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中这盏古法琉璃玉色莲花盏,其原型乃是大名鼎鼎的五代越窑秘色莲花碗,它可是苏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是当之无愧的 “明星文物”。1957 年,在苏州虎丘云岩寺塔的一次维修中,工作人员惊喜地发现了这个藏在塔中 “天宫” 的宝贝。当时,用一把借来的火钳,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将它从狭小的空间里夹出,每一下动作都满含着紧张与期待,生怕损伤分毫。这一发现,就像打开了历史的宝盒,让这件沉睡千年的珍宝重见天日。
五代时期,吴越国尊崇佛教,秘色瓷作为当时进贡朝廷的特制精品瓷器,烧制工艺秘而不宣。越窑秘色莲花碗的出土,让我们得以一窥那个时代高超的制瓷技艺。它的出现,就像是一道穿越千年的光,照亮了我们对五代瓷器的认知之路。
解读:造型与釉色之美(一)造型:莲影绰约
将这盏古法琉璃玉色莲花盏置于案头,它由碗和盏托精巧组合而成 ,宛如一体共生。碗身直口深腹,线条利落,外壁的重瓣莲花浮雕,层层叠叠,每一片花瓣都像是被春风轻拂过,微微舒展,充满了灵动之美。盏托形状如豆,盘口外翻,似是承接甘露的圣物。束腰处纤细婉约,圈足外撇,稳稳地托住碗身。盏托盘面和圈足上的莲花装饰,与碗身相互呼应,共同构成了一朵盛开的莲花,这般构思,巧妙绝伦,让人不禁感叹古人的奇思妙想与精湛技艺 。
(二)釉色:翠色凝光
再看那釉色,“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用这句诗来形容它再贴切不过。这翠色,是从千峰深处采撷而来的灵韵,内敛而温润。它不像烈焰那般炽热张扬,而是如潺潺溪流,在岁月的沉淀中,流淌出宁静与柔和。釉层肥厚均匀,仿佛是一层凝脂,轻轻覆盖在瓷器表面,赋予了它如美玉般的质感。当光线洒落,釉色微微泛光,那抹翠意仿佛活了过来,像是能看到千年前的窑火熊熊,匠人们精心雕琢的场景,让人沉醉其中,难以自拔。
传承:古法琉璃的新生
千年后的今天,我们以古法琉璃再现这盏莲花盏,让古老的美丽再次绽放光芒。古法琉璃,这门传承千年的技艺,有着独特的魅力。它以 “琉璃石” 加入 “琉璃母”,在 1000 多度的高温中烧制而成 ,每一道工序都像是一场与火的共舞,充满了挑战与惊喜。
制作时,匠人们先精心绘制设计图,那一笔一划,都是对传统的敬意与创新的期许。随后用软土或借助 3D 打印技术制作模型,再用硅胶翻模,注入热蜡得到蜡模,每一步都容不得半点马虎。给蜡模穿上 “石头衣服” 后加热,让蜡流出,留下空心壳,接着将熔化的琉璃液迅速倒入。这是最关键的时刻,琉璃液的温度、倒入的速度与角度,都考验着匠人的经验与技巧 。
现代科技的融入,让古法琉璃在传承中创新。数字化设计让造型更加精准多样,3D 打印模具提高了制作效率,也能实现更复杂的细节。但即便如此,古法琉璃的手工韵味依然无可替代,那细微的气泡、独特的纹理,都是机器无法复制的温度。在科技与传统的交织中,这盏古法琉璃玉色莲花盏,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也闪耀着现代的光芒,成为了跨越时空的文化瑰宝。
感悟:文化的延续
凝视着这盏古法琉璃玉色莲花盏,它不只是一件精美的器物,更是历史的见证者,文化的传承者。从五代的越窑窑火,到现代的琉璃工坊,这跨越千年的技艺传承,承载着无数匠人的心血与智慧,也凝聚着中华民族对美的不懈追求。
在时代的浪潮中,传统文化的传承并非易事。但每当我们停下脚步,细细品味这些古老技艺与文物背后的故事,就会发现,它们从未远离,反而以各种崭新的姿态融入我们的生活。
希望这盏莲花盏能成为一个窗口,让更多人透过它,看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也期待在未来,有更多的人投身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让古老的智慧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让这些跨越时空的美,永远流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