出外面没有的,或者是一直稳定的风格,或者是有某种延伸。」无论整个行业的创新速度或快或慢,每一款酒都应该有庙前的风格,这是 Andrew 始终坚持的。

到 2025 年,庙前冰室团队总共运营了 5 家酒吧,初始品牌庙前冰室在广州和深圳各有一家,以中国酒为主打的庙前三酉同样落址广州、深圳,除此之外还有一家与庙前冰室老店相距不远的庙前岽舍(DSK Cocktail Club)。对于这些店方方面面的运营,Andrew 和 Bastien 全心投入,「我们不是那种大老板,喜欢开酒吧就投点钱,然后还做一些副业;我们 100% 投入,100% 的时间就在这,我们会调酒、设计,也会管理,所以我们做决定都是要以客人的体验为优先。」

酒单需要顾及多数客人的偏好是基础,而能否让每一位客人选择到自己喜欢的酒也非常关键,这也是为什么在庙前的酒单上,每一款酒的单页几乎包含了尽可能多的风味信息,「客人知道是上榜酒吧,慕名而来,所以大家的期待已经非常高,如果达不到这种期待或有所超越,就会觉得『踩雷』。我们的酒单什么都有,但能不能让客人选到一杯他喜欢的酒,这就是服务的本事,是 Hospitality(待客之道)。」

在 Andrew 看来,如今整个亚洲酒吧行业的发展十分迅速,能做出好酒单的酒吧数不胜数,若仅凭此项标准,能上榜的基数起码有百余家;可能够决定究竟谁才是上榜酒吧,许多要求都藏在日常细节里。客人来访时,可能一个定位系统不准确,都会为体验减分,「有很多小事,比如天花板漏水、洗手间有异味、冷气不够,所有细节没管理好最后都会影响体验,这些也都微妙地为体验增加价值。」

以酒单设计为基础,服务运营培训为重点,庙前团队以顾问公司的形式,为全国范围内多家酒吧提供咨询服务。这也是为什么对于全国范围内的许多消费者来说,庙前冰室的名字未必是以广州东山口这家初始店的形态被熟知的。以庙前冰室、庙前三酉或庙前顾问之名,针对不同客户,庙前顾问团队会以不同形式切入酒吧设计,这个过程并非直接套用庙前冰室的成功路径,而是更加因地制宜。

对于不同客户,庙前团队会先明确实际需求,想要纯粹的好生意、高营业额,还是想要冲击国际奖项,或是酒店客户只需要一个基本的酒吧配套;而后再根据不同城市背景、酒吧行业在当地的发展情况、实际客群的可能偏好,进一步设计酒单。有了基本雏形后,团队也会介入基本的运营设计,例如杯子的选择、配酒的餐食设计,并进一步培训驻店员工;初期运营中,庙前的设计团队也会参与,共同完成酒吧的基础视觉设计和相应周边设计。

在庙前团队内部,顾问咨询由专门团队完成,日常不负责品牌 5 家门店的工作,以一年为单一项目期限,期间庙前团队会依靠自己在国际酒吧业界的声望帮助客户达成其他合作,最典型的就是调酒师客座活动。合作期满后,客户可以选择续约或是依托庙前做好的前期准备铺垫工作自主运营。这种模式,在餐饮与葡萄酒业界早有雏形,但在酒吧行业,庙前却是名副其实的开拓者。这也使庙前冰室一家酒吧的成功经验,得以灵活地应用在更多酒吧中,以先行者的经验和资源帮助更多同行,为整个行业带来多赢的局面。

在庙前冰室官方网站的庙前顾问(Spirits Archiects)分栏中有这样一句话 ——「Building The Venues and Brands of Tomorrow. 」(打造属于明日的场所与品牌)。作为国内最早登上国际权威榜单的酒吧之一,庙前冰室也影响着国际鸡尾酒行业对于中国酒吧及中国酒发展的观感。因此,除了面向国内同行的咨询业务,庙前也正试图影响中国的鸡尾酒文化。

庙前三酉是国内最早尝试以白酒为基酒,系统性创作鸡尾酒的酒吧之一,这也是许多消费者对这一品牌的最初印象。Andrew 解释,其实庙前三酉并不仅是白酒,而是更广义的中国酒,其中包括原生于中国的白酒,也包括近些年产自中国的优秀金酒、威士忌,「在这个店里你喝到的所有饮品没有进口的,甚至包括汤力水、苏打水、糖浆也是国内生产的。」

从国际上的「前辈」经验看,日式调酒在全世界的风靡,与清酒、烧酒等日本酒作为基酒的鸡尾酒发展相互影响;在中国大陆甚至在全世界范围内,清酒与烧酒调酒在许多酒吧中都能找到。但由于白酒风味强烈、酒精度高、纯饮易饮性相对较差,白酒调酒还远无法达到当今日本酒调酒的高度。

对于这个问题,两位创始人无意也无法以单一团队去彻底改变现状。但庙前团队对这个领域始终感兴趣,特别是创始人之一 Bastien。他如今正在制作一系列以国际视角科普中国白酒的内容,包括白酒的文化渊源、制作方式、香气系统、不同地区白酒的特色,以及由庙前团队创作的白酒调酒配方。

从调酒师的角度来看,Bastien 形容白酒在鸡尾酒中很像是烹饪中用到的辣椒。以小剂量的使用带来风味特色,而不能直接替换经典鸡尾酒架构中的金酒、威士忌、白兰地等烈酒,因为那样一来白酒的风味会过于强烈而使调酒失去平衡。Bastien 探访过中国许多白酒产区,也对各地白酒的差异和特色了如指掌,他曾带许多对中国白酒没有概念或是持负面看法的外国调酒师尝试不同白酒,也改变了他们的看法。

如今在 Bastien 的日常工作中,许多部分都与推荐白酒或其他中国酒相关,他也一直制作相关开源内容服务国际同行与爱好者。与更多由 Andrew 负责的国内咨询项目相似,他从来不吝惜分享,在他设计运营的调酒内容网站上,所有白酒调酒配方都是完全公开可查的,「我们有许多想要分享,不怕有人用我们的配方或想法,因为我们的团队每年会有新的东西。」

Bastien 在亚洲工作十几年,以不同视角见证了整个亚洲酒吧行业的发展。在他出生长大的欧洲,一个餐饮生意或许是以十年、二十年为限才能称为稳定或长久,可是在中国,每一个员工能在一家餐厅或酒吧工作 3~4 年,就已经算是稳定员工了,但他也不介意庙前团队人员的变化和流动,「在中国,三年很久了,我也不希望一个人会待太久,因为你要学新东西,去上海、北京、香港,或者用在庙前学到的东西开自己的酒吧。这是很棒的事情,我也会很开心。」

对于庙前的未来,两位创始人期待的方向各不相同,却也殊途同归。从人的角度,Bastien 希望庙前是一个不断壮大的社区,在庙前工作过的员工、接受庙前顾问影响的同行,还有庙前团队,即使大家在做的事各不相同,但大家可以活跃在一个共同「社区」内;而从品牌角度,Andrew 也希望可以切入更多领域,将庙前冰室拓展成一个更大的生活方式品牌,或是推出服饰潮牌,或继续开发餐饮副品牌,从不同领域为庙前增加新价值。

无论是现在完成时还是未来进行时,庙前冰室都已经不再是最初东山口的那一家小小的禁酒令风格酒吧(Speakeasy),而是正影响着整个行业的新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