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带量多,用此方止带效如神![赞]
治疗带下病,昨天说了易黄汤,主要治疗湿热下注的黄带。今天再谈谈同样出自《傅青主女科》的完带汤。完带汤比易黄汤的应用更为广泛,如果辨证准确的话,可谓屡用屡效。
白带量多是妇科临床上很常见的一类问题,西医治疗这类疾病,首先是要查白带常规,看有没有阴道炎,如果查出霉菌、滴虫、细菌这些,就用针对的杀菌的外用药,如果不属于阴道炎,通常就没有太多办法了。
完带汤主要治疗肝郁脾虚,湿浊带下的一个方子。
前面我们讲了带下共分为五种颜色:青、赤、黄、白、黑。
完带汤的带下色白,如同清鼻涕一样往下流,有些人的内裤一直是潮湿的,一般没有什么异味,并且大便溏,面色无华,四肢无力,舌淡苔白,有一种气虚的表现。
要理解这个方子,首先要明白白带是怎么形成的
傅青主认为白带量多是脾虚造成的,我们都知道脾的主要功能是运化,如果脾虚了,运化水湿的功能就会变差,湿气就会变多,这就是我们平常说的脾虚湿盛,治疗方法就是健脾祛湿。
脾虚,有可能是生活习惯,或其他病因造成的,也可能是肝郁闭郁脾土形成的。这里主要指的是肝郁脾虚。
多余的湿气又去了哪里呢?因为人是直立的,湿气会往下走,所以造成了白带量大,一直往下流。有的人湿气重会小腿感觉沉重,走路抬不起腿来。
方子里两个主治症:一个是脾虚,一个是白带量大。
完带汤:炒白术30克,山药30克,党参15克,白芍20克,车前子10克,苍术10克,甘草8克,陈皮10克,柴胡8克,荆芥穗6克
知道了白带量大是因为肝郁导致脾虚,脾虚形成湿盛,湿盛致使量大,这样就很容易看懂这个方子的治疗原则了:补脾疏肝,化湿止带。
首先这个方子是以四君子汤为基础的,四君子汤的主要作用就是健脾补气。
加了山药,山药不但可以健脾,还能固肾。
苍术,可以运脾燥湿。
这里面他用了苍术,而没有用祛湿的茯苓,因为傅青主明末清初这个时代受补中益气汤的影响很大,认为茯苓是健脾渗湿的,会增加湿气下流的趋向。
用了车前子,车前子既能泌别清浊,又能利水湿。他利湿的起点是小肠、膀胱以下的水湿。因为起点不在中焦的脾胃,所以不会促使湿气下流,而对于先前脾湿下流形成的带下 ,有渗湿泄浊的作用。这个用药上充分的考虑了药物的归经,非常严谨。
芍药,一般这类病脾虚的时间都比较长,长时间的脾气虚也会影响到阴血的不足,芍药在这里的主要作用就是养血的
柴胡、荆芥穗、陈皮,不但可以疏肝理气,还可以升发脾气的清阳。
整个方子既疏肝,又健脾,肝脾同治。同时祛湿的方法也是综合的,包括了燥湿、化湿、渗湿,没用茯苓而是用了车前子,也是中焦与下焦分开考虑,不会让中焦影响到下焦。
这个方子用药总体比较平和,适合脾虚日久、白带量多的人,长时间服用也没什么太大影响,所以他是妇科治疗白带的一个常用名方。
临床上也常用于治疗阴道炎,宫颈炎,宫颈糜烂,附件炎等等。
方药加减:
这个方子偏重于脾虚带下的,每个人的具体病情和体质不同,此方在临床上也需要一些变法。比如白带色黄,属于湿热下注,可以加黄柏、败酱草、生薏米等。白带清晰,小腹凉,多属寒湿下注,可以加桂枝、肉桂、附子等温阳止带
1.带下量多,加乌贼骨20克,萆薢15克,芡实15克。
2.带下色黄,加黄柏10克,败酱草15克,薏苡仁30克。
3.腰酸明显,鹿角霜10克,巴戟天12克,杜仲15克。
4.性欲低下,加仙茅10克,仙灵脾10克,巴戟天10克。
5.月经后期,加当归10克,川芎10克,白芍10克。
医案:
患者女,41岁,农民。于11月17日入院。患者自述3年前因急性小腹痛,伴高热而在村卫生室静脉滴注青霉素、灭滴灵等药物治疗后,高热退而腹痛止,但自此以后便感到白带逐渐增多,有异味,严重时每天更换内裤3——4次,甚至垫用卫生巾等,并时常感到腰膝酸软,疲乏无力,纳呆食少,偶感腰痛,小腹坠痛。病情时轻时重,严重时即在村卫生室输液治疗而好转,但总不能彻底治愈。入院后妇科检查宫体压痛明显,B超显示子宫内膜增生肥厚,诊断为慢性子宫内膜炎。
处方治疗如下:党参20g,白术20g,车前子12g,苍术12g,山药20g,炒芥穗12g,陈皮10g,柴胡10g,茯苓10g,黄芪15g,杜仲15g,川断15g,甘草6g,水煎服每日一剂。患者服药15剂后,白带完全正常,腹痛消失,有服3剂以巩固疗效。后B超复查显示肥厚的子宫内膜完全消失。随访至今,一切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