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几多浮沉?短短数十载,谁又能真正看透?然而有这样一篇短文,不足百字,却字字如刀,刻进人心深处,令人读罢久久不能平静。它就是相传为明代学者洪应明所作的《闲云铭》。洪应明,字自诚,号还初道人,生平事迹不详,唯从其所著《菜根谭》中可窥见其人思想之一二。他历经世事沧桑,看尽人间百态,既入过红尘,也近过山水,最终归于淡泊宁静。正是这样一位洞明世事的智者,写下了这篇《闲云铭》,篇幅虽短,却如暮鼓晨钟,唤醒迷途之人。

世人追逐名利,如飞蛾扑火?《闲云铭》开篇便如清风拂面,直指人心。“仰观浮云,来去本无痕迹;俯察尘事,纷纷皆有营求。”天上的云,飘来荡去,自在无碍,不留一丝痕迹。可人间呢?人们为了功名利禄,奔走钻营,忙忙碌碌,不得安宁。一个“本无”,一个“皆有”,对比强烈,发人深省。云是自由的,人却被欲望所困。
接着,他写道:“利锁名缰,困尽英雄豪杰;酒阑人散,方知梦里浮生。”多少英雄人物,一身才华,却终究被名利的锁链捆住手脚,困于庙堂或江湖,不得解脱。等到酒席散场,夜深人静,独坐灯下,才恍然明白:原来半生奔波,竟如一场大梦。这“梦里浮生”四字,道尽了多少人浑浑噩噩的一生。

更令人唏嘘的是:“贵时,仆从簇拥;贫时,故交不登门。”你有权有势时,前呼后拥,人人笑脸相迎。可一旦家道中落,囊中羞涩,就连曾经称兄道弟的朋友,也避之唯恐不及。这世道,向来以成败论英雄,少有人雪中送炭,多的是锦上添花。洪应明看透了这一点,却不悲愤,只是平静道出。
于是他转而劝人自省:“心安,即是归处;神定,何须远行?”既然外物不可恃,人心不可测,何不反求诸己?只要你内心安宁,何处不是故乡?只要你精神安定,又何必远走他乡去寻清净?这话说得轻巧,却极难做到。多少人一生奔波,就是为了寻找一个“心安”的地方,殊不知,心不安,走到天涯也是牢笼

他又说:“荣枯有数,得失难量;顺其自然,便是吉祥。”人生起伏,自有定数。今日得意,未必长久;眼下失意,也非永劫。与其斤斤计较得失,不如学会放下,顺应天时,随遇而安。这种豁达,并非消极,而是一种历经沧桑后的智慧。
最后,他以一句收束全篇:“且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这句话,如清泉流淌,涤荡人心。院子里的花,开了又谢,谢了又开,本是自然;天边的云,聚了又散,散了又聚,也无需挽留。人生亦当如此——不因得而狂喜,不因失而悲泣,静观世事流转,守住心中一方净土。

《闲云铭》虽短,却如一面明镜,照见我们内心的躁动与不安。它不教人争,不教人恨,而是教人“看”——看透名利的虚幻,看淡人情的冷暖,看清自己的本心。
它之所以被称为“奇文”,在于它的超然。在人人都忙着向前冲的时候,它却轻轻说一句:慢一点,停一停,抬头看看云。也在于它的通透。没有说教,没有训诫,只是用最平实的语言,讲出最深刻的道理。
更在于它的永恒。无论时代如何发展,科技如何进步,人心中的焦虑、迷茫、执着,从未真正消失。而《闲云铭》所倡导的那份从容、淡定、自在,恰恰是现代人最稀缺的精神资源。
读一遍,如饮清茶;读两遍,如沐山风;读三遍,心自清凉。愿你我,在喧嚣尘世中,也能活得像一片云——来去自如,无拘无束。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