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闹饥荒,范仲淹却让商人大涨米价,灾民感激不尽

纵横史驰骋 2023-03-20 17:03:55

回顾宋朝的历史,期间涌现了非常多杰出的文学家,其中大家听的比较多的像苏轼,欧阳修等等,那么也有文武双全的代表人物,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要说的范仲淹。

1.范仲淹的出生

我们先来讲述一下范仲淹的出生,范仲淹祖上大部分为当朝的官员,到了范仲淹父亲这一代,因为范仲淹父亲身患病症,去世较早,所以范仲淹从小就跟随母亲长大。

后来范仲淹母亲改嫁,嫁给当时宋朝的一名小官,从此母子俩便跟随继父一起生活。但是范仲淹从小便心怀远大抱负,想要为国家,为人民效力。

有一次便来到寺庙求签,问自己以后是否能当宰相,所得结果是不能,继而再问,以后是否能成为一名良医呢,得到结果还是不能。

在范仲淹看来,想要为国效力,做出一番成就来,必然要身居高位,那么一定需要稳坐宰相之位,若非不能,就只能选择悬壶济世,为其治疗病痛,也是造福百姓了。

2.拜师学习

但是现在看来这两种方法都不可行,那么自己应该如何选择呢,在经过认真思考下,范仲淹决定先拜师学艺,于是辞别母亲和继父,千里迢迢来到异乡想要拜师求学,正巧遇到了当时著名的儒学大师戚同文,便拜入其门下学习。

因为家道中落,一直以来的生活并不富裕,所带银两也并不多,于是范仲淹每日以白粥为食,为了方便取食,便一分为三,每餐只吃一块,再配上简单的咸菜以此度过一日三餐。

长期如此,但是范仲淹并不觉得苦,也有同期一起学习的儒生见状,想要把自己的美食佳肴于其一同分享,但是范仲淹总是婉言谢绝。

只是因为如果自己接受,尝到了甜头,那么就不会习惯当下的生活了。而当下的紧要任务是学习,不能被其它的诱惑所绊倒,所以即使现在一无所有也不会觉得清苦。

每天除了必要的吃饭作息之外,范仲淹的全部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丝毫不敢懈怠。

3.开始入朝为官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年之后,范仲淹获得进士提名,掌管当时的讼狱,身居九品,而后把母亲也接过来同住。

身居官职之后范仲淹并没有因此松懈,先从基础开始学习,因为其刚正不阿,处理案件时秉公执法,所以至此声名开始传播。后来升迁为文林郎。

后来机缘巧合下结识了当时的知应天府晏殊,晏殊因为之前对于范仲淹的名声略有耳闻,便邀请他到府中书院教习,任教期间每每谈论起时事,天下大事,范仲淹便会义正言辞,慷慨激昂的表达自己的看法,因此学院的风气也为之一新,范仲淹声望日渐高涨。

天圣六年,范仲淹向朝廷上书万言的《上执政书》,奏请改革吏治,当时的宰相王增对他的万言书极为赞赏,极力推举范仲淹,因当时范仲淹还在晏殊府中,晏殊便面见仁宗皇帝,向其讲述范仲淹的往日政绩。

于是宋仁宗便召范仲淹入朝,让其负责皇家典籍的校刊和整理,后来范仲淹请求离京为官,被任命为河中府通判。

因为当时朝廷崇尚奢靡之风,喜欢大兴土木建设。为此范仲淹多次上书,表示当下应当崇尚节俭,避免做这些劳民伤财之事,在吏治方面也要适当精简,免去一些闲散官职。

遗憾的是范仲淹上书并未受到朝廷采纳,但是其一片忠心让宋仁宗颇为感动。

在其后一年,宋仁宗便召范仲淹回朝,任命为右司谏,没过几月,江淮一带受暴雨影响,一连数月大暴雨,民间庄稼,农作物毁于一旦,众多百姓的房屋因暴雨冲击皆被毁,纷纷流离失所。

范仲淹为此向仁宗上书派人前去视察民情,宋仁宗不予理会,于是范仲淹颇为言辞犀利的问宋仁宗:若当下宫中停食一日,陛下应当如何?宋仁宗随即深表惭愧,便立马安排范仲淹前去赈灾。

后来范仲淹还带回了百姓因饥饿而食的野草,以此来警戒宫中的奢靡风气。

4.解决饥荒问题

随后又过了几年,浙江一带闹饥荒,范仲淹表明想到此地去解决灾情问题,宋仁宗应允,范仲淹到达当地后发现当地米商趁此灾情不断抬高米价,以此赚钱,但范仲淹对于此类情况却不为所动,而是召集所有米商让他们可以任意提高米价,官府支持大力。

本来此前还有所顾及上面官员下来查访的商贩们,不敢太过于太放肆,此刻欣喜万分,心想有官府撑腰,看谁还有不满,于是把米价由之前的一斗粮食一百二十钱上涨到一斗两百钱,本来就快要负担不起的百姓们此刻更是叫苦连天。

此言论很快传到宫中,许多大臣都表示范仲淹一定是收取了商贩的好处,纷纷开始谴责上书弹劾范仲淹,对他颇为不满。

而看到形势大好的周边上商贩纷纷也开始把米粮连夜运送进城,想要借此大捞一笔,于是杭州当地的米商越来越多,导致竞争激烈。这时范仲淹做出了一个令人难以想象的举动。

他开始大开粮仓,免费给予那些流落失所的灾民以粮食救助,而对于当前经济较为紧张的百姓,他便采取比平日里更低的价格出售大米的策略来帮助他们缓解度日,让其不再花大价钱买米。

有了低价甚至免费的粮食谁还回去买商贩的大米?这下不仅仅是当地商贩傻了眼,那些外地商贩更是欲哭无泪,这么远运来的大米这下没人购买,如果继续运回去,路上肯定会大大损耗,并且新鲜程度也大打折扣,就算运了回去也恐怕没多少人购买了。

于是只能选择便宜出售,一时间各商贩又开始售卖大米,于是范仲淹便命人前去购买,那么这些低价购买来的大米又会转而供给百姓。

此办法解决了当下不少百姓的困境。

但是这个办法却不能完全解决当地的灾情问题,于是范仲淹又联合当地寺庙主持,说服其修建寺庙,因为此时修建,百姓的劳动力价格最低,只需要供给一日三餐,便会有大量的百姓前来报名,并且还可以为百姓避难。

于是短时间里,数座寺庙纷纷建造完成,不仅解决了大量流民的住宿问题,也让其获得了一定的工钱酬劳,避免流民增多发生诸多问题。

此消息传到宫中后,宋仁宗非常高兴,而那些抗议反对范仲淹的大臣们此刻却哑口无言。

不仅如此,为了更好的缓解灾情问题,范仲淹还想到一个办法,他在当地开展划龙舟活动为期数天,召集数人参加,活动声势浩大,引来了当地以及周边众多人的观看,并且还召集了很多商贩在此售卖各种古玩,餐食,字画等等。

引来了无数人的购买,为此商贩们忙的不可开交,只能雇佣更多的人来支撑生意,于是又有一大批劳动力得到机会,很多人看到商机纷纷前来摆摊,只见几条街是人满为患。

此前因为饥荒而导致当地商业萎靡不振,此时又重现了往日光彩,吸引了本地,外地不少富豪,闲散人士前来消费。

接连数天,当地的商业额比起往日更是翻了数倍不止,一切又开始慢慢恢复常态,为此当地的百姓对范仲淹是感激不尽,感谢他为当地所做的付出。

此次灾情基本得到逐步解决,范仲淹的这一次治理方案受到众多人的认可跟赞扬,甚至到后世也被所学习沿用。

5.文化,军事等方面的卓越能力

范仲淹不仅在治灾赈灾方面能力突出,在军事,文化方面也颇有建树。

因为当时西夏经常来犯,宋仁宗便派范仲淹前往西北前线担任守护职责,因为西北地势较为复杂,范仲淹先是采取防御措施,修筑城寨,然后更改原来的规章制度,重新分批训练军队与敌人作战。

又将当时的两万兵马分为五队,每个队伍安排一名将领,根据敌人的强弱来选择军队出击。像后来著名的武将狄青,郭逵,种世衡等人就是范仲淹在此期间培养的,包括后来还提拔了像张亢,王信等将才。

而范仲淹的这一系列措施使得西北在军事上的防御形势有了相当大的改变,整个局势都有所扭转,以至于后来西夏选择了与宋朝签订和平条约,从此两国友好往来。

能获得此结果范仲淹可谓是功不可没的,更加说明了他在军事上的才能。

而在文学方面,比如散文,诗词,范仲淹更注重与社会现实相结合,其文重点在于政,例如非常著名的《岳阳楼记》,其诗词多有深刻的现实意义跟真实情感在里面,让人读时便能有共情感。

因为北宋初年,当时的宋词还没有初步形成,只是延续晚唐时期的诗词风格,诗词内涵不免有些空虚,无病呻吟之感,没有具有宋朝时代的代表象征。

而范仲淹的词则具有霸气磅礴,专属于自己的强烈风格在里面,是当时绝无仅有的创作风格,可以说范仲淹的诗词对于宋词后期风格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以至于像后来的辛弃疾,李清照等的诗词都有类似的风格在里面。

范仲淹一生写的诗歌数量繁多,内容也很广泛,多为家国情怀,思想抱负为主,也不乏歌颂祖国山水等风景类的诗,但众多诗与范仲淹自身的性格也是紧密相连。

范仲淹一生忧国忧民,不论身处何地,包括自身入朝为官想的都不是荣华富贵,而是国家大事,黎民百姓,所以在诗词上面也体现的淋漓尽致。

不仅如此,范仲淹在教育跟选拔人才方面也相当有才能,认为兴学是国家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因素,重新将科举考试制度加以改进,更加完善化,并且对族中子弟实行免费教育,以此来激励读书学习的风气。

选拔人才方面范仲淹也是独具慧眼,我们上面也有讲到关于像狄青等武将的选拔提携,还有非常著名的像富弼等文官,在富弼年轻时,范仲淹看过他写的文章便称其为王佐之才,后来举荐他入朝为官,最后富弼成为了宋朝的一代名相。

而范仲淹也被后世诸多历史名人所称赞,不论是为人性格,行事作风,才能举措方面都无可挑剔。

范仲淹为人直率,刚正,行为处事上敢于直言进谏,不顾自己的前程跟安危,只要是对国家社稷有帮助的,都会倾囊相告,即使被贬。

像遇到灾害等重大事件面前,总是第一时间提出面对,并想出良好对策去解决,个人才能方面可谓是全面发展,文化,军事,教育等无一不让人赞叹。

6.总结

范仲淹的成就不仅仅是体现在一方面,值得我们学习的点有很多很多,他将自己的思想抱负落实到现实的方方面面,其言行无不是后人学习的榜样,是一个极具现实色彩的伟大传奇人物。

大家对范仲淹这个人有什么了解呢?欢迎评论区的讨论。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