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经典的书籍一定要反复读呢?初听不解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不正是说的类

采蓝说历史 2023-03-07 03:48:30

为什么有些经典的书籍一定要反复读呢?初听不解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不正是说的类似的道理吗? 第一次看《曾国藩全传》的时候,更多的是关注着那段围绕着太平天国起义而展开的历史的来龙去脉。说得直白点,就是偏故事性和表面化。 再次看它的时候,才能静下心来去琢磨它的一些细节、逻辑,也恰恰是这样,才会有诸多意想不到且让人拍案叫绝的领悟。 举一个例子:曾国藩在平定太平天国起义之后,十分认真地思考和评价了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觉得这是民族自强的一条科学可行之路,于是接受下属提出的派遣中国少年出国留学的建议。 下属最初给他提出的建议是尽量选派六到八岁的小孩出国,理由很充分:一是从小生活在国外的环境之中,更容易融入到国外的科学和语言环境;二是这些人有更多更长的求学时间,学到真才实学的可能性更大,也就是可塑性更大;三是年纪小,可以尽量减少中西方文化的在他们心里的冲突;四是越是白纸越是方便在上面描画。 这些理由在常人眼中是不是非常有道理?但是,曾国藩后来交代弟子李鸿章落实此事的时候,却着重交代,一定不能选派年龄过小的人出去,要尽量选派14到16岁的少年,为什么? 曾国藩做出好几点的解释,但最核心的一点就是,年龄太小的孩子基本上形成不了自己的文化立场、民族立场和国家立场,容易数典忘祖、容易被西方文化彻底同化,这样,“师夷长技以制夷”反而就成了给外国输送人力资源了。 是不是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这就是不同境界的人看问题的高度和深度不一样。别说什么科学无国界,科学家必定是有国界的。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读书,要想读得通透,必须要有“细嗅蔷薇”的细致功夫。对于一些经典的书籍,一定要多读、细读、慢读、反复读……

0 阅读:2
采蓝说历史

采蓝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