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园生态化建设模式,涵盖茶叶品种、栽培、土壤、生物、植保、肥料等领域。秉承以人类为中心的理性生态伦理学思想,为复兴茶产业而努力。
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农业生产也走向了精细化生产道路,安全健康高质量的农产品成为农业市场需求主流。
品质农业发展所面临的困境
品质农业是以农产品品牌建设为导向,以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生产为基础,以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为手段,以农产品质量安全为原则,同时需具备四个支撑体系:生产、流通、销售、售后,这四个支撑体系贯穿品质农业发展全过程,互相关联,缺一不可。
由此可以看出,虽然品质农业的发展符合农业新常态的要求,但由于我国农业发展长时间处于小规模、低水平耕种的状态,只求数量不求质量的想法广泛存在,农业的发展仍面临着品质提升的困境。
(一)生态环境困境:品质农业发展的源头
有待治理农业生态环境是品质农业发展的根基,没有好的自然与土壤环境,很难保证农产品的质量与安全,更谈不上打造优质农业品牌。
目前我国农业生态环境污染严重,尤其是土地质量越来越差,由于没有良性的耕地轮作休耕体系,土壤有机质含量严重不足,缺少干净肥沃的土壤,高品质作物培育无从谈起。一方面,持续增长的工业“三废”污染不仅对土壤造成了复合污染,也污染了水体和大气。
另一方面,农户还保持着粗放型生产模式,化肥、农药、各种生长剂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频繁使用,造成了农田硝酸盐等化学物质过度累积,土壤出现板块化、土地肥力快速流失。由于农民缺乏环保意识,农业废弃物没有得到有效的生态治理。在这些废弃物中,农用塑料制品占很大的比例,各地普遍缺乏农地膜回收机制,60%左右的废弃农地膜全部留在土壤中,严重影响农作物产量,如果一公顷棉花地残留0.21kg农地膜,棉花产量受影响的比例将在15%左右,而目前全国平均每公顷残留达2.4kg以上。同时,无处理直排人畜禽粪便及肆意排放生产、生活污水等行为,在污染农田的同时,使农产品质量下降,严重威胁到食品安全。
(二)产业模式困境:小农生产经营方式亟待转型
首先,我国农业生产模式经历了长时间的历史演变,从个体经营到集体经营,再到改革开放之后的家庭联产承包制,最后进入到近几年来提倡发展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农业生产模式,虽然进入了规模化集约化的生产阶段,但目前农业生产经营还是以细碎化的家庭小农经营方式为主导地位,所生产的农产品以维持自身温饱需要占主导位置。而品质农业的发展要求农业生产要针对市场需求实现供给品质提升,因此,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产量与品质之间、成本与价格之间都存在着矛盾,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受到了制约,大型农机设备无法使用,影响生产效率。
其次,分散生产经营的模式无法实行农业标准化生产,标准化生产是以农业科技为前提,农业实践经验为基础,将农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整个生产过程分解成若干操作环节,制定统一的操作规范,由生产者严格按照标准化流程进行生产,从而实现农业生产从源头到餐桌全过程的控制,既提高农产品整体质量,又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而在低组织化的生产方式下,农户习惯了依照自己的生产方式进行耕种,对农业标准化不了解,或者是缺少激励机制不愿意进行标准化生产,生产出来的农产品质量差别很大,无法打造成统一品质化的农业。
(三)产业链困境:短、窄产业链需要拉伸机制
品质农业的发展是以消费需求拉动的,最终要满足消费者对安全优质农产品的需要。从这个角度看,农产品要和其他行业产品一样,必须要形成一个包括田间农户生产→收购→加工企业→配送中心→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的全过程链条,这个链条要从产品产前到产中、产后,每一环节的主体要明确分工,以专业化的品质保证协同生产,才能实现农产品的价值增值和品质提升。
但是现实中,农产品产业链搭建过程会受到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等因素影响,往往处于偏窄偏短的不连贯状态。例如,蔬菜收购企业直接对接农户,产品没有严格的管控措施,普通小农户面对收购商缺乏谈判力,只能依靠数量取胜,而收购方也无法对产品质量一一进行检测,只能随意抽查几个样本。
现有的产业链存在着数量与能量分布不均衡现象,首端的农户和末端的消费者是产业链内数量最大的两方,具有分散、缺乏组织性的特征,而中间的农业企业虽然数量不多,但具有高度整合性和强烈的经济目的,容易操纵市场走向,对于首端生产者和末端的消费者,由于信息流通缓慢,生产和消费基本处于盲目状态,只能被动接受企业的操控,但凡市场出现波动,就容易出现低价买入,高价卖出的现象,伤害到生产者与消费者。
此外,产业链整合能力较弱。农业生产有其特殊的属性,不像其他行业能够依照计划按时完成,容易受到自然与市场双重风险的影响,尤其是在产品储存、运输等环节更需要专业团队来支持,而现有的产业链整合效能较差,无法做到环环相扣,面对风险时反应迟钝,尤其是一些地方特色优质农产品,很容易受到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而出现滞销。
(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困境:专业化服务体系供给不足
首先,从品质农业对生产专业化的要求来看,种植优质农产品,从苗种开始就要进行专业化种植指导,包括化肥农药的使用,种植的行距与株距等,然而,很多服务组织并不具备专业的指导技能,尤其是一些较小的农民合作组织,服务层次和规范化程度都偏低,他们仅能够出售普通种子、化肥,提供简单的技术指导,知识更新较慢,对新技术、新设备的实际应用很有限。
其次,从品质农业对农产品生产全过程的要求来看,品质农业要求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能够覆盖产前、产中、产后全部环节,并提供服务,而目前属于产后的产品品牌建设与售后服务是明显的短板,基本没有资金投入配套服务,所以农产品只是销售,并没有后续的服务化组织持续跟进。一些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在流通方面下大力气卖出,但是从未关注过市场的需求变化,没有把握住消费群体的需求,缺少售后监管等服务体系。
再次,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还缺乏规范,比如广泛存在于各大城市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承担着农产品的流通服务,但现有的市场沿用老旧的建设规划,多以私人与批发商交易为主,缺少价格调控和信息发布功能,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机制形同虚设。
(安根团队摘自刘 欣:我国品质农业发展驱动因素、困境及对策研究)
安根团队,20余位各领域农业专家,提供成熟的土壤恢复集成方案、生态修复集成方案、农残解决集成方案和生态农业社会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