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明日报 》在2012年01月刊发了《中药之“龙”》一文,文中指出:不少中草药的名称里含有“龙”字,如“地龙”、“海龙”、“穿山龙”、“青丝龙”、“五爪金龙”、“小叶双眼龙”、“过江龙”、“龙戟草”、“金边龙舌兰”、“伏龙肝”、“龙葵”、“龙须草”、“龙齿”、“龙骨”、“龙胆草”、“龙眼肉”、“龙脷”等等,在又一个农历龙年即将到来之际,我们来从中医的角度谈谈这些药物的趣味故事。
01伏龙肝:既不是“龙”也不是“肝”
如果用“望文生义”的方法尝试解读这个“伏龙肝”的名字,我们也许会想到,一条龙伏在地上,医者取其肝的意义,但实际上的伏龙肝,既不是来源于长相类似“龙”的动物,甚至不是一种动物来源的药物。《雷公炮炙论》指出了其来源:为久经柴草熏烧的灶底中心的土块。在拆修柴火仕(或烧柴的窑)时,将烧结的土块取下,用刀削去焦黑部分及杂质即得。所以它的别名又有:灶中黄土(《金匮要略》),釜下土(《肘后方》),釜月下土(《补缺肘后方》),灶心土(《纲目》)等等。
那么这里“伏龙”的出处是什么呢?宋·洪迈在《容斋四笔·伏龙肝》写道:“伏龙在,不可移作。所谓伏龙者,灶之神也”——这就非常明确地给出了答案——伏龙就是灶神,而灶神在居民家中常见的具化的形象之一,就是土灶本身。而“伏龙肝”中“肝”字的来历,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去理解,第一个是中医五行的角度——取肝入土,意味着“祭灶”,肝属木,木可生火,火又化土,土载万物,构成了往复的循环,所以古人搭建灶台时往往加入猪肝,这就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朴素愿望,而另一个就是从功效的角度理解——《别录》记载伏龙肝的功效是:主妇人崩中,吐血,止咳逆,止血,消痈肿毒气。这里的各种止血、止吐的作用,就像洪水来时以土筑堤筑坝一般,这是第二层含义。
02五爪金龙:真的不是壁虎和守宫
我们常常在各种消防员蜀黍出现的新闻里看到:英勇的消防战士在居民家中捕获了各种动物,比如“五爪金龙”——水巨蜥,为蜥蜴目巨蜥科巨蜥属两栖类爬行动物,别名五爪金龙、水蛤蚧,属中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巨蜥最大的体长可达 3 米,体重可达 30 千克。
但是中药领域的“五爪金龙”还真的不是动物。中药“五爪金龙”为葡萄科岩爬藤属植物狭叶岩爬藤Tetrastigma hypoglaucum Planch,以全草入药。其形态为多年生攀援藤本,长3~6米。根向下肥大,肉质,白色或肉红色。茎褐色,粗糙(似龙的身躯),嫩枝绿色,有细条纹,卷须与叶对生,上部分枝。鸟足状复叶互生(似龙的四肢)。春季开淡绿色小花,伞房状聚伞花序与叶对生或腋生。浆果球形,紫红色或紫黑色。从功能上看,五爪金龙的功效是"凉血活血,壮筋骨,消肿止痛。治风湿性关节炎,跌打损伤,无名肿毒,火烫伤,皮肤糜烂”,可以说是云南地区蛇虫咬伤及跌打损伤患者的福音了。
03过江龙:别名含“蜈蚣”但依然不是虫
先看图:这种药的样子,确定不是“炭烤三文鱼”?
过江龙,是石松科植物扁枝石枝的全草或孢子。而这里的“或”也意味着采收药材的两种时机选择:一种是在6-7月间采收全草,除去根茎、须根,晒干或鲜用。另一种是在7-8月间,等待小穗变黄,孢子成熟时采收,用40℃以下的温度烘干,搓取孢子。据出处《滇南本草》记载:中药过江龙的功效是——行周身经络,发散风寒湿气。治手足湿痹,不仁麻木,湿气流痰,筋骨疼痛,或打伤筋骨,误伤经络。能强筋舒筋,活络定痛。
或许是因为分布地域极其广泛,过江龙的别名非常多,诸如动物类的别名就有:蒲地虎、地蜈蚣、猴子尾巴、乌龙不过江、过山龙等,而植物类的别名又有地刷子、伸筋草、扁心草、木金草等等。
可以说这三种名字带“龙”的中药都不是“龙”,这些趣味的知识大家学到啦吗?祝大家龙年大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