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以道阴阳”,就是说《周易》是关于阴阳的学说。因为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于是便将两者联系起来,认为老子之道跟易经之道一样是阐述“阴阳”的。
但这只是望文生义,易道是讨论阴阳的,而“阴阳”在《道德经》中,却出现在“道生一、二、三、万”之后,更主要的是,一个名称要成为一个“概念”或“术语”,至少要在文本中出现三次以上,而“阴阳”仅仅出现一次,且在“万物”层面。

如果说“易道”是阐述“阴阳变易”的,那么,《道德经》就是阐述“自然”“无为”的。
所以,“阴阳”不是老子的主要概念,其地位不能跟《周易·系辞传》里面的“阴阳”相提并论。
历史上使用“阴阳”概念的先后顺序是伯阳父、老子、《易传》其实,周易本经只出现过一次“阴”字,并没出现“阳”字和“阴阳”二字。而《易传》的“阴阳”连用,还没有“刚柔”多。
最早将“阴阳”观念引入社会人事和天地万物的,是西周宣王、幽王时期的太史伯阳父,《国语·周语上》记载,西周泾渭洛三河流域地震,伯阳父首次以“阴阳观”分析原因说: “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
第二个用阴阳阐述万物的就是东周时期的老子,他将“天地阴阳之气”扩大至“万物”,即所谓“万物负阴而抱阳”,但也仅限于天地万物,并非“道”。
战国中后期,《易传》的创作者们,在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命题的基础上,将自然界中的阴阳现象,广泛对应于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君臣、父子、夫妇、上下等诸多关系之中,并赋予其尊卑贵贱的属性。

同时期的《黄帝内经》,汉武帝时期的《礼记》,以及谶纬神学类书,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东汉班固的《白虎通义》等文献,广泛接受阴阳观,使之成为主流认识论。
“一阴一阳之谓”到底是什么意思?西汉以来,对于“一阴一阳之谓”的诠释,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概括起来不外乎有三种:认为“一阴一阳”就是“无阴无阳”;认为“阴阳动态交替”;认为不懂佛法的儒生不是好道士。
第一种观点:“阴阳本是一个字”:或阴或阳,或消或长,并非两者对立存在
西汉京房以“不可执一为定象” 解释 “一阴一阳之谓道”。王弼也说“一阴一阳者,或谓之阴,或谓之阳,不可定名也。”这跟《易传》的“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的思想一致,就是说阴阳不能确定,吉凶各有其见。
两汉经学和魏晋玄学之后,宋明理学是“易学”发展的第三个高峰期,程颐认为:“‘一阴一阳之谓道’,道非阴阳也,所以一阴一阳道也,如一阖一辟谓之变。”阴阳不是道,能使阴阳不断循环的才是道。
朱熹发挥程颐的观点,认为“陰陽是氣,不是道,所以為陰陽者,乃道也。‘一陰一陽’,則是所以循環者乃道也。‘一闔一闢謂之變’,亦然。”就是说:所谓阴阳,就如同开与关一样,单说都不是“易”,只有连续开关,才是“易”。

朱熹另一说更直白:“‘陰陽’雖是兩箇字,然卻只是一氣之消息,一進一退,一消一長。進處便是陽,退處便是陰;長處便是陽,消處便是陰。”
曹雪芹也持此说,他借史湘云之口说:“阴阳二字,还只是一个字,阴尽了就成了阳,阳尽了就成了阴。不是阴尽了又有个阳生出来,阳尽了又有个阴生出来。”
上述观点认为要么是阴,要么是阳。他们都没有强调阴阳的互化,你认为阴也行,他认为是阳也行,总之,阴阳都不是道。
第二种观点:“气一元论”:道乃阴阳二气的统一体,以及相互作用的规律
这种观点于当下颇为盛行,以张载与王夫之为代表人物。张载认为,道乃阴阳二气之统一体,亦是二者相互作用之规律。一阴一阳既呈对立之势,又统一于一个整体之中,此即运用所谓“对立统一”之观点来阐释“一阴一阳”。

王夫之在此基础上认为:只见“一致”为“庸人”,只见“两行”为“妄人”。
现代学者则以唯物辩证法思想批评说:张载等人只看到了事物在发展中阴阳对立终将“和而解”,却未能认识到对立面斗争的绝对性——不知张载会否接受!
第三种观点:不懂佛法的儒生不是好道士
易道“一元论”萌芽于“易传”产生之后,被誉为“天下第一图”的“太极图”,第一次将阴阳两者交叉绘制于同一幅图中,于是“阴阳”合二为一“易”。
所谓“不懂佛法的儒生不是好道士”,是后世学者的戏谑之说,这是对儒释道兼修的历史写照,也是后人不断“扩充”易学的实况。
“太极图”是五代北宋期间的高道陈抟老祖所创制,他也因此被奉为中国太极文化的创始人,他将“阴阳”互动关系用图形的方式标识出来,成为后世最广泛的认知标签。
据《宋史》记载:陈抟将此“先天图”传种放,种放传穆修,穆修传李之才,李之才传邵康节。

“先天图”的横空出世,催生了周敦颐的《太极图说》、邵雍的《皇极经世书》、张载的《太和论》等,也成就了程颢、程颐、朱熹等人的《易传》论,由此开启了中国太极文化的大幕。
离开阴阳论《周易》就不是《周易》,而《道德经》还是《道德经》《周易》建立在阴阳二爻基础之上,离开阴阳,就没法推算。而老子之道寂寥恍惚、无形无象,没有两极、内外、冷热的一切对立方,因此没有阴阳。
《道德经》中虽有“阴阳”、“牝牡”、“雄雌”,“有无”、“高下”、“正奇”、“刚柔”等众多对立概念,却是老子对主观对立的批评与否定。
所谓“万物负阴而抱阳”,主语一目了然:“负阴抱阳”的是“物”不是“道”。删掉这句话,也不影响老子思想的完整性。
而“牝牡”、“雄雌”等,在老子道论中,皆是“喻体”,即以具体事物属性来说明抽象之物“道”的属性。
比如“婴儿”是老子喻道常用的“喻体”,比喻大道之至精至纯、无知无欲,即便他的小鸡鸡会“朘怒”,也只是自然反应而无主观意识。
“知其雄,守其雌”,则是针对圣人这个“雄强者”本身而言的,特指人主身居高位而柔弱待民,从而得到民众的支持,赢得“天下乐推而弗厌”。
其他诸如“正奇”“美恶”“善不善”等,都是在告诉君王:万物本无对立,对立皆是人为,善复为妖,正复为奇,福祸同门,是非同根,两者同出,异名同谓——你所标榜的与被标榜的对立面,本是一个事物,标榜正善,则邪恶同时出现。

何况,历来解读“一阴一阳之谓道”的不能统一,所谓“阴阳”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存在只是其中一种理解,京房、王弼说“或者是阴,或者是阳,不可执一为定象”,还有“阴阳二字只是一个字”之说。
总之,“一阴一阳之谓道”说法虽然不能统一,但“易道”不离阴阳,而老子之“道”要消灭的正是对立观念。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