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之余,望望窗外的天气阴沉沉的,还是挺应景的。明天就是清明节了,氛围不够,天气来凑。看看天气预报,一直到8号都是阴雨天气。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小时候就背诵的清明节古诗,现在看起来是有些俗套了。于是,在清明来临之前的几天,江苏南通就出台了革新的政策:要求全市范围内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制造、销售冥币纸钱、纸扎实物等封建迷信殡葬用品。一时间,南通迅速冲上抖音等平台热搜榜。
那清明节到底是怎么来的呢?简单说一下:
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包含寒食节、清明节和上巳节三个节日:
寒食节,在清明节前的一两天,相传是春秋时代人们为了纪念晋国忠臣介子推而设立,节日当天人们会祭扫坟墓、吃冷食,因为禁火生灶,百姓就会事先做好熟食以备食用,故称寒食。
而清明节过后几天是农历三月初三,也就是上巳节,节日当天人们会踏青郊游。
唐代以寒食节为主,但因为清明跟寒食很近,于是就把扫墓延续至清明。到宋元朝时期,清明节逐渐取代寒食节,而至民国,直接把三个节日合并为一个日期。沿袭传统的风俗,人们在清明节期间祭祀先祖、踏青郊游。2006年清明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国家将清明节认定为法定节假日,一直延续至今。
“清明节”源于中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该节气共15天。作为节气的清明意味着:春意盎然、天气晴朗,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在古人看来,108是代表圆满、吉祥、长久、深奥的运数,而清明放在冬至后的第108天,意蕴深远。
清明节的习俗,主要是就是扫墓、踏青、插柳、放风筝。
1·扫墓
按照习俗,先要将墓园地打扫干净,拔除坟墓周边的杂草,培上新土,其次是祭祀,将携带的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摆放在亲人墓前,然后行叩头跪拜之礼,以示哀思。
作为80后,我小时候特别是三年级以前,清明节老师会带着我们一起去村头的烈士坟墓除草献花,让村里曾经的抗日老兵孙连城给我们讲抗日故事,然后回家吃鸡蛋。
2·踏青
踏青也称踏春,人们会到田郊野外踏青游玩,呼吸新鲜空气,两三同伴,哼着小曲,或是田间地头,或是林间草地,拥抱盎然春意 ,尽情享受自然之美。
3·放风筝
放风筝也是清明节很多人喜欢的活动。不仅白天有人放风筝,晚上也有。晚上在风筝下或是拉线上挂上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星星,被称为“神灯”。还有人把风筝放到天上以后,剪断拉线,任凭春风把他们送到天涯海角,用以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清明节,作为我们中国人的传统节日,其本身无可厚非,无非是人们过节及表达对已故亲人的思念。对于70后、60后,甚至年龄更大的人来说,给逝去的亲人烧纸钱等都是几十年的习俗了,虽然污染环境甚至有发生火灾的危险,但也不能搞一刀切,总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像我这种80后,都不知道去哪买冥纸等殡葬用品。即使我的父亲去世,我还要尊重叔辈爷辈,让他们一起主持帮衬丧事。原以为,火化回来在家待几天,有来追悼的鞠躬就好了,但是我一个人无法跟村里的长辈抗衡。否则,就是不孝。每年清明节及除夕,还有父亲的忌日,我都是在心里烧纸,或是写文章、写首诗,表达自己的怀念之情。
悼父(一) 驾鹤归西天地悲,铮铮铁骨世长存。 英灵此去应未远,一樽浊酒悼亡魂。
明天又是清明节了,思念是难免的,祈愿父亲姥姥等已故亲人在天堂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