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很多人经常会问,明朝那么强大,为什么没有统治西域?
作为一个大一统王朝,像汉、唐、元、清都经营过西域,只有宋朝、明朝这两个朝代没有统治过西域地区。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明朝没有拿下西域的原因其实也简单,并不是说他能力不够,而要看当时的西域是个什么情况,拿下西域要花什么代价,值不值得?
其实明朝刚建立的时候,也往西边打过的。
洪武五年(1372年)正月至十一月,朱元璋对北元进行第二次征伐,史称岭北之战。
明朝本来打算一鼓作气彻底扫平元朝的,但是没想到徐达的中路军和李文忠的东路军都受挫,只好退回来,只有西路军成功打到了河西走廊。
西路军的主帅冯胜考虑到补给困难,又听说其他两路大军退兵的消息啊,同时又有点担心因为自己的西征引起当时的东察合台汗国起兵对抗,于是就没有在河西走廊驻守,修建了嘉峪关之后呢,就撤兵回去了。
过了两年,明朝又派军队到嘉峪关招降了柴达木盆地的卜烟帖木儿(元代蒙古宗王的后裔,是元末和明初沙州路下萨里畏兀儿(亦称撒里畏吾)地方的最高统治者。洪武七年(1374年)六月,卜烟帖木儿派府尉麻答儿等到南京,向朝廷进贡铠甲刀剑诸物,表达了顺应时势,接受明朝廷管理的意愿),在当地设置了三个卫所。
虽然中间因为叛乱有段时间放弃了,但明朝实际上还是继续在经营,还增加了一个卫所——罕东卫。
到了永乐年间,明朝在嘉峪关往西又增加了沙州卫、赤斤蒙古卫、哈密卫三个卫所,组成了关西七卫。
关西七卫,是指明朝在嘉峪关以西(今甘肃西北、青海北部及新疆)设立的7个羁縻卫所,又称“西北七卫”和“蒙古七卫”(因七卫首领皆为蒙古贵族),先后有安定卫、阿端卫、曲先卫、罕东卫、沙州卫、赤斤蒙古卫、哈密卫七卫。
当时的朱棣还是很看重哈密的战略地位的,册封脱脱为哈密忠顺王,把哈密看作朝廷在西域的桥头堡。
这其实都是正常操作,像历史上的汉、唐时期,还有以及后面的清朝,他们进军西域的主要原因就是想扫灭占领西域的敌对势力。
明朝这个时候,占领西域的是东察合台汗国,也叫“别失八里”,这个“别失八里”对明朝还比较顺从,而且跟北元势力也不对付,所以呢明朝也就没有攻打“别失八里”的必要,而且在这期间,明朝还不断的派使者去“别失八里”,以及更西边的那些国家,想跟他们搞好关系。
这么做的目的当然是为了将蒙古草原上的瓦剌和鞑靼给孤立起来。
当时明朝派谁去的呢?就是那个著名的使臣叫陈城。
陈诚,明朝著名外交家,五出阳关,翻雪山、过丛林、走戈壁、艰苦跋涉数万里,五使西域.重开“丝绸之路”,与郑和一海一陆为明王朝打开外交外贸事业的大门,开创明永乐年万国来朝盛景,史学家谢国桢称其功不减于郑和。
陈城去了别失八里之后,受到了马哈木热情的款待,两边关系就更好了,这当然就没有必要攻打他的嘛。
另外,当时中亚地区最厉害的势力是帖木儿帝国,他们的首领本来跟明朝不对付,但是在东征明朝的路上死了。
这之后呢,帖木儿帝国经过几年的混战,被沙哈鲁给统一整合起来,建立了新帝国叫哈烈国。
陈诚到西域的时候,沙哈鲁也很热情,还积极的派使臣回访明朝,并且留下一本书叫《沙哈鲁遣使中国记》,两国关系等于是进入了蜜月期。
同时朱棣还派郑和下西洋,跟西亚的各个国家交往。经过这么一番弄下来了,好多中亚和西亚国家都进入到明朝的朝贡体系里面。
所以明朝这个时候虽然没有占领西域,但是他的国际影响力已经不比那个天可汗的唐太宗差了。
说这个时候的明朝“远迈汉唐”也不为过,就算到了后来明朝国力下降的时候,西域还是有好多国家向明朝朝贡,跟明朝友好往来,明朝在西边没有受到过什么威胁。
那回过头来说,明朝开国的时候,国力强盛的时候就真的不想占领西域吗?其实并不是,明朝没有占领西域,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
像冯胜和傅友德他们当时打下河西走廊之后又退兵了,为什么呢?就是因为补给困难。
困难到什么程度啊?
比如说在汉武帝时期,河西走廊的两州八郡一共有103万人,其中连人口最少的敦煌郡都有三万多人。
在唐朝贞观时期,主管河西走廊的陇右道一共有人口19万多人,到开元时期增长到55万人。
而明朝这次西征呢,在整个河西走廊就只找到了3万人口,甘州甚至就只剩下了830户,比西征军自己的人数还要少,而且当地汉人比例很低,傅友德一路向西进军呢,要带着翻译一起走才行。
这种情况根本就没有办法承担大军的后勤补给。
那为什么明朝这个时候西北人口这么少呢?因为过去这里持续了一百多年的战乱,而且还经常发生自然灾害。
比如在13世纪初期,蒙古崛起之后啊,就不停的攻打河西走廊的西夏政权,消灭西夏的同时呢,把西夏的皇族都给杀光了。后来在蒙古灭金的战争里啊,蒙古人也多次屠城,给关中和华北地区造成毁灭性打击。到了元朝中期又爆发了两都之战,虽然燕铁木儿打赢了“大都保卫战”,但是西北和华北又被打成了一片废土。到了元末的时候,自然灾害不断发生,而且老百姓四处流浪,农民起义军和元军以及当地的军阀在北方激战,好不容易恢复起来的北方人口又消失的差不多了。再加上中原的经济和人口已经转移到了江南地区。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明朝刚刚建立的时候,并不是要恢复什么汉唐荣光、开疆拓土,而是得赶紧让北方和西北地区的汉族人口恢复起来,减少南北差距。
毕竟要占领西域呢,不是说你光打过去,靠军事力量就可以了的,你还得有足够的经济和人口基础来支撑才能维持军事存在。
那比起明朝,西汉和唐朝前期呢,汉中和河西地区都有足够的人口,还有经贸、城镇能支持中原王朝往西域派送几万人的兵力。
可即便如此,到了东汉前中期那么强盛的时候,朝廷对西域的控制力度也远远没有表面上看起来那么强了。因为东汉的经济和人口重心已经开始东移了,统治西域的成本明显又高了很多。
就算有像班超这样的人物,他也只能采用“以夷制夷”的办法来威慑西域的一些国家,却无法在西域维持超过1万人的汉军。
另外西北的地理条件变化也是个很重要的因素。
像汉、唐时期,西域的生态环境还算好,水源很充沛,自然条件完全足够养活当地的人口。
到了元朝时期,西域的沙漠化程度更加严重,可耕种面积也大幅减少。好多以前的小国甚至都因为自然条件恶化以及战争都消失了,人口数量急剧下降。
不仅仅是西域,像甘肃和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情况也越来越严重,土地沙漠化加剧,根本承载不了太多的人口。
所以,明朝初期的河西走廊,就算是在洪武和永乐两朝大规模移民之后,也没有办法回到历史上人口最多的时候。
实际上朱元璋和朱棣都有过经营西域的念头,但是连河西走廊都不能填满足够的人口,那就更别说往西经营了。
既然没法直接统治,那怎么办呢?只能通过羁縻册封的手段来稳住局势。所谓的关西七卫,其实主要也是由边境少数民族组成的。
虽然说按照明朝初期的国力,要组织一支军队去西征,打下别失八里是能做到的,甚至打下哈烈国也能做到。但是能进攻不代表能够有效占领,要是没有好的地理条件和充足的后勤保障,以及当地的人口支撑,最后也只能从西域撤出来。
尽管到了明中后期,西北的人口条件好了不少,但是这个时候的朝廷已经没有足够的国力去统治西域了。
另外呢,要不要统治西域还有战略上的考虑。
为什么汉、唐的时候中原王朝特别执着于打通西域呢?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是要对漠北草原上的那些民族进行战略上的前置。比如在西汉时期,匈奴控制的西域诸国给汉朝北部边境带来很大压力。为了打破这个局面汉武帝就让张骞出使中亚各国,想一起夹击匈奴。不过还没等张骞出使回来,霍去病就已经打通河西走廊了。
到了汉宣帝时期,朝廷正式设立西域都护府,这就相当于在北方部署了一把巨大的钳子对着漠北的匈奴。
到了唐朝,朝廷也在西域设立了安西都护府,安西都护府对唐朝来说更像是盾牌,为北部边疆挡了好多“子弹”。比如突厥人和回纥人,因为有安西都护府的抵挡,都很难大规模的入侵中原。
对内呢,统治西域对稳固秦陇、河西地区有很大作用。只要朝廷在西域有军事力量存在,就是对周边势力的一种震慑。北宋曾经有一阵子也建立了陇右都护府,把势力延伸到了柴达木盆地,防御了西域和吐蕃各部的势力,这是统治西域的战略作用。
另外,汉、唐打通西域还有第二个考虑,就是打通丝绸之路,和更西方的那些国家交往,像中亚地区甚至欧洲国家的商队和使节都是通过丝绸之路来中国的。这条路给中国带来了很多商品和货币,对中原王朝积攒财富、吸收文化、宣扬国威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那个时期打通西域本质上就是主导并参与了这个时期的经济、文化的全球化。
但是到了明朝呢,西域的战略价值大大降低了。
一方面自然环境变了,西域能承载的人口大幅下降,能给商旅使节提供的支持保障也比以前差远了。
另一方面是明朝这个时候打通了海路,海上运输远远超过了陆运,像宋、元时期中国和东南亚以及印度洋沿岸国家的海上贸易都已经兴盛起来,海贸甚至有一阵子都成了南宋主要的收入来源。
到了明朝初期,航海和造船技术又进步了很多。朝廷通过郑和下西洋,在东南亚的旧港、南亚的印度和锡兰山、阿拉伯半岛,还有东非地区都设立了宣慰司这样的官方机构,而且还建了港口中转站、官厂、抽分所等设施。
抽分所,在接境之处,设关口,置抽分所,抽分征商税,以资国用。
再到明朝中期以后,新航路开辟了,西方殖民者来到东亚地区,明朝和欧洲国家的海上经贸也就越来越紧密,大量的白银流向中国。
那比起陆运,海运的运输量和成本优势太明显了,海上丝绸之路就慢慢变得更加重要,那相对的经营西域就变得没那么重要了。
另外明朝也没有汉、唐那么大的匈奴威胁,跟明朝作对的瓦剌以及鞑靼主要是在蒙古高原的东部。明朝主要面临的蒙古军事压力是在辽东、蓟州、宣府、大同这一线,这和汉唐时期不一样。
所以对明朝来说,统治西域的战略优先级不高。毕竟就算占领西域,对防御东蒙古各部都起不了多大作用。
那又有人问了,既然从明朝开始,西域的战略价值下降了,为什么后来清朝能够成功占领西域呢?
这主要也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呢,经过差不多300多年的恢复和繁衍,西北地区的人口有所增加,有汉、唐那个时候的条件了,完全可以动员一大批居民和粮食进入西域。即便是这样,清朝一开始对占领西域的兴趣也不大。
当时清军不得不进军西域的原因,主要还是为了除掉准噶尔汗国的威胁。
清朝往西边打的时候也受到了自然环境和组织力量的限制,只能在新疆地区维持小规模的军事存在。但准噶尔本身的实力是远远比不上明朝强盛时期的瓦剌和鞑靼的,所以清朝只需要用少量的军队占领新疆就行了。后来到了道光年间,清朝在新疆的防御能力就不够用了。
另一方面,当时的沙俄在往东扩张,挤压了蒙古人的生存空间。在明朝中前期,蒙古人游牧的迁移范围非常大,西边能到东欧、高加索地区,东边能到呼伦贝尔。像瓦剌和鞑靼以及其他蒙古汗国的势力范围通常都很模糊。这些势力之间呢也没有像现在这种明确的国境线和边防哨所。
毕竟欧亚大陆的草原一马平川,不管是从西往东迁,还是从东往西迁都很容易。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虽然明朝洪武、永乐两朝的北伐给蒙古草原部落造成很大打击,但是每次一打完了,中亚和东欧地区的蒙古部落就往东迁移来补充人口。
而到了清朝初期又不一样了,北方和新疆那块的蒙古人,因为他们内部斗争以及不停的分裂,越来越衰弱,军事实力直线下降。同时沙俄的边疆开拓团已经悄悄进入了漠北和外东北地区,开始挤压蒙古人和其他民族的聚集地,这就彻底阻止了蒙古人往西迁移的路。
蒙古人一碰到跟自己种族不一样,宗教也不一样的俄国殖民者,想着还不如投靠清朝了,这就让清朝在不用付出什么代价的情况下,顺利占领了西域。
所以总的来说呢,明朝没有占领西域,不是明朝的皇帝不想干,而是因为西域本身在那个时期不是特别重要。
所以,总结来说,明朝的主要边境压力不在西北,而在北方和东北,再加上西域的地理气候条件不适合驻守,很多地方都快成无人区了,导致他占领西域的必要性也不大。
完
以上为正文,部分内容及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中如涉及结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更多精彩持续更新,感谢关注。
[抠鼻]总结一下,没实力驻守,而且也不重视,明朝两代人以后就开始弃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