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卫健委健教中心提示:世界肝炎日|乙肝:正确认识科学防治

潇湘名医 2024-08-02 18:10:16

(通讯员凌建军)乙型肝炎是一种病毒性传染病,乙肝病毒通过接触受感染的血液或其他体液而传染,引起肝脏损害,造成急性和慢性疾病,严重危害身体健康。 湖南省卫健委健教中心提示 ,要正确认识乙肝,做到科学防治。

正确认识乙肝

肝炎病毒可分为甲、乙、丙、丁、戊型,各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相似,急性期以疲乏、食欲减退、肝肿大、肝功能异常为主,慢性感染者可症状轻微甚至无任何临床症状。乙型肝炎病毒主要经血液、母婴和性传播。例如,输入被病毒污染的血液及血液制品,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注射器和针头(如注射毒品等)、侵入性医疗或美容器具(如文身、穿耳孔等),共用剃须刀和牙刷;与感染者进行无保护性行为;携带病毒的孕产妇可将病毒传染给新生儿。儿童早期感染后,约25%在成年时会发展成为慢性感染,并最终死于肝癌或肝硬化。

乙肝病毒不经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因此,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接触,如握手、拥抱、在同一办公室工作、共用办公用品、住同一宿舍、在同一餐厅用餐和共用厕所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不会感染乙肝病毒。研究未发现乙肝病毒经吸血昆虫(蚊子和臭虫等)传播。

科学防治乙肝

乙肝严重危害身体健康,但乙肝是可以预防的。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安全、有效的措施。我国实施新生儿免费接种乙肝疫苗,全程免疫需按“0,1,6月”免疫程序接种3针,其中第1针应在出生后24小时内尽早接种。

除新生儿外,成年高风险人群如医务人员、经常接触血液及血液制品人员、托幼机构工作人员、经常接受输血及血液制品者、免疫功能低下者、职业易发生外伤者、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者的家庭成员、男性同性性行为者、有多个性伴者或注射吸毒者等也应该接种乙肝疫苗。

乙肝母婴阻断措施可有效预防乙肝母婴传播。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的孕产妇在妊娠或分娩的过程中,有可能将乙肝病毒传染给胎儿或新生儿。感染时年龄越小,转化为慢性病毒性肝炎的风险越高,因此开展乙肝母婴阻断的意义重大。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孕产妇应确保住院分娩,尽量减少新生儿暴露于母血的机会。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孕产妇所生新生儿,应在出生后24小时内尽早接种首针乙肝疫苗,同时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并按照乙肝疫苗免疫程序完成后续剂次接种。高乙肝病毒载量孕妇,可在专业医师指导下接受规范的抗病毒治疗。

  乙肝容易转为慢性,目前尚无有效药物可完全清除乙肝病毒,但经规范的抗病毒治疗,可最大限度抑制病毒复制,延缓和减轻肝脏损害,阻止肝硬化、肝癌及其并发症的发生,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命。患者应遵从医嘱,进行规范化治疗,切忌自行停药或轻信虚假广告。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