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在景德镇陶瓷博物馆附近的临时摊点区,早早就有群众排起了长队,很多粉丝是专门来买“鸡排哥”的鸡排,他们当中也有不少人是来蹭“鸡排哥”的流量开直播涨粉。没一会儿,“鸡排哥”骑着他的三轮车来支摊了。今天要讲的主人公并不是“鸡排哥”,而是几位靠“鸡排哥”流量涨粉迅速的“蹭网达人”。

“来来来,这边坐!凳子免费坐,不要钱,待会儿给凳子哥点个关注就行!”
一个有点憨厚的年轻人,正费力地从一辆小推车上往下搬塑料凳。他就是“凳子哥”。
起初,没人知道他是谁。大家只觉得,这人真好心,看排队辛苦,自费买凳子给大家坐。但随着他举着自拍杆,对着镜头憨厚地一笑,大家这才知道他也是来蹭“鸡排哥”流量的网络主播。
凳子哥的直播间里,标题往往是:“陪鸡排哥出摊第X天,今天送出100个爱心凳!”他的观众不多,但很精准。他们不来看鸡排,来看凳子哥如何“做慈善”,如何与排队的人互动,如何巧妙地将镜头扫过鸡排哥的摊位。

“凳子哥”告诉记者,自己一个月前就关注“鸡排哥”了,当时也想来蹭蹭流量,卖点水或者零食什么的,没想过开直播涨粉。一开始来这边也是发免费的凳子给排队的人坐,有一些观众就建议他开直播。“凳子哥”称,当时自己从来没开过直播,也不知道怎么开直播。
不过,涨粉就在眼前,“凳子哥”上网买了直播工具,又上网学其他主播开播时讲的话术,这不,自己也转业做起了直播。
对“凳子哥来说,凳子是他进入这场流量盛宴的“入场券”。他用最朴素的善意,包装了自己最直接的目的:借着巨人的光辉,找到一缕属于自己的光。
第二位:“斌少”的“三年”追随如果说凳子哥是“空降兵”,那“冰少”就是追随“鸡排哥”的多年“老兵”了。

“斌少”之前是一个美食探店达人。从2023年开始,他就已经开始拍摄“鸡排哥”。那时的“鸡排哥”还只是一个普通摊主,并没有人关注他,“斌少”关于“鸡排哥”的视频也只有几百个播放。
转机发生在上个月。当“鸡排哥”突然爆火全网,“斌少”嗅到了开直播涨粉的商机。他立刻调整了方向,将全部精力都聚焦在鸡排哥身上。他不再拍别的美食,只拍“鸡排哥”。他拍“鸡排哥”出摊的日常,拍排队的盛况,甚至在拿到鸡排后现场在直播间展示成品并与粉丝互动。

“斌少”的一系列宠粉操作效果立竿见影,他的粉丝数开始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上涨,评论区里充满了“终于找到组织了!”“感谢博主让我们看到鸡排哥的成长!”的声音。
“斌少”算是赌对了,当那个他默默记录了十年的普通人成为顶流时。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流量,有时候是等出来的。
第三位:“袋子妹”的“跨省”奔赴最让人唏嘘的,或许是“袋子妹”了。在拍摄“鸡排哥”以前,“袋子妹”还不叫“袋子妹”,短视频账号也就58个粉丝,看到“鸡排哥”火了之后,便从杭州专门到景德镇来拍“鸡排哥”。这次,她算是选对了方向,几场直播下来,“袋子妹”涨粉几千,就在记者采访前的当天,还有十几个人预约她开直播。

“袋子姐”涨粉的秘诀就是发袋子。她会免费送给排队的人,她拍下每一个拿到袋子的人,记录下他们等待鸡排时的期待与疲惫。“袋子妹”先拍摄一段“鸡排哥”制作鸡排的视频发直播预告,没一会儿观看直播的粉丝就突破上万,现场甚至还有曾经看过她直播的观众认出了她。
“袋子妹”回忆自己当时准备来景德镇的时候,有点忐忑,怕开的直播没人看,粉丝涨不了。不过现在看来,她的担忧是多余的了。在“袋子妹”的身上,折射出当下无数年轻人的缩影。他们不甘于平庸,渴望被看见,愿意为了一个不确定的“风口”,赌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她不是在追“鸡排哥”,她是在追逐一个能让自己“被看见”的机会。
社会关注:从“凳子哥”的“暖心”切入,到斌少的“十年坚守”,再到袋子妹的“豪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围绕“鸡排哥”这个IP形成的微型网红生态。

他们的生活状态,是流动的、生态的,也是焦虑的。他们像一群候鸟,追逐着流量的季风。今天风在“鸡排哥”这里,他们就聚集于此;明天风转向别处,他们或许又会奔赴下一个目的地。
这场看似“寄生”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也形成了一种“共生”。他们丰富了“鸡排哥”的故事线,让一个“卖鸡排的”变成了一个“现象级文化事件”。“鸡排哥”如果是太阳,而他们就是努力反射着太阳光芒的行星和卫星,共同构成了这个奇妙的“网红宇宙”。
话题互动:亲爱的读者朋友,看完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想说的?
你如何看待凳子哥、斌少、袋子妹这种行为?是聪明的“借势”,还是无奈的“蹭流量”?
如果你身处其中,你会选择成为他们中的一员,还是做一个默默排队的消费者?
在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你觉得这种现象是好事还是坏事?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真知灼见,让我们一起聊聊这个有趣的话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