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唐朝分为四个时期,即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
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其实最早并非是历史概念,而是文学上的概念。
最早出自明朝,明代高棅《唐诗品汇·总序》中把唐朝的诗人们分为四个时期,即: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
高棅是永乐时期诗人,他的《唐诗品汇》对后世影响很大,直接开启了后世的《全唐诗》和《唐诗三百首》的征集工作。
高棅之所以这么分,是因为他发现,唐朝这四个时期的诗人们,风格大不相同。
初唐时期的代表自然是初唐四杰。王杨卢骆,王勃和骆宾王都是意气风发的典范,但是初唐的诗歌还稍显粗糙,还没有完全从六朝的靡靡之风中走出。
巧合的是,这一时期的历史也可以称之为初唐。
初唐,这是一个朝气蓬勃的朝代,各方面都是一派欣欣向荣,贞观之治时期,社会虽然还没有完全繁荣,但是政治清明,百姓生活蒸蒸日上,且依靠当时独特的府兵制,唐太宗多次对外用兵,依靠最小的代价取得了最大的成绩,虽然是初期,武功却十分惊人。
唐太宗
那么,何时是盛唐呢?
这一点上,史学界和文学界有一点争议。
按照文学界的观点,一直到唐玄宗即位,才到了盛唐。所以武则天时期著名的诗人沈佺期和宋之问,就都纳入了初唐诗人中。
按照史学界的观点,唐高宗即位之后,唐朝就来到了盛唐,因为唐高宗时期开疆拓土,版图最为广大。
其实,两种可能都不太对,按照文学界的观点,太晚了,整个初唐长达94年。
按照史学界的观点,初唐太短了,只有31年,盛唐却长达117年,这也是很多人说唐朝盛世长达100多年的来历。
但是两种都太过。
我觉得,以武则天临朝称制的683年作为节点正好。之前的唐高祖、唐太宗和唐高宗作为初唐,之后的武则天以及一直到唐玄宗,则是盛唐,这样初唐65年,盛唐83年,时间差不多。
盛唐的诗人自然大家耳熟能详的是双子星,李白和杜甫,还包括王维,他们三个人分别是诗仙、诗圣和诗佛,诗歌中分别体现了道家的飘逸、儒家的坚忍和佛家的空灵,堪称三种流派,三个大师,而他们的生卒年和盛唐基本上一致。
盛唐时期的诗歌,恢弘大气,自不必说,同样种类极多,既有体现边塞豪情的边塞诗,比如王昌龄、王之涣和高适,也有展现田园山水风情的田园诗歌,比如孟浩然。正是这么多种类的百花齐放才有了文学上的盛唐现象,当然,成就最大者还是李白,所以余光中说,李白,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杜甫号称“诗史”,因为他的诗歌忠实地记载了这个时代的特点。“稻米流脂粟米白”,经济何等的繁荣。而开元盛世结束之后的安史之乱,也被杜甫忠实纪录,“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成为千古绝唱。
电影《妖猫传》虽然毁誉参半,但是比较大气地还原了盛唐景象。
至于中唐,经历了安史之乱的摧残,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此起彼伏,但是,唐朝毕竟有底蕴,最终唐宪宗强势削藩,迎来元和中兴。
不料唐文宗时期出现千古未有的现象,甘露之变后,宦官仇士良左右着皇帝,甚至可以随意生杀皇帝,五千年来,第一次有如此大胆的宦官。甘露之变就是中唐和晚唐的分界线。
中唐虽然政治破碎,但是诗歌上成就也很大,白居易为首的诗人,和元稹一同倡导新乐府运动,而李贺,则如流星划过,永远的鬼才。
白居易的长恨歌
到了晚唐,自然是千疮百孔,风雨飘摇,但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和杜牧带来了唐诗最后的荣光,唐朝最辉煌的时期是李杜,最落魄的时期依然是李杜,这是天之造化。
也就是说,唐朝四种分期,不仅可以用来归纳唐诗,也可以用来归纳历史,一篇小说,要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一样。初唐、盛唐、中唐、晚唐,起承转合,一气呵成。
而且,按照这种划分,初唐是65年,盛唐是80年,中唐是72年,晚唐是72年,正好差不多。
我在为什么中国的统一王朝大多300年左右,而不是400年,或者500年?一文中说过,为什么中国的统一王朝大多是300年。
这是因为中国人以20年作为一代,王朝初期,土地荒芜,三代人之后就逐渐安定,这是初期,大约70年。
盛期富不过三代,就要有土地兼并的矛盾,这是盛期,大约70年。
中期矛盾激化,但是总能化险为夷,这是中期,大约70年。
晚期已经无法调和,等待死亡,这是晚期,大约70年。
四个70年是280年,这就是一般王朝的寿命,所以唐宋明清都是300年的寿命,早期的西汉比较特殊,被王莽篡权,强势中止了。当然,如果一个王朝没能挺过第一时期,那么不会超过70年,比如秦朝、西晋和隋朝。
而这个恰好和唐朝的四个分段,时间几乎是一致的。
那么,我们要问了,汉朝、明朝和清朝这些大一统朝代,也能这样的标准四分法吗?
首先,我们要知道,唐朝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并不是按照皇帝来划分的,而是事件。
五个节点,618年,唐朝建立。683年,武则天临朝改制。763年,安史之乱结束。835年,甘露之变。907年,唐朝灭亡。
所以说,划分的标准不是按照皇帝,而是事件,安史之乱、甘露之变,这些著名的事变是节点。
618年-683年是初唐,65年。
683年-763年是盛唐,80年。
763年-835年是中唐,72年.
835年-907年是晚唐,72年。
正好四分法。
那么,我们先来看下西汉。
首先,第一个节点是前202年,西汉建立。第二个事件是什么呢?
我觉得是马邑之战,从这个时期开始,汉武帝开始了反击匈奴的作战,汉朝对匈奴,从守变成了攻,攻守互换,这是大的事件。
那么,盛期结束的标志是什么呢?
有人说是汉武帝下罪己诏,这也可以,毕竟后来的昭宣之治只是中兴了,不是盛期了,所以以汉武帝下罪己诏作为节点,前89年。
中期和晚期的节点是什么呢?我觉得是前8年,王莽任大司马作为标志,毕竟之前的汉元帝和汉成帝虽然昏聩,不至于亡国,只能算是中期。
因此,西汉可以分为:
前202-前133是初期,69年。
前133-前89是盛期,44年。
前89-前8是中期,81年。
前8-8年是晚期,18年。
有人说,按照这个明显时间不对啊,前三个差不过70年左右,怎么晚期只有18年,这是因为西汉被人为打断了,被王莽人为篡权了。
这个结果就导致了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西汉是几乎唯一一个末期没有爆发农民起义的朝代。
按照土地兼并的规律,到了晚期,应该要爆发农民起义了,结果王莽倒是好,直接把西汉给篡位了,这下子好,把西汉的病接到了自己身上去了,结果本该爆发的农民起义爆发于新莽时期,那就是绿林赤眉起义。
也就是说,其实前8年到东汉建立的25年,这33年才是西汉的晚期,各种矛盾爆发,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起义肆虐,但是这些并没有发生在西汉,发生在王莽时期了,王莽倒霉。
下面来看看清朝,之所以不看北宋等朝代,因为其并非大一统,面对着严重的外族侵略危机,直接被外族给灭了,属于非正常现象。
清朝从入主中原算起,第一个节点是1644年,入主中原。第二个节点应该是1722年,雍正开始变革,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和改土归流这三大改革创造了盛世条件。第三个节点不用说了,乾隆卸任之后,1796年爆发的白莲教起义,这是一个重要节点,由盛转衰。第四个节点是1840年,鸦片战争,近代史开端。
因此,清朝可以分为:
1644年-1722年是初期,78年。
1722年-1796年是盛期,74年。
1796年-1840年是中期,46年。
1840年-1911年是晚期,71年。
大家可以看出,基本上每一段也都是70年左右,说明和唐朝基本上一致,初期是顺治和康熙两位皇帝,主要是完成国家统一,恢复生产。
盛期主要是雍正和乾隆两位皇帝。中期则是嘉庆和道光苦苦坚持着,而鸦片战争,其实是把晚期给提前了,按照清朝土地兼并的程度,中期70年,应该在1866年左右发作,提前了24年。
但是,纵使如此,清朝还是300年寿命,晚清也只有70年,毕竟晚清内忧外患,且极为腐朽,能够坚持的极限就是如此。
那么,明朝呢?
首先,1368年明朝开国是一个节点,第二个节点标志着明朝盛期的开始,初期的结束。第二个节点是什么呢?总不能土木堡之变标志着明朝全盛的开始吧。
那只能是朱棣即位,毕竟郑和下西洋、《永乐大典》、迁都北京,都是盛世之举。
但是为了避免把节点等同于某位帝王在位,所以选择永乐三年,郑和下西洋开始之年,1405年作为节点。
第三个节点选择什么呢?
标志着明朝由盛转衰,从盛期变成了中期。
我们第一个想到的是土木堡之变,史学家公认的土木堡之变是明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没疑问吧,这是一个重要节点,标志着明中期开始了。
这样,明中期开始之后,弘治中兴,甚至成化中兴,嘉靖中兴,所有的中兴都发生在中后期,比如昭宣中兴、元和中兴、同光中兴等等。
那么,明朝中期和晚期的标志节点是什么呢?唐朝是甘露之变,从此之后,皇帝沦为宦官傀儡,任人摆布。清朝节点是鸦片战争,从此之后变成列强鱼肉,任人宰割。明朝呢?
这里我觉得1550年的庚戌之变可以作为一个节点,鞑靼军进犯大同,接受贿赂后直取北京,把嘉靖吓得半死,吓破了胆,从此之后,嘉靖只敢躲在西苑炼丹,不求上进,沉沦下去。
有人说,但是万历时期也算中兴的啊,那也只能算是晚期了,清朝晚期的同光还算中兴呢,左宗棠还收复新疆了呢。
因此,明朝四个时期划分为下。
1368年-1405年是初期,37年。
1405年-1449年是盛期,44年。
1449年-1550年是中期,101年。
1550年-1644年是晚期,94年。
这里我们发现一个问题了,四分法不管是西汉、唐朝还是清朝,初期都是70年,盛期也都是70年,中期也都是70年(清朝被列强侵略强行打断少了20年),晚期西汉被强行打断不算。
可是明朝却不是这个规律。
明朝的初期,只有37年,不仅没有70年,甚至不到40年。
我们知道,20年是一代人,怎么明朝用了两代人就到了盛期?
我觉得,宋朝之后经济重心南移后,江南之地成为了全国财富的重中之重,朱元璋的很多措施,其实早在西吴国建立,或者之前根据地的时候,其实已经推行了。
西吴国是1364年建立的,而朱元璋攻克南京是1356年,等于说,其实这个时候,统治已经开始了,这里早就不听元朝命令和统治了。
如果从1356年算起,到1405年,正好50年的时间,是两到三代人,足够完成朱元璋的洪武赶散、大移民等一系列的政策。
所以明朝初期,其实应该是1356年-1405年,49年,将近50年。
早期的统治,不管多么清明,都只是治世,没达到盛世的地步,所以我们只说“贞观之治”,但说“开元盛世”,故而早期的朱元璋和朱棣时期只是百废待兴,难称盛世。
那么,明朝的盛期也并没有70年,而是只有44年,这个很简单,因为土木堡之变,强行打断了。
我们看明朝历史,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励精图治的明宣宗和明孝宗都只活了36岁,明宣宗在位10年,明孝宗在位18年。
可是,嘉靖皇帝在位45年,活了60岁。万历皇帝在位48年,活了57岁。
所以说,明朝皇帝的寿命在这里对调了一下。
我们看下西汉盛期的皇帝汉武帝,在位54年,活了69岁。
唐朝盛期的皇帝唐玄宗,在位44年,活了77岁。
清朝盛期的皇帝乾隆,在位60年,活了89岁。
可以说,这三个人是这三个朝代掌权时间半个世纪的领袖,也是前期英明、后期昏庸,导致由盛转衰的因素。所以唐朝的时候,人们总喜欢把唐玄宗比作汉武帝,比如白居易的《长恨歌》就说“汉皇重色思倾国”,杜甫的《兵车行》就说“武皇开边意未已”,不止一个人把唐玄宗比作汉武帝。
可是,明朝盛期的皇帝明成祖,在位22年,活了64岁。
明仁宗,在位1年,活了48岁。
明宣宗,在位10年,活了35岁。
这三个皇帝,加起来在位33年,和朱元璋的在位时间差不多长。
当然了,皇帝的作为和在位时间并没有什么关系,唐太宗只在位22年,却创造了贞观之治和天可汗。
但是明宣宗的短命却真的造成了明朝统治阶级的断层,他只活了35岁,结果去世之后只能让8岁的朱祁镇即位。
朱祁镇继位之后,只能由太后辅政,其实幼年继位,后来大有作为的也有,比如汉武帝和康熙,没想到这个家伙直接玩脱了,土木堡之变被瓦剌俘虏,生生打断了明朝盛期的进程。
我在为什么中国的王朝大多寿命是300年,而不是500年那篇文章中说,中国王朝一般都是四分法,初期70年,休养生息。盛期70年,开疆拓土。中期70年,积重难返。末期70年,苟延残喘。一般一个王朝到了70年的时候,会诞生一个盛世君主,把王朝推向极盛,比如汉武帝、唐玄宗、乾隆帝,然而,明朝70年的时候,遇到了明英宗朱祁镇,直接被活捉了,所以,明朝盛世被打断了。
如果朱祁镇能够老老实实在位20年,励精图治一番,那么明朝的盛期也能延长一点,但是此人硬生生打断了这种进程。
所以在一般人印象中,觉得明朝没有汉唐那么强盛,这是和明宣宗的短命以及明英宗的胡闹有很大的关系。
所以,明朝的“盛期”并没有能够发展成为盛世,明朝也成为了汉唐明清中唯一没有盛世的朝代。
同时,我们还曾经统计过历代王朝帝王的平均寿命,一些帝王数量不足10个就不统计了,只统计帝王比较多的朝代。
按照排序,结论如下:
清朝,皇帝平均寿命51.6岁。
宋朝,皇帝平均寿命51.2岁。
唐朝,皇帝平均寿命43.2岁。
明朝,皇帝平均寿命41.2岁。
元朝,皇帝平均寿命32.9岁。
汉朝,皇帝平均寿命30.9岁。
可以看出,明朝之所以不强盛,也是因为皇帝寿命太短的缘故,这里汉朝平均寿命低,那是因为西汉和东汉在一起算了,东汉皇帝的平均寿命仅仅只有28.5岁,在历史上,我们知道,东汉一大堆婴儿皇帝,所以政局也是十分不稳,东汉皇帝平均寿命在历史上仅仅比北魏皇帝平均寿命高,而北魏一半的皇帝是非正常死亡,被人搞死的。
所以,除了东汉和元朝,皇帝平均寿命最低的就是明朝。而皇帝平均寿命较高的清朝和唐朝,盛期则延续了很长时间。
上天开了一个玩笑,到了中期的嘉靖时期,突然他在位时间很长,而且人才济济,文臣武将都很多,俞大猷、胡宗宪、戚继光、高拱、徐玠、海瑞、张居正,但是时势造英雄,此时的时势已经不是盛期的时势了,而是中期,所以也难有作为。
总而言之,明朝没有盛世,主要有两大原因。
1、在开国70年本应该有一位盛世君主,把王朝推向全盛的时候,明朝遇到了明英宗朱祁镇,直接被打断了。
2、明朝皇帝平均寿命偏低,所以仁宣二帝较为短命,直到嘉靖万历的时候才开始长寿,但已经是末期了。
所以,明朝没有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