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细胞培养过程中,细胞可能会被多种因素污染。常见的污染类型包括细菌污染、真菌污染、支原体污染以及细胞间的交叉污染。
细菌污染:被细菌污染的细胞,培养基会迅速变浑浊,颜色发黄,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细胞间存在大量运动的微小颗粒。
真菌污染:培养基中会出现丝状、絮状漂浮物,显微镜下可见真菌孢子和菌丝。
支原体污染:细胞生长缓慢,状态变差,培养基不会有明显变化,但用检测试剂盒可检测出。
细胞交叉污染:细胞的形态、生长速度、特性等与原细胞系不同。
二、确定细胞是否被污染显微镜观察:定期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大小、贴壁情况以及细胞间是否有异常物质。
培养基检查:关注培养基的颜色、透明度、pH 值的变化。
细胞特性分析:检测细胞的生长曲线、标志物表达、代谢产物等是否异常。
三、细胞污染的解决方法(一)细菌和真菌污染若污染程度较轻,可尝试加入适量的抗生素(如青霉素、链霉素)进行处理,但效果可能有限且可能影响细胞状态。
污染严重时,需丢弃所有被污染的细胞、培养基和培养器皿。对培养环境,如超净工作台、培养箱等进行全面消毒。消毒可采用紫外线照射、75%酒精擦拭、过氧乙酸熏蒸等方法。
(二)支原体污染使用支原体去除试剂,但需注意这些试剂可能对细胞有一定毒性,处理后需密切观察细胞状态。
若污染严重且细胞并非十分珍贵,建议舍弃细胞,重新开始培养。同时对培养环境和实验器材进行彻底清洁和消毒,防止再次污染。
(三)细胞交叉污染对疑似交叉污染的细胞进行细胞遗传学分析、同工酶分析、DNA 指纹图谱等方法鉴定细胞来源和种类。
一旦确定为交叉污染,应立即丢弃被污染细胞,重新获取纯净的细胞株进行培养。
四、预防细胞污染的措施实验人员应经过严格的无菌操作培训,操作时需佩戴口罩、手套,在超净工作台内进行细胞培养操作。
培养环境要保持清洁,定期对培养箱、超净工作台进行消毒和维护。
所有使用的培养基、血清、试剂等都应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测和无菌处理,确保无微生物污染。
不同细胞系的培养操作应分开进行,避免交叉使用实验器材。
总之,当怀疑细胞被污染时,应迅速采取行动,通过科学的方法确定污染类型,及时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并加强预防工作,以保证细胞培养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实验结果的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