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大学者张谦德于万历二十三年(1595)创作完成的花道名著《瓶花谱》,在《品瓶》章节中记载有当时第一珍品“宣”窑瓷器皿,用作瓶花艺术。有学者将该文献中“宣”字误认为是景德镇御窑厂所烧造的“宣德官窑”瓷,今特撰此文予以纠正。
根据我多年以来对古宣州窑的研究,以及查阅相关大量文献资料,我认为,《瓶花谱》中所提及用于创作瓶花艺术的“宣”窑瓷,就是宣州窑,是该窑在晚唐五代时期烧造的宣州窑“雪白瓷”。明代文学家王世贞《谢宜兴令惠新茶》诗句早有记载:“中泠新水泼冰丝,泻向宣州雪白瓷。念尔欲浇思诗苦,千山绿竹晓衙时。”
我认为,当今有学者造成误读的原因主要有:(1)古宣州窑缺乏文献记载;(2)古陶瓷学术领域没有古宣州窑一席之地;(3)很多古陶瓷研究学者目前对古宣州窑处于闻所未闻的状态;(4)国家文物部门一直没有对古宣州窑遗址进行考古与发掘。
壹
古代插花所用铜器及陶瓷器皿必须以出土物且年代久远为上品
原文:“古铜瓶钵,入土年久、受土气深,以之养花,花色鲜明如枝头,开速而谢迟、或谢,则就瓶结实,若水秀,传世古则尔。陶器入土千年亦然……”
文献在此明确阐明:出土的古代陶瓷器,必须以入土时间在千年左右的才能成为插花养花珍品。《瓶花谱》在1595年创作完成,照此推算,最迟应该也要追溯到晚唐、五代至北宋年间所烧造的瓷器,并且要以出土瓷才能为上品。可见,宣德官窑瓷用来插花,与作者本意的珍品要求尚缺时间及年限上的不足,更不会存在宣德官窑瓷器在本朝代有出土的可能性。
文献中插花用瓷列举了瓷窑十一座,截止目前只有三个窑口存在待考,其它窑口全部都被世人所识
原文:“古无瓷瓶,皆以铜为之,至唐始尚窑器。厥后有柴、汝、官、哥、定、龙泉、均州、章生、乌泥、宣、成等窑……”
此段文献记载的所有窑口,其中柴窑、章生窑、成窑三窑口不被世人所认识,有待今后的考古与发掘以外,其它全部是宋代或宋代以前已经开始烧造的窑口,此处已经说明,插花用瓷器必须要以年代久远为重中之重。唯有宣州窑偏早创烧于唐代,兴盛晚唐、五代十国至北宋。
明代是一个社会等级制度极其严格的历史时期,明朝开国以后在江西景德镇创办了御窑厂,专烧皇室御用瓷,大明宣德官窑瓷器也不可能流入民间用以插花,从近年景徳镇市文物考古所陆续在御窑厂遗址考古发掘即可得以证实。有资料显示:明代洪武至嘉靖年间御窑厂落选的官窑瓷器,就地敲碎掩埋,不准出御窑厂的大门。有如此严格的御窑厂管理制度与大明刑律,民间能够使用御窑厂的官瓷器皿用来插花的可能性应该是微乎其微。有历史案例记截:宣德二年(1427)太监张善到景德镇监烧瓷器,因将“所烧御用瓷多以分馈同列”,事发后被斩首。
宣州窑与宋代名窑并列第一珍品的理论依据
原文:“尚古莫如铜器。窑则柴、汝最贵,而世绝无之,官、哥、宣、定为当今第一珍品……”
邢窑在唐代创烧了白瓷,学术界有“南青北白”一说。宣州窑在晚唐、五代十国时期也烧造了白瓷,是受邢窑烧造工艺的启发?还是南北方工匠的迁徙往来?制瓷技艺的相互交流?还是宣州窑在该历史时期自我研发的创新技术产品?如今不得而知。根据出土实物显示,宣州窑在五代时期白瓷的烧造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并被世人称为“胎簿釉润,雪白纯净”。在此期间被南唐国设为御用官窑瓷器。民国学者黄矞所著《瓷史》记载:“宣州瓷窑、为南唐所烧造以为供奉之物者,南唐后主尤好珍玩……”1950年南京博物院发掘的南唐二主李昇、李璟之墓所出土的白瓷碗形器,其发掘报告中明确说明为宣州窑白瓷。
因白瓷的创烧成功,从此便打破了青瓷一统天下的格局。洁白如雪的白瓷在古代作为新生事物的产生,一定会受到当代社会民众的欢迎与追捧,在政治稳定、经济、文化繁荣发展的明朝时期,在风靡全国的瓶花艺术社会活动中能够说明,能够使用宣州窑白瓷器皿用于花事,绝对是极其时尚且非常流行的一种艺术欣赏行为,更是一种荣华富贵的象征。
(作者为宣城市宣州窑研究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