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孩子的心理问题其实是妈妈造成的,很多妈妈听到这句话可能会觉得很冤枉。我是说,有一部分孩子的心理问题是妈妈造成的,而不是全部。哪些孩子的心理问题是妈妈造成的呢?
在我指导的案例中,有很多是全职妈妈,什么是全职妈妈?就是妈妈什么工作也不做,从孩子出生那一天起,妈妈就天天围着孩子转。妈妈的工作就是生孩子,养孩子,教育陪伴孩子,形成一种妈妈离不开孩子,孩子离不开妈妈的局面。也就是妈妈和孩子之间形成了一种严重病态依恋情结。
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在他的书中写到:如果我们追究在生活中失败的许多个案,我们几乎都会发现,它们是由于妈妈没有适当地尽到责任导致的,她没有给孩子好的开始。当然了,阿德勒100多年前的观点,有些也不适合现在社会。但是,有些观点还是对我们有些启发作用。
妈妈是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接触的第一个人。妈妈在孩子成长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很多妈妈会利用孩子来达成她的优越感目标。她可能设法让孩子完全依赖于她,并控制孩子,使孩子永远留在她的身边。可能很多人并不赞同这个说法,在她的主观意识里并没有这样做,可是,在她的潜意识里,她确实这样做了。
她觉得自己应该负责她孩子的一辈子,孩子去幼儿园,她担心孩子吃不好饭,她担心幼儿园阿姨会照顾不到自己的孩子,她担心其他小朋友会欺负他。她潜意识里希望孩子能够在自己身边,因此,当孩子不愿意去学校,或者有一点不舒服等问题的时候,她就找到一个令自己心服口服的理由如愿以偿地和孩子在一起了。
有些人会觉得这些想法和做法令人匪夷所思,但是,在我指导的案例中却经常发生。有些孩子几年不上学、不工作,妈妈虽然看似非常焦虑,希望他能正常上学工作,可是,妈妈的做法却是在鼓励孩子在家。比方说,我们应该鼓励孩子走出家门,妈妈就会说,她不愿意和邻居打招呼,有些邻居会问他为什么不上学,这让他很反感,因此,让他在家避免这些问题给他压力。而你要知道,这孩子可不是刚刚不上学、不工作,他已经几年不上学、不工作了,而且这样的孩子可不光是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都有,还有的已经大学毕业好多年。这明明是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精神问题,可是,很多妈妈却拒绝为孩子进行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他认为,就是孩子一时半会转不过弯来。有些妈妈会认为这是孩子的性格脾气的问题,根本就没必要对他进行什么治疗或者引导。
有些妈妈对孩子的一些错误行为给予容忍,其实,是在变相鼓励孩子继续犯错误。比方说,有些孩子对父母说话非常不尊重,这种做事说话的风格延伸到和其他伙伴的相处中,对别人零容忍,张口就是蠢货、笨蛋、无知,甚至经常爆粗口,行为粗鲁,导致周围的人敬而远之,或者以暴制暴,以牙还牙。时间一长,别人都不和他交往,他感受到孤立,却又不去改变自己,或者妈妈不去引导孩子改变自己的这些处事方式方法,继续包容孩子的这些坏毛病,这必然会让他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导致心理问题或者人格问题。
这又回到了阿德勒所讲的“当一位妈妈不去设法扩展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联系,更不会教导孩子和环境中的其他孩子平等合作时,她这是在犯严重的错误!她和孩子的联系不应该被过分强调。如果一位妈妈把自己的全部生活都用来围绕着孩子转,她会使孩子很难发展出独立性以及和别人合作的能力。她的第二个工作目标应该把孩子的兴趣扩展到孩子爸爸身上。以后,她还要使孩子的兴趣转向孩子的社会生活,转向家里其他的孩子,转向朋友、亲戚和其他陌生的人。”
可是,在我指导的案例中,有些妈妈的做法恰恰相反,她和爸爸对立,在孩子面前指责爸爸,和爸爸正面冲突,吵架,教唆孩子指责爸爸,甚至将爸爸所做的一些错误事件公开给孩子。通过这种方式,确立自己在孩子心中的位置,而贬低爸爸在孩子心中的形象。她根本就不会考虑这样做不但是伤害了爸爸,更加伤害了孩子。甚至会让孩子感受到男人都不可靠,男人都不值得尊敬,对所有男性产生厌恶心理。也会导致孩子在未来的交友中出现问题,对孩子的婚姻爱情产生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
一旦妈妈从心理上束缚住孩子,麻烦就开始发生了。例如,当孩子到幼儿园、学校去,和其他孩子一起玩时,他仍然想着和他的妈妈联系在一起。不管是什么时候,他希望永远把妈妈拖在身边。他有许多种方法可以用。他可能变的软弱,撒娇,以博取同情。他可能动不动就哭泣,或者这里疼,那里不舒服,以表示他是多么需要被照顾。在另一方面,他也可能时常动怒,和妈妈争执吵闹,以赢得关注。
在我指导的案例中,这些问题经常得到印证:十几岁的孩子在家去卫生间都要让妈妈跟着,说自己怕黑,20多岁的孩子还经常显露出几岁孩子的行为和表情,要和妈妈亲亲,让妈妈抱抱,让妈妈称呼自己小宝贝。妈妈如果不依从他,他就会大怒,甚至对妈妈大打出手。
其实,这些有心理问题的孩子通常都害怕单独一个人,尤其是单独留在黑暗中。他们害怕的并不是黑暗本身,他们是利用害怕来使妈妈跟他们更接近。他会运用他所有的情绪,所有的力量,所有的心智能力,来造成一种他的妈妈必须和他接近,并且必须和他联系在一起的情境。他可能用尖叫,用呼喊,用无法睡眠,甚至用极端行为,如割腕,叫他妈妈过来。
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们找出了应对这种问题孩子的方法,因为这种孩子的问题完全是因为妈妈做法导致的,因此,要让这种孩子好起来必须让他离开这位妈妈,而由一个正常家庭环境来代替他原来的环境。哪个家庭会接受这种孩子呢?当然了,肯定是近亲属。在我指导的案例中,一般是把孩子安排到孩子姑姑家,孩子的舅舅家,还有安排到姨妈家的。大部分孩子到了这些亲戚家一切行为都能够正常起来,包括和表兄弟表姐妹的互动,都很正常。有些家长会说,他根本不去亲戚家,那该怎么办?如果孩子与姑姑没任何感情,那肯定孩子不去姑姑家,这既需要孩子和姑姑有感情基础,更需要我们动脑筋去想方设法,而不是一口拒绝。当然了,如果孩子已经成年了,那就不是换一个家庭环境所能解决的了,这是更为复杂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