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无数高血压患者来说,降压药是每天必不可少的"救命药"。
然而,就在前不久,一则令人震惊的消息传来:两种常用降压药物因含有超标致癌物质,被紧急召回!
这一消息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患者群体中引发了巨大恐慌。
究竟是哪两种药物出了问题?它们又是如何威胁着患者的健康?面对药品安全危机,我们又该如何应对?
据权威部门披露,此次被召回的两种降压药分别是"厄贝沙坦"和"喹那普利"。它们之所以被召回,原因在于药品中检测出了严重超标的致癌物质。
厄贝沙坦被查出含有高于标准的N-亚硝基二甲胺,这是一种强致癌物,会大大增加患癌风险。而喹那普利则被发现含有超标的亚硝胺,同样具有很强的致癌性。
更可怕的是,服用这些药物的患者大多已是中老年人,本身抵抗力就较弱,一旦长期服用超标药物,后果不堪设想。
值得一提的是,这两种药物在临床上应用广泛,服用人群庞大。据统计,仅厄贝沙坦一种药物,就有数百万患者长期服用。
如此大规模的群体服用问题药品,其潜在影响之大可想而知。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药品致癌物超标的第一次。
早在2018年,就曾有多家药企生产的缬沙坦原料药被检出致癌物超标,引发全球性的药品召回风波。
原以为经此一役,问题药品已被清除,患者用药安全有保障了。
没想到,几年过去,同样的问题再次被曝光,让人不禁质疑:究竟是谁让这些"问题药"流入市场,威胁患者健康?
以此次事件为例,涉事企业在原料药合成过程中,为追求高产出、低成本,违规使用了劣质溶剂和助剂,最终导致致癌物质残留超标。
更有甚者,一些不法分子甚至在生产过程中非法添加有毒有害物质,以期获取暴利。种种乱象,无不凸显企业生产的失范失控。
目前,我国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但在具体执行中,仍存在监管不到位、处罚力度不够等问题。
部分企业只重视通过GMP认证,而疏于日常管理,监管部门也缺乏持续动态的严格监督。
一旦出现问题药品,往往难以第一时间找到源头,确定责任,给问题的彻底解决带来阻碍。
在利益驱使下,问题药品甚至在发现后还被动了手脚,企图蒙混过关。种种乱象,无不暴露出当前药品安全监管的诸多短板,亟需引起重视。
如何避免成为问题药品的"受害者"?
高血压,是一种威胁着亿万国人健康的慢性疾病。
据统计,我国高血压患病率高达27.9%,患者人数超过2.45亿。而降压药,则是高血压患者赖以生存的"救命稻草"。
然而,一旦这根"救命稻草"出了问题,患者的健康乃至生命都将受到严重威胁。
这次两种常用降压药被召回事件,再次敲响了药品安全的警钟,提醒我们:用药安全,刻不容缓!
面对药品安全危机,作为患者,我们虽然是"弱势群体",但并非束手无策。关键是要提高警惕,学会自我保护。
要增强安全用药意识,选购正规渠道、有资质的药品。不贪图便宜,不轻信虚假广告,不购买来路不明的药品。
服药前要仔细阅读说明书,严格遵医嘱用药,不擅自增减剂量或停药。如发现异常,要及时咨询医生或药师。密切关注药品召回信息。
一旦出现问题药品,相关部门都会第一时间发布召回公告。患者要主动了解信息,配合召回,切勿心存侥幸继续服用。
此外,如果长期服用问题药品,要定期体检,及时发现问题,尽早干预。
药品安全,事关亿万患者的切身利益。
一些患者常常自嘲,说自己不是在"吃药",而是在"吃毒"。这看似是一句玩笑话,背后却反映出患者对药品安全的担忧和无奈。
我们呼吁,企业要恪守药品生产的道德底线,把患者健康放在首位,严把药品质量关。监管部门要履行好监管职责,完善制度,严格执法,让失信企业付出沉重代价。
与此同时,社会各界要形成共治合力,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参与药品安全的良好氛围。
药品,本该是治病救人的良方,但如果处理不慎,也可能化身伤人的"利刃"。
此外,专家还提醒,高血压作为慢性病,除了药物治疗外,更需要从生活方式入手,进行长期管理。
首当其冲的就是运动。适度运动能够帮助血管保持弹性,降低血管阻力,从而降低血压。
无论是散步、慢跑、游泳,还是太极拳、瑜伽,只要能让身体活动起来,都是很好的选择。坚持每天运动30分钟,长期坚持下去,血压一定会有所改善。
其次,要学会放松心情。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很容易导致血压升高。
因此,我们要学会给自己"减压",可以听听音乐,看看书,或者与朋友聊聊天,总之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放松方式。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对降压也大有裨益。
最后,还要养成定期监测血压的好习惯。只有通过定期测量,才能及时发现血压的异常变化,然后采取相应措施。
可以在家自己测量,也可以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让医生帮忙测量,总之要做到心中有数,血压不离"三高"(高压不超过140,低压不超过90)。
结语只要能坚持下去,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希望每位老人,活得更健康,活得更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