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反馈型的家长有着高度的相似,而负面反馈家长,有着各不相同的内耗。
正应了那句话:
赋能型家长都是相似的,而内耗型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毫无觉察。
而内耗型家长还有一个共性:
以为自己都是在鼓励孩子,对孩子要求很合理,是孩子没有做好。做错而不自知,比错了改不了,更棘手。
因为家长从来都没意识到自己问题,意识层面都无法达到,更别提行为和方法了。
基本都是错的方式,都是加速孩子叛逆,厌学,容易导致孩子自卑与自我否认的做法。
在答疑家长的过程中,常常见到这样的问题:
明明是家长有着高控制与焦虑,对孩子不断说教与讲道理,急着灭火和解决问题,这并不是孩子课题,但一股脑就甩给孩子。
怎么这么不听话?这么不懂家长的苦心?为什么这么大孩子还拎不清?为什么总是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这就是批评,指责,评判和负反馈。
但家长并不觉得是自己的问题,反而觉得自己说得没错啊,就是孩子没有做好啊。
就是看着孩子的行为很生气,就是看着孩子这样摆烂心里不是滋味,正是因为家长有责任,才要管他。
不然谁想管孩子呢?那么心灰意冷,那么失望到彻底,打心眼都想放弃管孩子了。
无非就是因为家长的责任,才不得不管,而且在管孩子时,孩子还那么不领情。
在亲子关系中矛盾循环,失望循环,生气循环,抱怨循环。
家长甚至还说:
我也努力去发现孩子的优点,但他们也得有做得好的地方啊。我对孩子已经没有什么要求了,没要求过成绩,考倒数也没发火。但起码考得不好,得后边知道学习吧,得去补课吧。
孩子考不好,作业写不完,虽然很失望,也没吵没批评,还劝孩子只要后边努力就行,要知耻后勇,要拎得清,要后边多长记性。

我是在鼓励孩子要上进啊,没觉得在批评孩子,我一直以来都很少批评的,都在夸孩子聪明,厉害和脑子活。
家长觉得自己做得没有错,一直在鼓励孩子,对成绩没啥要求,考好考坏也不会发脾气。
嘴上这么说,行为和情绪反应很诚实。
如果家长觉得孩子考得好考得差都无所谓,就不会着急去说教,引导孩子以后要好好学,要去补课,要多长记性。
家长一边说考成什么样都无所谓,孩子开心健康最重要。一边要求孩子汲取教训,哪不会就赶紧补起来,孩子不补课家长又会觉得孩子已经这么差了,为什么还不知道努力?
听起来,是不是家长很双标,很虚伪。
嘴上说不在乎成绩,考差也没关系,但家长内心的落差感很强,控制欲与失望就差没说出来,表情管理已经出卖了家长焦灼与不满的内心。
孩子是可以分辨出来,家长是真的不在乎,还是假装不在意。
所以那些看似鼓励的话与行为,在孩子看来很虚伪和极具讽刺。
只是父母以为是鼓励,是赋能,但实则就是控制与不信任以及焦灼的情绪,这会给孩子传递一个信号:
家长只是在乎我的成绩和学习,并不在意我的感受。家长爱的是那个优秀的我,并不爱那个废物的我。

这会激发孩子的内疚与自责,进而引起对自我的攻击,失去信心。
一旦孩子失去信心时,就会陷入情绪波动,波动久了,就容易产生内耗,内耗久了就会厌学,厌学之后会加速情绪的波动。
或者YY,或者深度厌学,或者直接逃避,想要远离学校和学习。
家长总以为自己只要不直接批评,就不叫批评。那些说教,唠叨,焦虑以及催促和评判,都是系列的负向反馈。
都会损耗孩子的心理能量,也会折损孩子原本就不太充足的心力。
等到孩子心力匮乏,情绪浮动很大时,沉下心学习根本没有可能。
家长以为的鼓励与赋能,有时候是过度共情,有时是无用的安慰,有时是弄巧成拙,让孩子更烦躁。
家长的心口如一,显得尤为重要,也需要不断觉察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而不是假装不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