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抱雪斋按:
本篇文章泄露天机,写完封笔。
正文马上开始。
下面这张图是一万年以前浙江上山文化的彩陶,上面写着有虞氏留给我们的一句话,只有两个字:
“尞五”。
上山文化有虞氏一万年前的“尞五”
有人会说,这不是图案吗?怎么会是文字?一万年以前怎么会有文字?
别急,往下看。就算是符号,一万年以前留下了的两个符号,至少也值得我们研究一下。
右边这个“五”字,由两个白色的三角形对顶组成。在三千年前的甲骨文里面“五”字还是写成一模一样的——因为商代甲骨文,实际上全盘沿用了有虞氏1.1万年以前使用的文字,所以一出现就是很成熟的形态。
“五”的意思,是阴阳五行。
五,五行也。从二,陰陽在天地閒交午也。——《说文》
也就是说,最晚一万年以前,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国,在浙江上山文化有虞氏这里,早就已经是极度成熟的学说了。
接下来看看左边这个太阳似的符号,数一数,刚好不多不少是16条纹,和甲骨文里的“尞”字一模一样。
仅仅是巧合吗?
再来看看这个,上山文化后续的跨湖桥文化遗址出土的8000年彩陶,上面也有一个圆圈,数一数,恰好也是16道光芒,和“尞”字一模一样。
又碰巧的是,7000年前的湖南高庙文化陶器上,也刻着这个十六芒星的“尞”字。
“尞”字的本意是光明,引申出火祭天帝之意。
关键词:光明、天帝。
这个十六芒星形状的“尞”字有什么神奇之处?
看看下面这个图,被称为室利延陀罗(Sri Yantra),是最强大的一种获取宇宙能量的图像。
我们可以看到,在一个亚字形的坛城里面,有一个十六瓣花瓣围成的“尞”字形圆圈,内圈还有八瓣花瓣围成的圆圈,居中的则是六个大小不一的三角重叠起来的图案。
坛城,在中国有着七千年以上的历史。
这是唐卡里的坛城,注意它们外围的“亚”字形符号。
再来看看中国汉代时候的日晷图案,一模一样。
再来看看中国汉代时候的六博棋局图案,一模一样。
接着来看汉代的五行图,一模一样。
再来看看仰韶文化时期著名的“人面鱼纹盆”上的八个符号,和式盘上的一模一样。
这八个符号,和一个汉代式盘上的一模一样,而就在这个式盘的背面,刻着一个洛书九宫图。
洛书九宫图
有了九宫图,怎么能少了八卦图?
于是式盘上出现了这张二十八宿九宫八卦图。
嗯,九宫,八卦,坛城,组合起来,就是这种被称为“斯巴霍”的坛城:居中的是洛书九宫图,外面是后天八卦,再外面则是十二生肖。
斯巴霍九宫八卦图坛城
所以,甲骨文里的十六芒星“尞”字,其实是一个简化版的室利延陀罗(Sri Yantra)。
室利延陀罗的内圈是八片花瓣,还可以用八角星表示,八角星同时也是“尞”字的写法之一。
八角星“尞”
事实上,“尞”字还有十二芒星和六芒星这两种写法。在中国最晚五千年以上的有虞氏彩陶上也都有出现。
十二芒星“尞”字
郑州大河村彩陶上五千年前的十二颗十二芒星
六芒星的“尞”字花纹尤其多,和甲骨文“尞”字的六芒星写法一模一样。
这个六芒星尤其精美,是陕西华县出土的仰韶文化彩陶。
六芒星“尞”字
巴基斯坦的梅赫尔格尔也有这样的彩陶图案,因为那根本就是有虞氏传过去的。
对比一下坛城里的六芒星图案,我们很容易看出它们都是两个三角形组成的,和“五”字的构造一样,表示的是阴阳结合,五行错王。
好了,兜了一大圈,开始说正题。
六芒星,是上古时代的修炼符号。见下图所示:
这个隐秘的符号,一直在彩陶上反复出现,原因很简单:
有虞氏的文明,是一个上古黄老道家修炼文明,起源于于最晚一万年以前。
这个六芒星的秘密,在于频率。
在黄老道家理论中,核心的机密在于频率。
万物并不存在,一切都是振动。
三生万物。
三角形,与万物生成的频率有关。
在印度教的理论中,万物创生的声音是这个多重“尞”字中间的符号。
当用正确的发音念出这个音节,在音调镜上显示出来的波纹就是一个室利延陀罗(Sri Yantra)的坛城图案。
你以为这就完了?
图样图森破。
我们用这个室利延陀罗的二维图建立三维立体模型,并模拟用光线去照射,下方被照射出来的影子,恰好就是一朵著名的“生命之花”!
生命之花
“生命之花”,是由一组圆形组成的花朵,每朵花都是六瓣。如下图所示:
有关生命之花,我们只需要知道一点就够了:
频率决定万物的形状。
在不同的频率下,水会呈现出不同的形状来,如下图所示:
在432赫兹的频率下,水呈现的形状是这样的,一个完美的28条边的“尞”字。
和这个有虞氏沿用上万年的二十八宿式盘上的排列一模一样。
432这个频率,刚好是曾侯乙墓编钟的基准频率。这些编钟不多不少刚好是64个。
432刚好是是216的两倍。216,也就是6的三次方666,是传说中的“坤之策”。
上山文化的陶尊上,就画着一个一万年以前的坤卦。
在这个式盘上,坤卦是五行中宫黄帝所在的位置,黄帝,是有虞氏的帝。
黄帝的黄,写的是一个人的中丹田黄庭位置。
黄帝乘坤艮以司下土。
这是《五行》里面明确记载的黄老之学。
那是属于一万年以前的隐秘知识。
太高深看了还是似懂非懂
很新奇的角度,居然数字,科学,哲学有这样的巧合[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