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限期3个月!深圳率先清理整顿未经批准的“金控”公司拉开序幕!

近日(11.12),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深圳监管局公示553家未经批准使用“金融控股”、“金融集团”等字样的经营主体,要

近日(11.12),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深圳监管局公示553家未经批准使用“金融控股”、“金融集团”等字样的经营主体,要求其在三个月内完成整改。553家“金控”公司被集中公示,金融业持牌经营的原则正从纸面走向现实。

这份名单包括深圳前海华人金控集团、TCL金融控股(深圳)集团、恒大金融控股集团等知名企业。这份旨在规范市场的清理名单,其范围广泛,一些知名企业旗下的相关实体被纳入其中是监管“一视同仁、全面规范”的体现,也彰显了此次整改行动的严肃性和力度,详情名单请点击阅读原文查看。

此次清理整顿是深圳监管局对2020年发布的《金融控股公司监督管理试行办法》的进一步落实,彰显了监管部门对金融活动实施实质性、穿透式监管的决心。

政策背景与监管脉络

金控公司准入管理的政策框架始于2020年。当时国务院发布《关于实施金融控股公司准入管理的决定》,中国人民银行随后出台《金融控股公司监督管理试行办法》,两份文件均于2020年11月1日起施行。

这些政策出台的背景是部分非金融企业投资控股了多家多类金融机构,成为事实上的金融控股公司。其中一些企业盲目向金融业扩张,隔离机制缺失,风险不断累积。

政策明确规定:未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不得登记为金融控股公司,不得在公司名称中使用“金融控股”“金融集团”等字样。

《金控办法》曾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594条,并采纳了其中大多数建议,如对金融控股公司股东实施差异化要求、延长提交设立申请的时限等。

01观点:深圳整顿的内容与重点

深圳此次公示的553家企业存在一个共同特征:未经批准使用“金控”相关字样。从名单分析,这些企业大部分成立时间集中在2013-2018年,即多为金控新规出台前的存量企业。

从地域分布看,来自前海深港合作区的企业占比较大,这也与前海作为金融创新试验区的定位相符。

监管要求明确而具体:名单内各经营主体需自公示之日起3个月内,主动向市场监管部门申请注销或变更名称、业务范围,确保名称和业务范围中不再包含“金融控股”“金融集团”“金控”及其他未经许可的金融类字样。

同时,监管方还要求这些企业妥善处置未到期债权债务,建立合规经营机制。

02解读:金控公司的准入门槛与模式选择

正规金融控股公司的准入条件十分严格。根据《金控办法》,申请设立金融控股公司的条件包括实缴注册资本额不低于50亿元人民币,且不低于直接所控股金融机构注册资本总和的50%。

此外,金控公司对股东资质要求极高,要求股东最近三年连续盈利,年终分配后净资产达到总资产的40%,权益性投资余额不超过净资产的40%。

《金控办法》明确了两种设立金控公司的模式:一是“小金控”模式,即企业集团专门设立金融控股公司;二是“大金控”模式,由企业集团母公司直接申请成为金融控股公司。

截至目前,获得正式牌照的金融控股公司仅有三家:中信金控、招商局金控和北京金控。这一数字与深圳553家未获批企业形成鲜明对比,凸显清理整顿的必要性。

03解读:清理整顿的深层次原因

清理未经批准的“伪金控”公司,核心在于防范金融风险。这些未获批金控与金融集团常通过复杂架构控股多类金融机构,却缺乏统一监管,易滋生资本不实、关联交易混乱、风险交叉传染等问题。

部分企业未经批准擅用“金融控股”“金融集团”等名称开展业务,容易误导投资者,甚至引发非法集资等风险。

这类机构多通过复杂股权架构跨市场、跨业态经营,可能存在风险隔离缺失、虚假注资或循环注资、不当干预旗下金融机构经营等问题。

“金融是特许经营行业,必须持牌经营”。这一基本原则是金融风险防控的第一道屏障,也是国际通行的监管实践。

04观点:行业影响与未来走向

短期看,此次整治将加速不合规主体出清,提升行业集中度。三类企业将面临抉择,申请正式牌照、调整业务结构或退出市场。

对达到资产规模门槛且合规经营的企业,可考虑申请金控牌照。目前监管已受理五家企业的设立申请,除已批准的三家外,中国光大集团股份公司和中国万向控股有限公司也在申请流程中。

对不符合牌照要求但希望继续从事部分金融业务的企业,可能需要调整股权结构和业务模式,确保名称和业务范围符合实际资质。

长期看,《金控办法》的实施有利于建立一个规范的市场环境,促进金控公司规范运营、良性发展。由股权架构清晰、风险隔离机制健全的金融控股公司作为金融机构控股股东,有助于整合金融资源,提升经营稳健性和竞争力。

结语:随着三个月整改期限的开启,深圳这553家企业面临抉择:要么通过申请正式牌照“转正”,要么更名退出金控业务。而那些真正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则将在这场清理整顿中获得更加规范、健康的发展环境。

金融监管从制度建设到执法落实的闭环正在形成。“持牌经营”这一现代金融业的基本规则,正在中国市场从理论走向实践。

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深圳监管局发布的公开信息及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解读。旨在进行政策研究与行业分析,所载观点仅为作者基于公开信息的个人理解与评论,不代表任何机构立场,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操作建议。笔者力求内容准确、客观,但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判性参考。本账号主体非新闻媒体机构。转载请联系作者,并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