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红楼梦》里一位不起眼的小姐,已经预演了宝钗的一生

傅秋芳,从未正式出场,只在第三十五回里,借贾宝玉和两个婆子的对话,被寥寥数语勾勒出来。可就是这寥寥数语,勾勒出一个令人唏

傅秋芳,从未正式出场,只在第三十五回里,借贾宝玉和两个婆子的对话,被寥寥数语勾勒出来。可就是这寥寥数语,勾勒出一个令人唏嘘的悲剧轮廓——一个被家族当作攀附权贵筹码,硬生生耽误了终身大事的“大龄剩女”。

“那傅试原是贾政的门生,原来都赖贾家的名声得意,贾政也着实看待,与别的门生不同。他那里常遣人来走动。”傅秋芳的哥哥傅试,靠着巴结贾府才当上了通判。

傅秋芳本人“也是个琼闺秀玉,常听人说才貌俱全”,宝玉就是因为她“才貌俱全”的名声,才破例接见了她哥哥派来的、他平时最讨厌的婆子。

问题出在她的哥哥傅试身上。“那傅试原是暴发的,因傅秋芳有几分姿色,聪明过人。那傅试安心仗着妹子,要与豪门贵族结亲,不肯轻意许人,所以耽误到如今。目今傅秋芳已二十三岁,尚未许人。”

傅试是个暴发户,根基浅薄,就想把妹妹当作自己攀龙附凤、挤进真正上流社会的跳板。

结果呢?“怎奈那些豪门贵族又嫌他穷酸,根基浅薄,不肯求配。”高门大户根本看不上他们家。这一耽误,傅秋芳就“已二十三岁,尚未许人”了。

二十三岁,在今天不算什么,但在《红楼梦》那个年代,绝对是“大龄剩女”了。史湘云、薛宝琴十几岁就定了亲,王熙凤不到二十岁已经当家理事、生儿育女,李纨也是不到二十就守寡了。

二十三岁还没嫁人,在当时人的眼中,基本等同于“老姑娘”了。她的名字“秋芳”也暗含深意,“芳”本指花草繁盛的春天,而“秋”则是万物凋零的季节,“傅秋芳”三个字,仿佛在说她的青春芳华已经进入了萧瑟的秋天。

当我们把目光转向薛宝钗,会发现有一种惊人的相似。

薛宝钗在《红楼梦》故事开始不久就出场了,到了第八十回故事接近尾声时,薛宝钗的年纪也已经不小了:第四回薛蟠打死冯渊时,宝钗十三岁,经过冯家告状、进京、在贾府生活等一系列事件,时间过去了好几年。到第七十八回,贾兰十三岁,他出场时是五岁,这意味着故事又推进了约八年。这样算下来,到第八十回,如果过了宝钗的生日正月二十一,她就是二十三岁;如果没过,也是二十二岁多,逼近二十三岁了。这与傅秋芳的年龄完全重合。

更关键的是处境上的相似:

都被家族当作“筹码”:薛家送宝钗进京,明面上的理由是“待选”才人赞善,但“金玉良缘”的说法在贾府内部几乎成了公开的秘密。薛姨妈带着儿女长期寄居贾府,目标很大程度上就是希望促成宝钗和宝玉的婚事,以此维系甚至提升薛家与贾家的关系,挽救薛家日益衰败的颓势。

都被哥哥拖累:傅秋芳被哥哥傅试的野心耽误。薛宝钗呢?她的哥哥薛蟠,是个“呆霸王”,为了抢香菱打死了冯渊,背上了人命官司。薛蟠的愚蠢、霸道和惹是生非,是薛家的污点和负累,必然影响外界对薛家女儿的看法和婚配选择。宝钗再优秀,也抹不去这个糟糕哥哥带来的负面影响。

都因“根基”问题难以如愿:傅家被豪门嫌弃“穷酸,根基浅薄”。薛家呢?虽然顶着“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的名头,是皇商,但到了薛蟠、宝钗这一代,家道已然中落。薛蟠也不成器,薛家的财产被败得差不多了。

更重要的是,在讲究“诗书传家”、看重科举功名的封建社会,商贾之家本身就比真正的诗书官宦门第矮一头。贾府这样的国公府,骨子里未必瞧得起薛家。王夫人、薛姨妈姐妹情深是一回事,但贾母、贾政等人对“金玉良缘”的态度始终微妙。

宝钗和傅秋芳一样,处在一个“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境地。

傅秋芳的结局,曹雪芹的原稿迷失了,我们无从确切知晓。但根据前八十回给出的线索可以合理推测:

傅试不肯“轻意许人”,一心想高攀,结果豪门看不上,妹妹年纪拖大了。拖到后来,傅试的官位和傅家的家底,估计也随着时间流逝了,加上贾府倒台必然牵连傅试这类门生。此时,傅试再想给妹妹找婆家,恐怕只能找到那些同样根基不稳、或同样走下坡路的中等人家了。

在讲究夫权的社会里,一个“大龄”出嫁、娘家又已失势的女子,境遇可想而知。傅秋芳的名字“秋芳”,已经预示了她芳华尽逝的结局。

薛宝钗呢?她的“金玉良缘”最终在贾府被抄家、彻底败落前夕或之后勉强达成。但这桩婚姻充满了妥协。宝玉心心念念的是黛玉,对宝钗更多是敬重而非爱情。贾府那时已是“忽喇喇似大厦倾”,薛家也不像从前那般富贵了。宝钗嫁入的是一个风雨飘摇、朝不保夕的家族。

宝钗耗尽青春等来的婚姻,是建立丈夫宝玉心灰意冷、家族彻底败落的基础上的。她的结局,“金簪雪里埋”,是彻骨的寒冷和孤寂。她和傅秋芳一样,都是家族攀附梦碎后,在时代倾轧下仓促结合的牺牲品,结局同样惨淡凄凉。

【更多《红楼梦》解读文章在公X号:“晓晓读红楼”、“晓晓在读书”、“晓晓爱写作”】

作者:晓晓,百万爆款写作课讲师;知乎特邀写作课讲师;得到、喜马拉雅等头部平台签约作者;10W+爆文作者;《红楼梦》爱好者;终身写作者。原创不易,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