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潘鸿园的意识流
编辑|潘鸿园的意识流
从西方文化史的角度来看, 古希腊文化是西方文化的第一座高峰, 文艺复兴文化则是西方文化的第二座高峰, 在这两座高峰之间, 则是长达千余年的中世纪这一文化低谷, 这似乎已成为定论。因而, 每当人们回顾西方文化史的时候, 一方面由于古希腊的辉煌而“言必称希腊”;另一方面又总是被文艺复兴的巨大文化成就所陶醉。同时, 人们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在肯定甚至夸大文艺复兴文化价值的同时, 对中世纪文化采取不屑一顾亦或是基本否定的态度。
今天, 在一般人的头脑里, ‘中世纪’这一名词臭不可闻,它已成为反动或者停滞的同义语。然而, 人们却多少有些忽略, 既然文艺复兴运动灿烂无比, 那么, 这座辉煌的文化大厦怎么可能建立在一片沙漠或废墟之上?从文化学的角度来讲, 文化的变迁需要有一个长时期的演进和濡化的过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可以说, 中世纪文化尤其是中世纪后期文化的长期积淀、酝酿和濡化过程, 是文艺复兴文化不可缺少的前提要素, 正是经过多重历史文化因素的交叉渗透, 才使得文艺复兴运动瓜熟蒂落, 水到渠成。
一、中世纪文化的发展阶段中世纪也被称作“中世”或“中古”, 历史学和文化学对中世纪时限的界定有所不同。从历史学的角度讲, “中世纪”是指从奴隶社会瓦解开始, 到向资本主义过渡为止的历史时期, 在欧洲, 是指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至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止;从文化学的角度讲, “中世纪”是指公元5世纪古希腊罗马文化衰亡到14世纪古典文化复兴之间的时代。如果对中世纪文化作历史性的考察, 可以按文化发展的内在脉络, 其宏观走向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 从罗马濒于衰竭的公元400年到公元1000年, 这是中世纪前期文化阶段, 也是文化发展的低谷期。在这一阶段, 生产力发展缓慢, 基督教在缓慢的发展中走向兴盛, 在基督教影响下, 中世纪文化处于艰难的蜕变之中。
一方面, 中世纪前期文化基本上抛弃了古希腊的现世主义和人文主义文化, 而接受了柏拉图或新柏拉图主义的文化观念, 宗教神学的至高无上阻碍和束缚了非宗教文化的发展, 导致了宗教文化的畸形;另一方面, 中世纪前期文化主要表现为基督教文化, 由于其自身的封闭性和排它性, 其文化变迁的内在动力十分弱小, 因而它自身的发展和突破非常缓慢。
同时, 由于这一阶段战乱频繁, 对生产力造成了很大破坏, 在某个时期、某个区域甚至出现了文化倒退现象, “把最高的理念和最高的文化野蛮化了”。人们通常所说的中世纪的黑暗腐朽, 实际上主要是指中世纪这一阶段的前期文化。
在这个时期, 不学无术与愚昧无知是一对孪生姐妹, 相辅相成, 也是盲目信仰上帝的主观根源, 成为束缚人类智力发展的重要因素。” 上帝对人类的异化直接束缚了人类自由探索的天性, 使悲观主义情绪长期笼罩在人们心头, 从而潜移默化地压抑了人的各种潜能;而追求来世和否定现世的价值观念, 则直接束缚了现世文化的创造与发展。
第二阶段, 公元10世纪至14世纪, 西方历史进入中世纪后期文化阶段。在这一阶段, 生产力有了较快发展, 西欧各国基本上在11世纪前后兴起了城市, 而意大利则在8—9世纪就开始有城市的兴起。同时, 基督教文化从9世纪开始走向成熟, 社会上先后出现了五种进步的文化现象。
第一, 公元9世纪加洛林文艺复兴促进了中世纪后期的文化发展, 成为“中世纪后期知识的进步的最初的推动力。第二, 诞生于11世纪末的唯名论与唯实论的论争, 促进了理性思辨能力的发展和思想的解放, 也促进了哲学与神学的分离。第三, 进入13世纪, 西欧哲学出现了初步的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进一步促进了思想的解放, 为文艺复兴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第四, 国王在与教皇的矛盾冲突中, 逐渐巩固了王权, 世俗力量的发展促进了人的觉醒, 也加速了世俗文化的建构和教会的世俗化。
第五, 到了中世纪后期, 随着城市的兴起和文化的发展进步, 欧洲已建立了40多所大学, 这些大学的建立既是文化高度发展的产物, 又反过来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在这一阶段, 先有11世纪的骑士文学, 再有了后来的城市文学。前者属于世俗封建主阶级的文学, 后者是新兴城市市民阶级的文学;前者随着城市文学的崛起而消亡, 后者已具有了人文主义因素, 为文艺复兴作了文学上的准备。
由此我们发现, 中世纪后期文化已发展得较为迅速, 乐观主义开始抬头, 在文化的各个领域滋生了文化变迁跃进的因素, 从各个方面为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作了历史的铺垫。文化发展史业已证明:文化作为人类认识主客观世界的精神活动的结晶, 有着它孕育、产生、发展的特定条件, 这通常是一个漫长的积淀过程, 毫无疑问, 中世纪后期文化正是文艺复兴文化合乎逻辑的孕育、萌生阶段。
中世纪文化的文化学意义传统对中世纪的评价, 以人类的理性为标准,或是在与古希腊哲学为代表的古典理性精神的比较中贬低中世纪的宗教神学, 或是在与文艺复兴后兴起的技术理性的比较中把宗教神学与哲学和科学相对立, 着重批判的是作为一种制度、意识形态的基督教神学, 并没有认识到宗教神学文化学的意义和价值。因此, 视角的转换对于正确评价中世纪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文化的视角来看, 哲学和宗教都是对人之存在的“终极关怀”, 只是具有不同的形式和解释系统。但是宗教具有更强烈的意识形态特征, 更易与世俗的政治制度相结合, 形成对人类生活的全面控制。这恰恰形成了对宗教神学的文化学意义的蒙蔽, 这是宗教自身的悲哀。文艺复兴对中世纪宗教神学的批判也正是着眼于这一缺陷, 批判其作为意识形态对人的专制统治和解释世界的“隐喻”性质。
而文艺复兴后兴起的科学主义思潮则彻底地消解了中世纪宗教神学的意义和价值。随着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和达尔文的《物种的起源》等著作的发表, 自然科学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 ,形成了独立于宗教的新的知识体系——科学。从此, 宗教成了文明的反面, 成了虚妄和迷信的同义语。
但这只是科学思维的偏见, 而不是宗教的真实。因为从文化学的视角来看, 科学和宗教属于两种不同的文化门类, 是对人类生活的不同层面的思考。科学借助于数学和逻辑, 用分析的、量化的方法对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 而宗教对事物或现象采取整体的思维, 意大利著名学者维柯称之为“诗性的智慧”, 即对人之存在及外部世界以隐喻的象征的和神话的方式给予“形而上学”的思考。
所以, 科学的认识不能代替宗教对人之存在的“终极关怀”, 科学对人世界的支离破碎的认识方式, 只能割裂人之存在的整体, 而且科学越发达, 这种分裂就越严重。而宗教则是通过整体性的思维方式, 整合各文化门类对人之存在的思考, 阐明人之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的。因此, “真正的生活和真实的世界需要的更多的是‘诗性的思维’, 而科学思维则是服务于整体性思维的工具, 它永远只能是‘诗性智慧’的奴仆, 当它一定要攀上主人的位置时, 智慧就消失了, 愚昧就接踵而至。”
文艺复兴后崛起的科学思潮, 恰恰“不理解那个行将结束时代的积极和长远价值”, 以其技术理性精神代替了宗教神学。在消解了中世纪宗教神学的解释系统的同时, 亦消解了其对人之存在的终极性思考。在杀死了基督教的上帝的同时, 又将自己所特有的价值取向凌驾于其他各门学科之上, 取得了文化霸主的地位。以其为标准, 必将否定中世纪宗教神学的深层文化内涵, 只看到其黑暗的一面。因此, 必须切实实现文化视角的转换。
随着古希腊罗马哲学的衰落, 哲学的文化整合的功能亦削弱了, 一直淹没于古希腊理性精神中的原始宗教突现出来。特别是随着蛮族的入侵, 各民族的原始宗教兴盛于欧洲大地, 并且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基督教神学就是在这种冲突中兴起, 并逐渐取得主导地位的。作为古希腊罗马文化继承者的基督教, “它的圣教历史是犹太的, 它的神学是希腊的, 它的政府和教会法至少间接地是罗马的”。而基督教神学统治的合理性及文化意义,就体现在这一继承的发展中。
首先, 基督教以一种高级宗教代替了各民族的原始宗教, 消除了原始的种族中心论, 起到了文化整合的作用。在人类的早期, 人还远远没有全面地辨认自己的类, 对人的判定往往根据是否是本民族的成员而定。这种原始的种族中心主义虽然是人自我认知的一种进步, 却把所有的异民族的人非人化了。
在各民族文化的融合的过程中, 就成为不可逾越的障碍。而基督教通过并修正犹太教的神学思想, 从类的角度确立了人之统一性——神之统一性。基督教的创世说表明, 是上帝创造了人, 不论犹太人、希腊人, 所有一切外邦人都是亚当的后裔和子嗣。基督徒并没有什么不同, 他们只接受了上帝的启示, 拥有传播上帝的福音的神圣职责。这种人的神之统一性随着基督教在世俗统治地位的确立, 亦取得了主导地位, 从而克服了原始的种族中心论, 起到了文化整合的作用。
其次, 基督教继承了古罗马的法治精神, 并依其建立了自己的宗教制度和教会法, 在动荡的社会中起到了社会整合的作用。在古希腊罗马世界的后期, 随着蛮族的入侵, 旧的奴隶制社会解体了, 而原有的社会道德规范亦失去了意义。而基督教认为“内心的纯洁才是本质的东西”, 在各种不同的人中找到了共同的伦理基础, 并且将宗教律法与社会伦理密切结合起来, 使其深入到人们的思想意识之中, 从而建立了统一的道德规范。
同时, 一直深刻影响西方文化历史进程的希伯来精神, 亦是在中世纪通过罗马教会对基督教的强化和普及, 融入西方文化的历史中的。在上帝的末日审判与拯救之中, 通过设计一个彼岸的、人类超越自身的千年王国, 在人类心中培植了人类解放、社会和平、未来正义与博爱的美好希望,表达了先知们“坚定不移的乐观主义, 这种乐观主义精神使他们对公理与正义的最终胜利抱有持久的坚定不移的信念。而这种信念的核心,则是伦理、社会、政治与文化的重建”。 这种乌托邦精神作为不断发展的原则, 作为一种永远奔流不息地引导着人们向前的精神, 深刻地影响了从文艺复兴直到现代的欧洲思想进程。
综上所述, 中世纪不仅有其黑暗的一面, 亦在黑暗中埋下了人类文化未来发展的种子。在必要的条件出现时, 这种文化的种子就能冲破黑暗成长起来。所以, 我们应当对中世纪时期的文化重新审视, 从文化学的角度对其加以考察,有助于我们客观全面地认识这段特殊时代的特殊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