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宜昌、荆州,湖北这三座现代大城市的起源,都与码头分不开。码头在城市的千年历史中,充当着极重要的根的角色。如今,这三座城市的老码头还好吗?三座城市对老码头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有着怎样的思路和特色,效果如何?
襄阳:“襄樊码头遗址”成为了国家文物保护单位
早在西周时期,汉江上就有了可以承载多人的大船,有了船,就有了江汉码头。襄阳修建沿江码头始于春秋时的楚北津和东津,起初为简易的陡坡式土码头。江面上,常年白帆如云,水鸟绕桅。于是,在“汉水文化”的课题里,有了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章节:汉江古镇最繁忙的是水旱码头。脚夫的号子声,卖艺人的吼叫,上下的人流、物流,渲染着码头的繁荣。
襄阳作为万里茶道重要节点,曾经会馆林立,码头众多,在襄阳的汉江南、北两岸,留有始建于春秋楚北津和东津、重修于清朝的古码头共有30余处,现保存完好的有25处(南岸7处、北岸18处),这些万里茶道(中国段)重要“汉水水运”的古文物资源,分别是火星观码头、回龙寺码头、基峨巷码头以及大北门码头等。
明代从万山至闸口修建了防洪护城的石砌驳岸大堤,将襄阳沿江大堤的土码头改为石砌码头。历史上樊城受汉水侵蚀和洪水的冲击较襄阳严重许多,沿江驳岸修建困难,直到清道光年间,采用新的修建技术和商帮会馆等方面财力的大力支持,完成了从火星观至邵家巷受汉水来洪冲击最大的石砌驳岸和8座沿岸码头的改建工程,将原陡坡式土码头改为条石阶梯式码头,还于部分码头上修建牌楼,第一次从根本上稳固了樊城江岸。邵家巷以东至迎旭门的码头也在此后陆续被改建或部分被改建为石砌码头,成为襄阳港最繁华的商贸地区。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因修筑樊城汉江防洪大堤和实现码头机械化作业的要求,襄樊部分厂矿、运输企业对火星观、米公祠(今千福码头)、林家巷、望观亭、官码头、兴武街、回龙寺、老龙堤(夫人城)、闸口等旧码头进行了改造。
这些修建于明清时期的石码头,是万里茶道申遗推荐点中重要的一个码头群,也是万里茶道汉水水运最直接的实物见证,襄阳把这些老码头保护得很好。2008年,襄樊码头作为万里茶道重要的文物资源,列为第五批湖北省文保单位。2019年,襄阳将汉江码头申报为国家文保单位。以“襄樊码头遗址”之名被合并打包列入“国八文保”,“公馆门码头”即为其中之一。
2020年6月,省政府在发布《湖北省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广德寺多宝塔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通知》中,把襄樊码头保护范围作了明确说明。这个《通知》的出台,为襄阳的老码头保护提供了政策依据,可避免在城市开发中,因盲目性、随意性开发,导致这些老码头遭到破坏。
宜昌:加固修缮恢复码头遗址老街焕发新活力
说到宜昌的老码头,就不得不提织布街。三国时期,这里发生了著名的“夷陵之战”;明清时期,这里户户都闻机杼声,成为纺织业聚集的商埠;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这里的人民奋勇抗敌,是解放军 “奔袭古老背”的胜利之地;改革开放后,这里成为了宜昌纺织工业的基地。这里,是宜昌市猇亭区古老背社区织布街,是湖北的第一批历史文化街区。
织布街沿江而建,因水而兴。明清时码头集市相拥为街。明末,纺织业传入猇亭,这里家家户户纺纱织布,织布街也因此得名。到清代,因纺织业带动了其他行业,织布街商铺林立,往来船只将货物通过长江运往各地。鄂西山区和峡江地区的茶叶、棉布、川盐等货物经此远销沙市、汉口、江浙等地,见证了因长江航运繁荣而成为商业集镇的发展进程。
站在织布街入口,便能在江边看到柳树河码头、新正街码头、庙河码头、彭家码头、汪家码头和黄家码头。这些码头有的始于蜀汉,有的建于清代,大多用于商贸往来。其中,新正街码头始建于蜀汉,兴于明末清初,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码头上下长300米,从坡上往长江里延伸。码头由青石砌成,沿江向东西两边各延伸100多米,每一边都沿着岸边用青石筑建阶梯式护坡,护坡上还清晰可见一个个圆环形的物件。当地老人介绍这是龙鼻,有36个,用来拴船的,也可以用于纤夫拉纤。
新正街码头遗址是目前宜昌市城区唯一整体保存完整的明清时期商业码头遗址,是研究内陆水运历史进程和码头建筑发展史的重要实物资料,填补了万里茶道西线长江上游码头群遗存历史研究空白。2011年7月,码头遗址被列为宜昌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命名为新正街码头遗址。
2018年至2021年间,宜昌金猇城市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对织布街进行了生态修复和江滩整治,并加固、修缮和恢复了码头遗址,改造了老街区的雨污及消防管网。同时,还进行了一系列景观建设,修建了游步道;建设广场并放置地名地雕;恢复码头牌坊、拴马桩等景观。如今,漫步在织布街沿江的步道上,仍能触摸到长江与码头千百年来在织布街留下的印记,6座古码头遗址,记录着织布街的繁华过往。可喜的是,改造后的织布街,吸引了本已离开的后辈回归创业,也吸引了外地的年轻人。他们带来餐饮、民宿、文创体验、票证博物馆等业态,让沉寂多年的老街焕发了活力。
荆州:沙市洋码头成为全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样板
与汉口一样,沙市也是因河水而生、因水运而繁荣的码头港口。早在3000多年前,沙市就是楚国都城的外城。明朝中后期,沙市成为全国十二大商业城市之一。
沙市港在清末及民国时达到兴盛期,当时,湘鄂的农副产品、川黔的山货都在这里集散,港口内一时桅樯如林,千帆竞发。水运的繁荣带来当时餐饮、商贸、服务、通讯等相关行业的发展,推进了城市建设的进程,甚至深深影响了荆州人的性格,孕育出了独特而富有意味的荆州码头文化。历经千代,古老的商埠早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浮现在脑海中的沙市码头,就是一百多年前的洋码头。
为彻底改变荆州的滨江风貌,从2016年起,荆州市政府启动了荆江沙市段(柳林洲大市场—沙市汽渡码头)生态修复与保护项目,并于2019年正式开始建设与改造。街区以沙市发展时间轴上的长江水文化、商埠文化、工业文化及民俗文化等多元文化为项目支撑,把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旅游休闲街区、特色商业街区、夜间经济聚集区的建设融为一体,打造多元融合的发展格局。
项目形成了以民国风情为主题的历史文化街区、以工业遗址为主题的休闲娱乐购物街区、以文化乐园为主题的户外游乐体验街区;集文化展示、创意工坊、旅游休闲、滨江观光、运动健身、双创空间等吃、住、游、乐、购于一体,商业格局呈现出品类丰富、分布均衡,商业功能关联度高、商业连续性好的特色。街区已迅速成为市民最爱网红打卡地。2024年9月,沙市洋码头历史文化街区,入选国家住建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可复制经验项目。
岁月荏苒,荆州长江边的码头,已有近3000年的历史。现在,荆州城市大了,船只多了,码头宽了,传统的散杂货运码头正在华丽变身为现代集装箱物流港区,但唯一不变的是滔滔江水中承载的荆州这座城市和人们开放、包容、进取、坚韧的性格特征,以沙市洋码头历史文化街区为载体,荆州码头文化正在演绎着新的生动故事。
如今看来,襄阳、宜昌、荆州三座城市对老码头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思路各不相同,但各具特色,各有千秋。希望永远保护好这些老码头,它们是城市的根脉所在,让这些老码头不断书写着城市码头文化新的时代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