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嫦娥六号在月球背面竖起的那面五星红旗,让不少人第一次听说了“玄武岩纤维”这个名字——这面能在月球极端环境下保持平挺鲜艳的国旗,正是用玄武岩纤维与芳纶纤维复合制成。月球背面的低温、宇宙射线辐射,对材料的稳定性和耐受性提出了苛刻要求,而这两种纤维的组合不仅圆满完成了任务,也让人们看到了复合材料在特殊场景下的巨大潜力。如今,这种复合纤维早已从太空走向地面,在多个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独特的性能、精细的制备工艺,更是让它成为材料领域的“新星”。

在月球背面竖立起来的国旗
要了解玄武岩与芳纶复合纤维的优势,得先从两种纤维各自的“本领”说起。玄武岩纤维来自天然玄武岩,经过高温熔融拉丝而成,天生带着“硬核”特质:强度比普通玻璃纤维高30%以上,能承受600℃的高温而不分解,面对酸碱腐蚀也能保持稳定,而且来源广泛、成本相对亲民,是性价比很高的高性能纤维。而芳纶纤维则像是“柔韧的强者”,它的拉伸强度是钢材的5倍以上,密度却只有钢材的五分之一,耐磨损、抗疲劳,尤其是在低温环境下也能保持良好的韧性,不过它的耐高温性稍逊于玄武岩纤维,且抗碱性较弱。

玄武岩岩块&玄武岩丝线

芳纶纤维
当这两种纤维复合在一起,恰好实现了“1+1>2”的效果。复合后的材料既保留了玄武岩纤维的耐高温、抗腐蚀优势,又融入了芳纶纤维的高韧性和抗疲劳性,弥补了各自的短板。比如在高温工况下,玄武岩纤维能抵御热量侵袭,芳纶纤维则能防止材料因脆性断裂;在酸碱环境中,玄武岩纤维阻挡腐蚀介质,芳纶纤维则维持结构的完整性。这种互补性,让复合纤维既能应对工业生产中的高温管道包裹,也能用于航空航天领域的轻量化结构件,甚至在高端户外装备的耐磨部件上也能看到它的身影。
嫦娥六号着陆器携带的这面五星红旗及展示系统,是由中国航天三江集团联合武汉纺织大学等单位共同研制的。在研制过程中,需要考虑长途携带时太空环境温度冷热温差大,以及月球背面环境的大气层稀薄、低温、宇宙射线辐射、陨石撞击等特殊影响,特地选用了能够适特殊环境需求的玄武岩纤维复合材料制作。这面特殊的国旗所应用的玄武岩纤维,单丝粗细只有头发的三分之一,故能够保持织物足够的柔韧度,同时具备了外表不起皱的特性。由于考虑到月球无风的环境,为了使这面五星红旗自身形成一定的张开力,故应用“转杯纺”(亦称涡流纺)专用设备,采用了“包芯”纺纱(以芳纶短纤维为外层包覆材料)形态等特殊工艺处理,使得这面国旗形成一定厚度,展开后外观十分平挺。在研制过程中,利用外层包覆材料芳纶纤维的特性,还增强了这面国旗印染饱和度和持久力,使得它看上去更加鲜艳夺目。

玄武岩包芯纱线示意图
不过,月球国旗的制备更聚焦于“太空特殊场景适配”,从材料选择到工艺设计,核心目标是满足轻量化、抗极端环境的需求,并未涉及地面工业化生产中关键的加热定型环节。而当玄武岩与芳纶复合纤维从太空走向地面,要批量应用于工业高温管道保温层、航空航天轻量化结构件、高端轨道交通耐磨部件等场景时,新的挑战随之而来:如何让两种特性差异显著的纤维在大规模生产中,依然能像月球国旗的纱线那样紧密贴合?如何避免因纤维热收缩率不同,导致成品出现分层、起皱或性能不均的问题?这就需要引入更精准、更稳定的制备工艺支撑,而电磁加热辊的应用,恰好成为解决这些难题的关键。

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制备工艺图
在地面工业化生产玄武岩-芳纶复合纤维时,“包芯”纺纱后的织造与定型环节,是决定成品质量的核心步骤。此前传统加热方式,无论是电阻加热辊还是热风加热,都存在难以规避的短板:电阻加热辊容易出现辊面温度不均,导致纤维局部受热过度或贴合不牢;热风加热则难以精准控制温度,且加热效率低,无法适配高速生产线的节奏。而电磁加热辊凭借电磁感应加热原理,能实现辊面温度±2℃以内的精准调控,且辊体整体温度分布均匀,不会出现局部“热点”或“冷点”——这对玄武岩与芳纶纤维的复合至关重要。


当经过“包芯”纺纱形成的复合纱线进入织造工序,织成坯布后,首先要经过电磁加热辊的初步热压。此时,电磁加热辊会将温度稳定控制在200-220℃,这个温度既能让玄武岩纤维适度软化,增强与外层芳纶纤维的结合力,又能避免芳纶纤维因温度过高出现性能衰减。在热压过程中,电磁加热辊均匀的压力与温度传导,会让两种纤维的界面结合更紧密,有效减少纱线间的缝隙,为后续成品的抗腐蚀、耐高温性能打下基础。

而在后续的定型工序中,电磁加热辊的作用更为关键。对于用于工业高温管道的复合织物,需要具备一定的硬度与挺括度,以确保包裹管道时不易变形;而用于航空航天结构件的织物,则需要更轻薄且柔韧性强。电磁加热辊可根据不同产品需求,灵活调整温度与压力参数:生产管道用织物时,将温度提升至230-250℃,通过适度高温让复合纤维结构更稳定,定型后织物能长期承受管道的高温辐射;生产航空航天用织物时,则将温度控制在180-200℃,在保证纤维结合力的同时,最大程度保留芳纶纤维的柔韧性。
更重要的是,电磁加热辊的高效加热特性,能适配每分钟30米以上的高速生产线。在持续运转中,它不仅能稳定保持设定温度,还能通过智能温控系统实时监测辊面温度变化,一旦出现微小偏差便立即调整——这对于批量生产而言,意味着每一批次的复合纤维成品性能都能保持一致,避免了传统工艺中因温度波动导致的次品率问题。

从月球上那面依靠手工精细控制制备的国旗,到地面生产线中依靠电磁加热辊实现的规模化优质生产,玄武岩与芳纶复合纤维的发展,正是材料创新与工艺升级协同推进的缩影。月球国旗证明了两种纤维“组合”的可行性,而电磁加热辊等关键设备的应用,则让这种“组合”具备了走向更多领域的潜力。如今,在新能源汽车的电池包防护壳里,融入了这种复合纤维以提升耐高温与抗冲击能力;甚至在深海探测设备的缆绳中,也能看到它的身影——这些应用场景,既延续了月球国旗材料“硬核”抗极端环境的特质,也通过工业化工艺的优化,让这种复合材料真正走进了更多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持续书写着“地球材料”的多元价值。
文章参考资料:上海纺织博物馆、谦宜复合材料、上海联净
注:本站转载的文章大部分收集于互联网,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中观点仅供分享交流,不代表本站立场以及对其内容负责,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您告知,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