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断舍离后我发现:这些“闲置的神器”,全是“买冲动了”!

买回家只用一两次,就扔在角落的“闲置品”,你家有吗? 上周做了一次大扫除,扔了不少的“闲置物品”,从角落清出三大袋闲置物

买回家只用一两次,就扔在角落的“闲置品”,你家有吗?

上周做了一次大扫除,扔了不少的“闲置物品”,从角落清出三大袋闲置物品——积灰的早餐机、只用过两次的封口机、吊牌都没拆的民族风裙子、占满半个客厅的跑步机……看着这些当初花大价钱买的东西,如今只能当废品处理,我才幡然醒悟:这些“闲置”全是“冲动消费”挖的坑。

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些容易冲动消费的闲置品,劝你三思而后下单!

1、跟风买“网红小电器”:

打开社交软件,仿佛全世界都在过着你向往的生活:早餐机做出三明治,豆浆机打出醇香豆浆,煮蛋器蒸出真香的鸡蛋……你瞬间被那种精致、高效、美好的氛围感击中,仿佛拥有了它们,你就拥有了同款“神仙日子”。

然而,你忽略了关键一点:这些视频里的“家”,是个专门拍视频用的样板房;而你的家,却是柴米油盐的战场。比如下面这些小电器,就请你小心了——

①早餐机:网上的视频,你只看见了早餐出锅瞬间的热气腾腾;然而用过三次后,你就会发现,洗它零部件的时间,比你做三明治的时间还长。最终,它敌不过楼下早餐店五分钟的便捷。

②豆浆机/破壁机:从泡豆、清洗到过滤,一套流程下来,大汗淋漓。喝完一杯自制豆浆,面对一堆需要仔细刷洗的刀头和杯壁,只想说:“下次还是花2元买现成的吧”,这买豆浆机花的几百元,都够你买几年的豆浆了吧?

③煮蛋器、酸奶机、豆芽机:这些功能极其单一的机器,完美诠释了“为了喝牛奶,非要养一头牛”。它们的使用频率,低到让你忘记它们的存在。

类似的“网红小电器”还有很多,她们把偶尔的精致,包装成日常的必需。主播们为了带货,只展示“做好的美食”,却不说“背后的清洗和准备成本”。她们用“精致生活”的幻觉,引诱着你一次又一次的冲动消费。

避坑指南:买小电器前,先问自己3个问题:①这个功能,现有厨具能不能替代?(比如煮蛋器可用锅代替)②每周能用超过1次吗?③清洗麻烦吗?这3个问题,只要有1个否定,建议你就别买。

2、功能单一且低频的“神器”:

这类物品通常有着一个“一击必中”的卖点,让你觉得“哇,太需要了!”,却忽略了它在生活中极低的使用频率,因为它们的实际功能太单一,一年用不了几次,比如——

①打蛋器:对于非烘焙爱好者,一年用三五次,平时躺在抽屉里占地方,手动搅搅其实也没那么费劲。

②封口机:为了密封那半包没吃完的零食,专门买一个机器?最后你会发现——每次封口要先预热,还不如折起来直接用夹子保存。

③泡脚专用桶:买之前想象着每天睡前享受一番,买之后才发现,接水、倒水、清洁的麻烦……,现在想想有点不理解,明明我都已经有塑料水桶了,干嘛还花这冤枉钱买个泡脚专用桶啊?

类似的“神器还有很多,比如”菠萝去眼器、苹果切片器,它们的功能,一把好刀全能代替。这些“神器”的陷阱,在于“把低频需求,放大成刚需”,这些“神器”的共同点是“非常实用,但却低频”——最后都变成了“闲器”。

避坑指南:低频物品,每月用不到1次的,坚决不买;能麻烦一点“替代”的,比如用盆替代泡脚桶,就别花冤枉钱。

3、穿一次就过时的特制衣服:

女生的衣柜里,总有几件“压箱底”的特制衣服,这些衣服大多是“一时冲动”买的,几乎穿一次就再也没机会穿,扔了可惜,留着占地方,比如——

①节日款毛衣:印着“圣诞快乐”的大毛衣,一年只有一天能理直气壮地穿出去,其余364天打开衣柜门,看它堵着衣柜,我都快乐不起来,仿佛嘲笑着我当时的冲动。

②民族风情度假长裙:我衣柜里有件民族风刺绣长裙,是去云南旅游时买的,花了几百元。当时觉得刺绣精致、颜色鲜艳,拍照特别好看,可回到家才发现:日常穿太夸张,上班穿不合适,朋友聚会穿又太隆重,只在旅游时穿了一次。

③同学聚会的纪念服:同学聚会一起定制的纪念服,背后印着大大的“某某小学”,我一个成年人,反正平时我是不好意思出门。同学们,以后聚会,衣服统一买件不印字的款可好?

④新婚礼服:结婚时特意买了婚纱、中式礼服,结果大大件的婚纱,成了最占衣柜的“闲置”。

类似的特制衣服,是对特定场景的美好想象和身份代入。当场景消失,衣服的实用价值便瞬间归零。留着做纪念又占地方,丢了又舍不得。

避坑指南:临时拍照、晚宴穿的衣服,其实可以租用更划算;同学聚会的衣服,大家买件同款就行了,“某某小学”的字眼,可以用防水贴纸即可。

4、巨资购入的运动器材:

在家运动,看起来很美——省时、省事、不怕风吹日晒。然而,我们高估了自己的毅力,低估了人性的懒惰。很多人冲动买下跑步机、椭圆机、瑜伽垫套装,结果大多是“买时信誓旦旦,买后积灰当晾衣架”。

①跑步机:这是公认的“晾衣架之王”。买之前盘算着每天“跑”五公里,买回来那个月,确实可以隔三差五地“跑”上几圈,但过了几个月后发现:你要么是太忙、要么是太累、要么是膝盖痛——这台跑步机成了“多功能晾衣架”:洗好的衣服挂在扶手上,被子铺在跑带上晾晒,比专门的晾衣架还“实用”。

②椭圆机、动感单车:它们的命运与跑步机类似,从“健身伙伴”迅速沦落为“置物架”。

运动器材的陷阱,在于“高估自己的毅力,低估运动的枯燥”。大多数人在家运动很难坚持:没有健身房的氛围,跑10分钟就觉得无聊;工作累了一天,根本没力气再运动。而且大型运动器材占地方,一旦闲置,想扔都麻烦,只能当摆设。

避坑指南:想运动先“试错”,先下楼跑一段时间,看自己能不能坚持,若能坚持3个月以上,再考虑买大型器材;而且买大型器材前,要先确认家里有专门的摆放空间,避免拥堵。

5、中看不中用的网红家居:

除了以上四类,还有很多“网红家居”,看着颜值高,实际用起来全是坑,比如ins风的藤编收纳筐,颜值确实高,放在客厅特别好看。可实际用起来才发现:藤编缝隙大,容易积灰,擦湿后缝隙还容易发霉。

避坑技巧:买家居用品先看实用性再看颜值,中看不中用的,谨慎购买!

教训总结:

我花2000多买的跑步机,二手只卖了300元,经历了这次血亏的断舍离,我给自己立下了几条消费军规:

①设置“冷静期”:看中任何非必需品,先加入购物车,晾它几天后,如果还想买再下单。

②灵魂三问:我真的需要它吗?我用它的频率高吗?家里有地方放它吗?任何一个答案是“不”,就果断放弃。

③平替选择:看看二手市场,如有有同款,买二手的试错成本更低,比如跑步机,我现在买肯定不会买新的。

断舍离,清的不仅是物品,更是被物欲填满的内心。希望我的这些“血泪教训”,能帮你守住钱包,少冲动消费买闲置品,为你家腾出更多自由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