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年的世界经济大概还会笼罩在通胀高企之下,尽管各国的紧缩政策将会逐步放缓。主要发达经济体陷入滞涨的概率很大。对于中国来说,外需走弱,出口将会整体承压。尽管地方债务问题严重,投资仍然会是重点,供应链大重置背景之下,制造业投资的力度可能更大,加快内部大循环的建设。
各方都已预期房地产投资企稳回升。2022年,中国居民部门积攒了约6万亿超额储蓄。根据天风的研报:其中大部分是由投资支出减少带来的「定期存款」。国内超额储蓄主要来源于一部分人的节约消费和一部分人的投资性支出(主要是指买房)减少,前者约1.5万亿,后者约4.5万亿。高收入群体(土豪)疫情以来的储蓄率均值高于疫情前,而低收入群体(老乡)疫情以来的储蓄率低于疫情前。尽管主管部门已经推动出台取消限贷限购、降低房贷首付比例、降低房贷利率等等措施。然而从前述结构来看,有关措施可能面临更加复杂的问题。政府并不希望土豪推高存量资产价格,那会加大实体经济成本同时制造金融风险,而是希望政府卖地-房企拿地-老乡扛鼎的循环重新运转起来。简言之,房住不卖,多买新房。然而老乡显然力有未逮,鼓励刚需的措施对于老乡而言意义有限,土豪确有能力,但是红线太多。2016年起即卡死别墅的用地审批,高档住宅的用地审批同样限制严格。有些限制今年能否放开,产业人士可以继续观察。总之,指望老乡背负更多,可能已经没有空间。
经济问题最重要的还是信心。年底以来,出现一些安抚市场信心的声音,只是策略主义的色彩有些明显。如果信心不足,那么投机活动将会大于长期主义的行为,我们的生活也将拥有更多变数。
无论如何,旧历新年即将到来,我们又有哪一年不是在困惑中行走?预祝朋友们新年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