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选择挣钱不必"脸红"(二)

以丹聊历史 2024-10-31 01:10:32
节目初期:迷茫与探索

节目初期,关注度不高,团队也默默无闻。制作这期节目,并非为了证明歌唱实力,而是想探寻“唱完歌”的意义,以及如何才能唱得精彩。

当然,内心仍然充满动力,但同时也开始思考罗振宇的观点。相比陈嘉映那一集,剪辑这期节目更有动力,因为团队想要证明自己,为“挽歌派”正名。

剪辑过程中,既想将声音传递出去,又充满纠结。

节目制作:突破传统访谈模式

这期节目的核心是呈现对徐志远老师的偏见是如何产生的。节目开头用了将近二十分钟来描述偏见的来源,对当时事件的质疑和态度,以及问题的产生和建立过程。

这与传统访谈节目从坐下来聊天开始的模式截然不同。在策划《十三邀》时,团队就提出要把问题的来源作为节目的一部分呈现出来,这是腾讯制作人提出的想法,也是《十三邀》与其他访谈节目的不同之处。

许多访谈节目的问题提纲由编导撰写,而非主持人本人提出,但《十三邀》的问题源于许知远本人,也源于团队成员——大家对事件的关注点是一致的。

后期制作:观点碰撞与磨合

后期制作中,剪辑师、执行导演、腾讯执行制片人和“我”四人共同探讨剪辑方案。当时存在许多不同意见,最终的版本是经过反复磨合才得以完成。

第一版样片被腾讯制作人完全否定。现在回想起来,那个版本更多地关注价值观的冲突,而忽略了罗振宇的心路历程。

因此,后期在这一方面做了更多调整。

知识付费:从狂热到理性

当时的价值观与现在相比已经发生了变化。如今,大众对知识付费的态度更加理性,将其视为信息补充,用于解决特定需求,不再像过去那样将其视为灵丹妙药,可以解决所有焦虑。

知识付费的兴起和衰落,与保健品行业颇为相似:最初被追捧为灵丹妙药,随后热潮逐渐退去,一些人发现自己被骗,最终回归理性。

信息获取:从匮乏到过剩

更大的变化在于信息获取方式的改变。过去,人们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信息;现在,信息过剩成为困扰。

录制节目之前,“我”和小马曾讨论过知识付费。如果它能降低学习门槛自然是好事,但它同时也降低了知识的门槛。

小马认为,那根本不是学习,只是降低了信息的获取门槛。如今,人们不再面临信息匮乏的问题,而是如何分辨信息的真伪。信息来源和渠道太多,如何判断哪些信息适合自己,哪些信息是所谓的“好”信息,成为新的难题。

信息茧房:预言成真

重温节目时,罗振宇提到的“信息茧房”一词令人震惊。如今,信息茧房现象愈发严重,我们或许早已身处其中而不自知。

关于浪潮的偏见也发生了变化。过去,人们认为要选择新的浪潮,就要放弃旧的价值观。

现在的问题是没有浪潮可追逐,或者根本没有浪潮,也无法回到曾经的价值观。

这段对话不仅是对过去的一次回顾,也是对当下信息环境的反思。从知识付费的兴衰到信息获取方式的转变,再到信息茧房的预言成真,我们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和人们认知的演变。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保持独立思考,如何甄别信息的真伪,如何避免被信息茧房所束缚,是每个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或许,真正的学习并非仅仅是获取信息,而是培养批判性思维,拥有独立判断的能力。

碎片化知识与系统思考

碎片化的知识并不能代替系统化的思考。很多人虽然不爱读书,却因为焦虑等原因购买课程,对知识产生了兴趣,甚至开始阅读。

这虽然是好事,但更多人却将这些碎片化的知识当作全部,无法包容其他形式的学习,忽略了知识体系的构建,而这才是各种学习方式应该互相补充,共同进步的。

罗振宇的“长期主义”与新尝试

最近,罗振宇推出了一个名为《文明之旅》的新节目。他计划用20年的时间,逐年梳理从北宋公元1000年至今的历史。

他似乎总是以十年、二十年这样的时间单位来规划,追求稳定和安全感,如同他分享知识一样,设定强目标和强计划。

罗振宇:读书人还是商人?

罗振宇究竟是读书人,还是知识分子?他从求学到任教,再到央视工作,最终创办得到APP,这段经历更像是一个学霸凭借信息差抓住商业浪潮的机会。近年来,他也在反思初期未预料到的问题。

但他仍然像是一个通过读书和分享不断寻找答案的人,而不是一个提出问题的人。而提出问题,恰恰需要更深层次的能力。

从偏见到理解

最初对罗振宇的一些观点抱有反感,认为他过于笃定。但在后来的观察中,发现了他身上的许多身不由己。

他兢兢业业,力求把手头的事情做好,这一点超过了很多人。现在对他已没有偏见,也没有更多期待。

他决定用接下来的20年去做《文明之旅》,或许也是他为自己找到安全感、解决焦虑的一种方式。

那么知识真的能解决焦虑吗?知识需要通过学习和经验积累形成自身的体系才能真正解决问题。碎片化的知识显然无法解决焦虑。

只有将从书本或其他途径获取的知识转化为自身的经验和体系,才能慢慢理解并解决问题。

罗振宇坚持长期主义,又追求效率,这二者似乎存在矛盾。这是否代表着他商人身份与读书人身份的冲突?他身上这种商人与文人的拧巴,反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特质。

他是一个很实在、淳朴的人,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去做事情。

罗振宇的20年之约,与其说是一个宏大的知识工程,不如说是他在信息爆炸时代寻求的一种自我定位和精神慰藉。在碎片化信息充斥的当下,人们渴望获得系统化的知识,但也容易被“知识焦虑”裹挟。

罗振宇的尝试,反映了知识付费市场的发展趋势,也折射出当代人对知识的渴望和迷茫。真正的知识,并非简单的信息堆砌,而是需要经过内化和反思,最终形成自身的认知体系。

追求知识的道路上,长期主义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被商业化的知识浪潮所淹没。

原生家庭与时代浪潮交织下的“拧巴”

罗振宇似乎始终处于一种矛盾的状态。他身上兼具读书人的求知精神和商人的 pragmatism 。

这种“拧巴”感源于其成长背景和时代的影响。一方面,家庭赋予他务实、按部就班的特质;另一方面,哲学学习和广泛阅读又为他注入了文人气质。

这些看似冲突的基因,共同塑造了他的独特个性。 他积极地将这种矛盾的特质融入商业实践,将朴实的文人气质与商业思维融合,尽管有时显得格格不入,却也达成了某种奇特的和谐。

从读书到创业:顺应时代潮流的变革者

罗振宇的经历映射了时代的变迁。在他早年,读书是改变命运的主要途径。

而到了 2016 年前后,创业浪潮兴起,改变命运的速度骤然加快。他顺应时代潮流,毅然决然地投身创业。

随后,他敏锐地捕捉到个人品牌崛起、个人力量壮大的趋势,并成功地将自己打造成一个品牌,实现个人价值。他提出的许多前瞻性观点,例如对个人价值的强调,在当时或许显得超前,如今却逐渐成为现实,并体现在付费课程和知识博主的兴起之中。

知识付费浪潮中的坚守者

虽然并非完全认同罗振宇的所有观点,但必须承认,他的行动契合了时代发展的趋势。尤其在如今知识付费领域泥沙俱下、观点良莠不齐的环境下,罗振宇对信息准确性的坚持显得尤为可贵。

相比其他一些付费课程和知识博主,他愿意投入时间确保内容的相对准确性,并且在解释自身观点时,展现出一种诚实和坚持。尽管有时他像个“小丑”,但他承担责任的态度,使他在鱼龙混杂的知识付费市场中,显得相对安全可靠。

时代浪潮的弄潮儿

时代总是在不断变化,有些事情总需要有人去做。罗振宇的出现,或许恰逢其时。

面对如今短视频平台上泛滥的付费课程和知识博主,以及其中良莠不齐的内容,罗振宇对信息准确性和责任的坚守,为这个略显浮躁的领域带来了一丝希望。他努力保持信息的准确性,并为此承担责任,这使他与其他一些人区别开来。

在他解释自己的观点时,虽然有时像是在说服自己,但这恰恰体现了他的一种诚实和坚持。

罗振宇的成功,是个人特质、时代机遇和个人努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他身上的“拧巴”感,反映了时代变革中个体的挣扎与适应。

在知识付费领域,他扮演了一个复杂的角色,既是时代的弄潮儿,也是内容的坚守者。他的经历,或许能为我们理解这个时代,以及在这个时代中如何找到自身价值,提供一些启示。

他并非完美,甚至带有争议,但却真实地反映了知识经济时代下知识传播和商业运作的复杂图景。他的存在,也促使我们思考,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辨别真伪,如何坚守价值。

0 阅读:0

以丹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