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乾隆,喜欢吃什么?

顺治年间立御膳房,分荤素五局,米得是东北五常贡米,菜要直隶当日现摘,连烧菜水都得玉泉山的,这不是讲究,是皇家的规矩。康熙

顺治年间立御膳房,分荤素五局,米得是东北五常贡米,

菜要直隶当日现摘,连烧菜水都得玉泉山的,这不是讲究,是皇家的规矩。

康熙嫌早年满菜太油,

召江南厨子改席面,才有满汉席雏形,

还定了“日进两膳”的规矩,太监传膳时银盘叠得能挡着人。

慈禧西逃时啃过农户窝窝,回銮后却让御膳房做裹豆沙的“窝窝饽饽”,

可那饥肠辘辘的滋味,再也找不回了。

今儿,小编要跟诸位聊的是,那些与乾隆皇帝有关的菜肴……

松鼠鱼

乾隆下江南时,在苏州松鹤楼偶遇“松鼠鳜鱼”前身,鲤鱼版松鼠鱼。

店家为避“神鱼”之罪,将鲤鱼改刀成松鼠状,乾隆尝后拍案叫绝,

此后改用鳜鱼成经典。

此菜形似松鼠,浇汁时“吱吱”作响,外脆里嫩,酸甜汁裹着鱼香,

一口下去“灵个”(苏州方言,意为“好得很”)。

如今它位列江苏十大名菜,年夜饭上鱼头朝长辈、鱼尾向小辈,

寓意年年有余,代代相传,是苏州人舌尖上的团圆密码。

叫花鸡

乾隆南巡至常熟,饥寒中遇叫花子献“泥裹鸡”。

鸡去毛裹黄泥,架火煨烤,泥壳裂开时香气炸开,乾隆啃着酥烂鸡胸直咂嘴!

”听叫花子说这叫“叫花鸡”,他大笑改口“富贵鸡”,回宫后这道菜便登了御膳榜。

如今常熟叫花鸡仍用三黄鸡裹荷叶、涂酒坛泥,烤箱慢烤三小时,

外皮枣红油亮,内里肉嫩汁多,撕开时连骨头都浸着酒香,

配甜面酱吃更添回甘,

这口从泥里扒出的富贵,才是江南烟火气的顶配。

平桥豆腐

乾隆南巡至平桥镇,豪绅林百万以鲫鱼脑烩盐卤豆腐献膳,

乾隆尝后拍案:“妙哉!此乃天下第一菜!”遂赐名平桥豆腐。

这豆腐讲究“素菜荤做”,

豆腐片切得薄如雀舌,浸在老母鸡原汁汤里滚三滚,

勾芡后淋麻油,撒把青蒜末,白得像淮安的雪,鲜得能鲜掉眉毛!

平桥豆腐看似不冒热气,实则烫嘴得很!

豆腐片滑嫩如脂,汤汁醇厚鲜咸,吸溜一口,鲜得直跺脚。

当地人待客必上这道菜,开国大典都拿它当头菜。

如今传承人仍用运河水做豆腐,老手艺里藏着淮扬菜的风骨,

素菜荤做,鲜得实在!

这口烫嘴的热豆腐,吃的不仅是味道,更是淮安的烟火气!

龙井虾仁

乾隆下江南那趟,在杭州村姑家避雨时顺了把龙井茶塞龙袍里。

后来点炒虾仁时,店主慌张中误把茶叶当葱末撒进锅,竟炒出“虾白似玉、茶绿如翠”的绝味。

这“忙中出错”的菜,经楼外楼改良后成了杭帮菜顶流。

龙井虾仁讲究“三不见”:

盘里不见汤汁、虾里不见茶渣、吃口不见腥味。

明前龙井芽尖配活虾现剥,滑油时油温不过150℃,

茶汤二次提香,茶香隐于味而不见茶叶,鲜得“落胃”舒坦。

如今清明前后,老杭州人仍爱用山泉水沏茶配这口,

茶香裹着虾鲜,清口又开胃,活脱脱把春天吃进嘴里。

四神汤

乾隆南巡时,四位大臣水土不服病倒,御医无策。

一僧人开方“莲子、芡实、怀山、茯苓炖猪肚”,称“四臣,事成”,

大臣服后痊愈,此方得名“四臣汤”,后因方言演变为“四神汤”。

四神汤由茯苓、莲子、芡实、山药四味药食同源食材组成,性平味甘,

汤汁浓稠如琥珀,食材软烂吸饱汤汁,入口清香回甘。

做法讲究小火慢炖1.5—2小时,可加猪肚、排骨增鲜,或配薏米、百合调体质。

这碗汤,既是乾隆的“救命方”,也是百姓的“养生经”。

无锡小笼包

乾隆下江南时在无锡秦园尝到小笼包,赞其“皮薄如蝉翼,卤汁似琼浆”,

从此无锡小笼包名扬天下。

这道源自北宋灌汤包的江南美味,经清代常州万华茶楼改良,

以“紧酵皮薄、甜咸适中”独步沪宁杭。

无锡小笼包讲究“夹起不破皮,翻身不漏底”,面皮用滚水和面,

薄如纸却韧劲十足,咬开瞬间鲜甜卤汁涌入口中,

肉馅紧实弹牙,秋冬加蟹黄更添鲜香。

老无锡人吃时必配姜丝香醋,中和甜腻,唤醒味蕾。

八宝鸭

乾隆南巡苏州时,织造普福进献“糯米八宝鸭”,龙颜大悦。

此菜源自《调鼎集》古法,整鸭脱骨不破皮,

填入火腿、笋丁、糯米等八宝,形似葫芦寓“福禄”。

苏州人讲“鲜得来”,蒸后鸭皮油亮,馅料糍糯,汤汁咸鲜滴入喉,连骨都酥得能嚼。

如今八宝鸭入选“中国菜”上海经典,做法更精:

鸭腹塞满虾仁、青豆、干贝,封玻璃纸蒸三小时,出笼浇卤汁,满室飘香。

咬一口,鸭肉酥烂融八宝,咸中带甜,是江南宴席上的“硬菜”。

饣它汤

徐州人早茶不讲究雅,偏爱一口热乎的“饣它汤”。

乾隆下江南时在徐州喝过这汤,问“是啥汤?”,卖汤人比划着“食”加“它”,

乾隆当场封它“天下第一羹”。

这汤源自彭祖的“雉羹”,用老母鸡、猪骨熬白汤,

撒把麦仁、胡椒,再冲个鸡蛋花,喝着辣丝丝、鲜香浓,

配俩煎包一筷子辣萝卜,能暖一整日。

如今马市街的老店仍守着紫柳木甑锅,

凌晨三点熬汤,天亮时汤里浮着蛋丝、麦仁,香得街坊拎着保温桶排队,

这口传承四千年的热乎气,比啥都实在。

乾隆白菜

据传,乾隆下江南返京途中,除夕夜在一家小酒馆吃到麻酱拌白菜,

觉得清爽解腻、异常美味,赞不绝口,后来这道菜就被称为“乾隆白菜”

这菜用白菜心撕片,

拌二八酱、蜂蜜、陈醋、芝麻,酸甜脆爽似“冬日里的凉糖”。

北京人冬储大白菜时最稀罕它,手撕叶帮,酱汁轻拌,忌揉搓,吃的是“咔嚓一口脆生劲儿”。

虽非皇家真传,倒成了百姓怀旧的味道符号,

一盘凉菜串起古今,比那虚的“乾隆赐名”更实在三分!

文思豆腐

乾隆南巡时,扬州天宁寺文思和尚创制的“文思豆腐”让这位帝王赞不绝口。

这道菜起于清乾隆年间,取嫩豆腐切丝如发,可穿针孔,

配金针、木耳、笋丝等,经高汤慢煨,汤清如镜,豆腐丝似云雾舒展,入口即化,鲜甜回甘。

《扬州画舫录》载其“滋味异常鲜美”,后被乾隆列入宫廷菜谱,流传至今。

刀工是魂,豆腐需切得细密均匀,火候要恰到好处,

既不能煮碎豆腐,又要让汤汁与食材融为一体。

如今,这道菜仍是淮扬菜的刀工典范,一口下去,软嫩清醇,仿佛吞下了整幅江南山水。

这些穿越百年的滋味,如今依然在你我的餐桌上飘香。

夹一筷松鼠鱼的酥甜,舀一勺文思豆腐的清雅,仿佛能与历史对坐共尝。

你最爱哪道乾隆“同款”?

评论区聊聊你家餐桌上的传承味,点赞收藏,

一起把人间烟火气吃进肚子里~

评论列表

云淡风清
云淡风清 4
2025-09-27 00:07
喜欢吃屎
海底针
海底针 4
2025-10-03 07:32
乾隆难道前世是我们江苏人,这么喜欢吃苏菜,感觉很多是民间的美好传说吧
夜雨秋灯
夜雨秋灯 3
2025-09-27 19:29
想起了相声珍珠翡翠白玉汤
用户63xxx41
用户63xxx41 2
2025-09-24 12:05
清朝东北就不种大米,哪来的五常大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