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最害怕的事情之一就是开家长会,可没想到等很多人自己当了家长,还是照样最害怕开家长会。
因为就算自己的角色从学生变成了家长,还是得面对老师可能提出的批评,每次开完会,心里的感觉总归说不上太好。而且老师好像总有一双火眼金睛,往往能从家长身上看出不少问题。
比如看到某个孩子学习成绩一直不好,有时候老师只要看一眼孩子的家长,心里突然就明白了原因,之前的疑惑也一下子解开了。
不少家长自己上学时学习成绩不好,却不妨碍他们对孩子提出严格的高要求。可当一些老师晒出家长会的照片后,瞬间就让这些家长沉默了。
照片里的场景仿佛在无声地说,不少家长别再抱有不切实际的期待了,看看你们自身的状态,或许就能明白为啥自家孩子学习也不咋地。
开家长会一般不需要学生到场,家长们才是绝对的主角。家长落座时,自然要坐在自己孩子的座位上对号入座,可这时候有些家长就会觉得格外尴尬。
比如有的家长要坐在离黑板最近的地方,也就是讲台旁边,这大概率是因为自家孩子平日里就是老师的重点关注对象,坐在最前面,老师才能随时留意孩子有没有偷懒耍滑。
可这样的座位安排,反而会让家长感觉自己也像被 “重点关注” 般孤立了。不少家长甚至不敢直视老师的眼睛,心里满是不好意思。
总觉得孩子学习不好,自己来开家长会也格外丢人,浑身都不自在。但这还不算什么,因为老师有着强大的 “反侦查能力”。
往往能从家长的状态里,看出一些可能遗传给孩子的秉性。比如网上有一张家长会的照片曾爆火,有人这样评价:
“这些家长不管多大年龄,只要进了教室坐下来,从他们的姿势里,依旧能看出当年当学生时的风范。”
这张照片里满打满算也就四位家长,而且都是孩子的爸爸。老师给他们发了家长会手册后,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回应这场会议。
比如坐在最前排的那位家长,看他的认真劲儿,自家孩子大概率也是个好学生,他不仅听得专注,还在最认真地做笔记,手里还特意把手册竖起来,方便查看内容。
第二位家长看起来态度也不错,只是坐姿比第一位懒散了一点,但整体也在认真听会。可再往后看,情况就有点不太能让人看得下去了。
第三位家长的心思早已经飘到了别处,注意力肯定没在这场家长会上,估计老师刚才讲了什么,就算当场问他,他也不一定能说出个一二三来。
而最后一排的家长才叫 “绝”,因为他直接在下面玩起了手机。巧的是,他坐的位置还被大家称为 “王者座位”,恰好就在最靠近门边的地方,仿佛随时能 “脱身” 一样。
其实家长们真没必要否认,遗传因素和日常的言传身教,在孩子学习这件事上起着多大的作用。开家长会不只是去评估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更该是家长自我反思、约束自身的机会。
想想自己开会时的状态是认真倾听还是敷衍了事,是专注记录还是分心走神,这些孩子其实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往后想给孩子做个好模板,就得从这些小事改起:在家少刷手机多看书,跟孩子聊学习时多些耐心,用自己的态度告诉孩子 “认真” 是什么样的,这比说再多道理都管用。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