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阳顶天想一统江湖,为何不把张三丰也灭了?

武侠小说的核心看点无疑就是正与邪的碰撞,而最终的结局往往是邪不胜正,这样才符合人心所向。但这样的故事看多了就难免让人审美

武侠小说的核心看点无疑就是正与邪的碰撞,而最终的结局往往是邪不胜正,这样才符合人心所向。

但这样的故事看多了就难免让人审美疲劳,或许是想要写出新意,所以金庸的故事往往会别出心裁,比如《倚天屠龙记》中,那魔头阳顶天就可以说是风光一时,甚至可以说他是风光一世,毕竟他最后死去,也不是正派群雄出手降魔,而是一场意外。

(张三丰、阳顶天剧照)

不过从阳顶天的视角来看这段故事,也同样让人好奇,当年的他嚣张无度,敢挑战少林派三位渡字辈的高僧,可为何却始终没对武当祖师张三丰出手?

一、反派魔头阳顶天

倚天时代的武林群雄提到阳顶天时,无不忌惮三分。

这一点从后来六大门派围攻光明顶一事就能看出来,若不是听闻此时的明教因为阳顶天的失踪而出现内乱,正道六大门派也不敢杀上光明顶。

其实这就离谱了,正道群雄要集结六派之力,还要趁人之危,这不禁让人好奇,当年全盛状态的明教到底有多强,那魔头阳顶天又有多强?

关于阳顶天,书中只有两场战斗能证明他的实力。

其一是与韩千叶之父的那场战斗,那一次,他几乎是秒杀了对手,说是:“原来他父亲是中原一位前辈英豪,阳教主当年和他父亲一言不合动手,以一掌‘大九天手’击得他父亲重伤,跪在地下,站不起身。”

(阳顶天剧照)

其二则是他与少林三渡的那场对决,当张无忌挑战三渡之时,那渡厄才饱含怨气地说出了那段往事:“老衲若非识得大英雄阳顶天,何致成为独眼之人?我师兄弟三人,又何必坐这三十余年的枯禅?”

且不知当年阳顶天是如何击败的三渡,只知道这场战斗多半是一边倒,毕竟后来的张无忌也没能击败三渡,可见当年的阳顶天有多强。

同时阳顶天挑战少林三渡这件事本身就值得玩味,那少林派向来是武林至尊一般的存在,阳顶天去踢馆少林,就等于是向正道群雄宣战了,可见他多半是有一统武林的野心的,既然如此,他为何没去挑战武当张真人?

是不敢,还是别的原因?

二、正派至尊张三丰

尽管书中明确提到过,张三丰属于是大器晚成,说是七十岁之后才开宗立派。

但正篇故事发生的时代,阳顶天已经失踪三十年,而张三丰已经年过百岁,他们这一正一邪两大高手应该是有机会遇上彼此的,只要他们愿意,就能来上一场对决。

但金庸却是让他们王不见王。

之所以笔者如此确定阳顶天没有与张三丰交手过,是因为谢逊曾与张翠山有过这么一番对话:“素闻尊师张三丰先生武功冠绝当世,可惜缘悭一面。你是他及门高弟,见识却如此凡庸,想来张三丰也不过如此,这一面不见也罢。”

(张三丰、张无忌剧照)

谢逊是明教四大法王之一,阳顶天在世时,他还没出事,也就是说,但凡明教要与正派群雄为敌,谢逊不可能不在阳顶天身边,既然连他都没见过张三丰,那就足以证明阳顶天确实没与张三丰打过。

这就是矛盾之处了,阳顶天绝无理由只打三渡却不打张三丰。

除非,他们之间有某种特殊的关系。

比如阳顶天的师父与张三丰有什么渊源?

三、阳顶天的师父

阳顶天的师父是谁?

着实难以猜测,但在连载版中,阳顶天其实有另一个名字,即“杨破天”。

也正因为曾经的他姓“杨”,这不免让人怀疑他是不是与前任主角杨过有什么关系,因为阳顶天的存在,是有些矛盾之处的。

(杨逍、殷天正剧照)

明教是个怎样的组织?

张三丰曾说过这么一句:“魔教中人规矩极严,戒食荤腥,自唐朝以来,即是如此。北宋末年,明教大首领方腊在浙东起事,当时官民称之为‘食菜事魔教’。食菜和奉事魔王,是魔教的两大规律,传之已达数百年。宋朝以降,官府对魔教诛杀极严,武林中人也对之甚为歧视。”

也就是说,明教早已在武林中作恶了数百年。

但阳顶天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别看他挑战了三渡,其实在杨逍看来,他为人可一点儿也谈不上坏。

杨逍是这么说的:“天下百姓苦难方深,人心思变,正是驱除鞑子、还我河山的良机。昔年阳教主在世,日夜以兴复为念,只是本教向来行事偏激,百年来和中原武林诸派怨仇相缠,难以携手抗敌。天幸张教主主理教务,和各派怨仇渐解,咱们正好同心协力,共抗胡虏。”

你看,阳顶天似乎也是一位为国为民的义士,一个旁人眼中的“魔头”怎么会有如此觉悟?

只有一种解释,他是得到了某位高人的指引,才率领群雄对抗蒙古人,若无意外,他那师父,就是杨过,至于他们是不是父子关子,也不重要了。

甚至从杨逍的武功配置也能看出这一点,那杨逍是阳顶天最器重的手下,他是将自己的乾坤大挪移传给了杨逍,同时杨逍还会一招弹指神通,是不是由阳顶天这一脉传下去的呢?

(杨过剧照)

如此一来,阳顶天要继承弹指神通,自然也只能通过杨过这一脉,这也证明了他们确实是师徒的关系。

而杨过与张三丰也同样有一段师徒之缘,当年在华山,杨过就指点过张三丰几招,说来阳顶天和张三丰还算是没见过面的师兄弟了,他们会给彼此一个面子,也实属正常。

同时还有更重要的一点,他们的立场都是“抗元”的,自然没有理由互相厮杀了。

不得不说,金庸虽然没有把话说破,但通过书中的细节,还是让这一正一邪两大高手有了远高于其他高手的格局,这安排着实是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