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5月,古宅林立的浙江省杭州市“四宜路”地段要进行“旧城改造”,由于“破土动工”迫在眉睫,因此,浙江省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便配合建筑部门,对对吴庄基建工地进行了抢救性的考古发掘。
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四宜路”这个地段,它位于杭州当地的两座名山“吴山”与“紫阳山”之间,最北端以“河坊街”为起点,先向南然后折而往东一直通向“吴山”,可以说是一个旅游观光的“好去处”。
而就在这个地段之内,便有“花牌楼巷”“进士第”“联桂坊”等古建筑云集其中,此外,整条街道皆由青石铺就,在路途之中还有一座名叫“步步高”的古亭,可以说是古色古香。
四宜路
所以,江省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才会对这里进行发掘工作,当然,也不一定就会发掘出什么来,由于“旧城改造”是要大面积动土的,所以,在“大建”之前先“考古”,也已经成为了一个很常规的“工作程序”。
然而,其实杭州文物考古所之所以会对这个地段比较上心,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那便是“杭州”,在“两宋”时期又被称作“临安”,曾是“南宋”退居江南之后的“都城”所在地。
而且,据《宋史》记载,南宋的第一位皇帝“宋高宗”赵构在定都杭州之后,便开始在当时“临安”原本“州衙”的旧址之上营造“南宋皇城”。
宋高宗像
南宋皇城修建完成之后,东起凤山门,西至凤凰山西麓,南起苕帚湾,北至万松岭,方圆达4.5公里,而现今“四宜路”的这个地段恰好位于“南宋皇城”的范围之内。
如果不是要进行“旧城改造”,文物考古部门是不会主动进行发掘的,既然处在“南宋皇城”的范围之内,就极有可能会有所发现。
然而,果不其然,经过长达120天的发掘,杭州文物考古所的考古队竟然发掘出了高达1800平方米的皇城遗址。
遗址实拍
说到这里,你可能要问了,你在前面不是说,这次抢救性考古发掘出来的是“皇后”的寝宫吗?究竟是哪一位皇后的寝宫呢?又是通过哪些证据判断出来的呢?
列位不用急,且听我慢慢道来,既然此次发掘出来的是“皇宫遗址”,那么与古代建筑相关的“实物证据”自然不能少。
当考古队清理完整个“遗址”之后,主体建筑的正房、后房、庭院、东西两庑和夹道等古建筑遗迹相继出土,除此之外,还出土了包括板瓦、筒瓦、鸱吻、脊兽残件和望柱柱头等修建古代宫殿,尤其是皇宫必不可少的建筑构件。
遗址实拍
当然,上述只是“证据”之一,第二项证据便是在遗址当中所出土的“瓷器”,经过鉴定,这些瓷器全部属于南宋官窑和龙泉窑的瓷器,也都是瓷器当中的上品,当然,这些瓷器最多是能够在“断代”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再有便是瓷器上面出现的一些“文字”也会对判断这座遗址的归属起到一定的作用。
下面就是最为关键的第三项证据了,那便是流传至今的一本名叫《咸淳临安志》的南宋时期的“地方志”,这本地方志的作者是南宋理宗时期的“户部尚书”,名叫“潜说友”。
他在《乾道临安志》和《淳祐临安志》这两本前人所撰写的“临安地方志”的基础上,进行了内容的增补和完善,而更加珍贵的便是,他在《咸淳临安志》当中留下了两幅“图”,一幅是《京城图》,而另一幅便是《南宋皇城图》。
咸淳临安志
《南宋皇城图》与《咸淳临安志》当中的文字记载相结合,十分详细地说明了在“宋理宗”时期,整个“南宋皇城”的整体布局以及各部分的名称、功能等内容。
所以,当考古队发掘出这个遗址之后,除了以“瓷器”上写有的文字为依据,还可以通过这幅《南宋皇城图》加以验证和确定。
通过不断的对比,考古队确定,他们所发掘的这个总面积达1800平方米的皇城遗址,正是南宋恭圣仁烈皇后寝宫的一部分。
南宋皇城图
要知道,古代的皇后寝宫,并不只是简简单单的一座宫殿,而是一座规模不小的“皇家园林”,所以,此次所发现的结构如此完整的“皇后寝宫”遗址,为研究南宋时期的园林布局和营造方式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
而出土的那些建筑构件,也让我们能够感受到,虽然南宋当时偏安于江南,但是,仍然延续了“北宋”时期的文艺气质,所追求的仍然是犹如《清明上河图》上那样闲适、安逸的生活。
说到这里,关于这个遗址的主人,我们是已经确定了,但是,还有一个奇怪的“现象”我们要来说一下,另外,我想你也一定很想知道,前面我所说的这位“南宋恭圣仁烈皇后”究竟是何许人也呀?为什么她的“封号”听起那么的有“气魄”,而且后世之人会称她为“贤后”呢?
南宋恭圣仁烈皇后像
我们还是先来说一说那个奇怪的“现象”,而且透过这个“现象”我们就能够进入这位南宋恭圣仁烈皇后”起伏跌宕的人生当中。
考古队除了发现了大量的建筑构件和瓷器之外,还发现了不少的“铜钱”,而“铜钱”作为古代流通甚广的通行货币,也能对断代起到一定的作用。
然而,考古工作人员却发现,那些“铜钱”并非清一色全部属于某一个历史时期,而是包含了熙宁、元丰、建炎、淳熙、开禧、嘉定等诸多历史时期的通行货币。
熙宁重宝钱币
那我们就不妨来看一下,这些铜钱都分别盛行于那些历史时期,“熙宁”和“元丰”全部都是北宋神宗赵顼的年号,“建炎”是南宋高宗赵构的第一个年号,“淳熙”是南宋的第二位皇帝宋孝宗赵昚的年号,“开禧”和“嘉定”都是南宋第四位皇帝宋宁宗赵扩的年号。
而如果按照“考古”的逻辑进行推理的话,这位“南宋恭圣仁烈皇后”莫不是经历了北宋、南宋两个历史时期吗?
不过,也不用怀疑,我们粗略地来推算一下就可以了,从熙宁元年到嘉定元年,也就是公元1068年到公元1208年,前后一共是140年,看到这个时间差,我想列位肯定就知道这是“不可能”的。
宋神宗像
可是,既然这个遗址的主人是南宋时期的人,在她的寝宫之中却出现了北宋时期的通行货币呢?
其实,这个也不难解释,主要还是与大宋朝廷退居江南有关,在退居江南之后,最为紧要的事情,便是要先把大宋皇室、大臣以及军队等等先安排妥当了。
而仅这些事情便足够刚刚登基称帝的宋高宗赵构忙碌一大阵子的,与此同时,要做好这些工作,那么必然要花大量的钱,而这时,南宋朝廷根本就无暇去铸造带有“新年号”的货币,所以,便沿用了原本北宋时期的“货币”,这样的话,在南宋皇后寝宫遗址中出土北宋时期的货币便顺理成章了。
宋代钱币
既然这样,我们就可以把“熙宁”和“元丰”这两个北宋的年号排除,而在通过剩下的年号来判断的话,我们大致可以推断,这位“南宋恭圣仁烈皇后”应该是历经了从南宋高宗赵构开始到南宋宁宗赵扩这一段时期。
当然,说到这里,我已经跟列位分析完了与出土铜钱相关的“奇怪” 现象,那么,再结合我刚刚所做的新推断,也该到了揭开这位“南宋恭圣仁烈皇后”真实身份的时候了。
接下来,我们就得把目光再次聚焦在她那个极有气魄的“封号”以及“贤后”的赞誉之上了。
南宋恭圣仁烈皇后像
少时入宫侍奉太子赵扩,四十封后辅佐宁宗,晚年扶立理宗垂帘听政南宋恭圣仁烈杨皇后,名为杨桂枝,由于她从小便相貌出众,因此便被选进了皇宫,一开始是在吴太皇太后,也就是宋高宗赵构的吴皇后的宫里侍奉。
但是,后来却被当时仅为“皇太子”的赵扩看中,于是,吴太皇太后便将“杨桂枝”赐给了赵扩,而当时在位的也正是赵扩之父——宋光宗赵惇,也就是说,当时“杨桂枝”的身份应该只是赵扩的一个“侍妾”而已。
而在赵扩登上皇位成为“宋宁宗”的第三年,也就是庆元三年,即公元1197年,杨桂枝被宋宁宗封为“婕妤”。
宋宁宗像
要知道,“杨桂枝”毕竟是“宋宁宗”看上的女子,那么对杨桂枝的宠爱自然也是非同一般的,所以,就在三年之后,她又被“宋宁宗”封为“贵妃”,而此时她已经35岁了。
“贵妃”在当时众多嫔妃当中可以说是凤毛麟角,在后宫当中的地位仅次于“皇后”,可以说,此时的“杨桂枝”已经算是登上了人生巅峰。
然而,让她没想到的是,她人生地上升轨迹并没有就此停顿,因为,她刚刚被封为贵妃没多久,“宋宁宗”的第一任皇后——恭淑皇后韩氏,便因病重不治而去世。
宋宁宗剧照
既然皇后去世,后宫便不能群龙无首,那么,遴选“新皇后”之事便被朝中大臣们提上了日程,而“皇后”地人选,自然就得从后宫中品级最高的几位“贵妃”当中选择。
此时,宋宁宗时期的权臣“韩侘胄”便站出来进谏,他说如果女人的才学太高、通晓古今之事、性情又非常的机警并不是一件好事,所以,她建议立性格更加柔顺的曹美人为后。
当时,同为“贵妃”的杨桂枝和曹美人,正是宋宁宗在众多的嫔妃当中最为宠爱的两个,那么,究竟选择谁便需要宋宁宗好好地权衡一番,而正是在这个时候,“杨桂枝”便因“韩侘胄”的从中作梗与他结下了“仇怨”。
最终,宋宁宗并没有选择采纳“韩侘胄”的建议,选择了立“涉史书,通古今”的杨桂枝为皇后,于是,就在嘉泰二年,即公元1202年,时年40岁的杨桂枝正式被“宋宁宗”册立为后,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杨皇后”。
韩侘胄像
在成为“杨皇后”之后,杨桂枝也彰显了她“涉史书,通古今”的才能,在管理好后宫的同时,还能够辅助“宋宁宗”治理国家,直到嘉定十七年,即公元1224年的9月18日,终年57岁的宋宁宗去世,而此时的“杨桂枝”也已经62岁高龄了。
这里插个题外话的话,从年龄上看起来,宋宁宗和杨皇后走的还是“姐弟恋”的路线啊,而在宋宁宗去世之后,作为先皇皇后,她自然要联合一众大臣商量新皇登基一事。
而杨桂枝原本以为很顺利的事情,却出现了意外,她所倚重的大臣“史弥远”私自将宋宁宗的另外一个皇子“赵昀”带进了宫里,并且还带了谷、石两位“后史”试图说服她放弃宋宁宗生前所领养的皇子“赵竑”,而改为扶立“赵昀”登基。
史弥远剧照
要知道,“史弥远”曾帮助“杨桂枝”以北伐中原失利之名除掉了与她结怨的“韩侘胄”,也从那时开始,“史弥远”的权势便一日胜似一日,而“史弥远”之所以会大力扶持“赵昀”登基,那是因为他与“赵竑”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矛盾。
一开始的时候,针对“史弥远”的进谏,杨皇后一直“坚持原则”没有妥协,但是,史弥远三人却一直苦苦请求,甚至两位“后史”跪在地上不断地哭泣、哀求,杨皇后这才松了口,让史弥远将“赵昀”带进了宫中。
见面之后,杨皇后并没有说太多的话,只是对着赵昀说了一句“你今后就是我的儿子”,而后没多久,她便改掉了诏书,废赵竑为济王,立赵昀为太子。
宋理宗像
赵昀顺利地登基称帝,成为“宋理宗”,而为了感念“杨皇后”的恩德,不仅尊她为“太后”,还让她以“皇帝之母”的身份“垂帘听政”帮助宋理宗决断国事。
当杨桂枝从原本的“皇后”摇身一变成为“太后”之时,她已经62岁了,而要说到“垂帘听政”的话,我想列位最熟悉的应该就是“慈禧太后”了,只不过,此时的“杨太后”并没有像慈禧一般国家的大事小情都是她来做决定,皇帝只不过是个“傀儡”。
在“垂帘听政”八年之后,也就是绍定四年,即公元1231年,“杨太后”迈入“古稀之年”,始终感念恩德的“宋理宗”为他的“母亲”举办了“七十大寿”的寿宴,率领文武百官在慈明殿为“杨太后”祝寿,并且为其加尊号为“寿明仁福慈睿皇太后”。
宋理宗剧照
而也就是在同一年,“杨太后”宣布不再“垂帘听政”,也不再过问“国事”,为此她还祭祀以祷告天地,并且大赦天下,至此,执掌后宫长达30年之久的“杨太后”终于落得一身清闲。
只不过,这种清闲的日子,杨太后只过了一年,到了第二年的十二月,时年71岁的“杨太后”因病重不治去世。
纵观“杨太后”的一生,很小便进入南宋皇宫,历经宋光宗、宋宁宗、宋理宗三代帝王,从一个身份卑微的“侍妾”一路晋升为“婕妤”“贵妃”,而后又幸运地被立为皇后,不得不说,她必然经历了很多的“勾心斗角”。
而除了与“韩侘胄”的个人恩怨之外,可以说,她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在为“大宋江山”的传承延续尽着一份心力,成为“皇后”之后,她也没有贪恋权力,仍旧尽心地辅佐宋理宗直至寿终正寝,所以,后人称誉她为“一代贤后”也实在是实至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