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安三万里》播出以前,相信,在全世界范围内,喜欢李白的人是远远多于高适的。李白之名,海內皆知,反而是高适,在东亚以外,知道高适的人估计少之又少。
然而,自从《长安三万里》上映以后,很多人开始不喜欢李白了,至少是不像之前那么喜欢李白了,反而有不少的观众朋友非常喜欢片中的高适了。
部分观众不喜欢李白,其中有很大的原因是觉得李白做人处事方式不太稳妥,常常想走捷径,甚至两次结婚都是以入贽的方式,尤其是第一次入赘,自己那么年轻,最好的朋友李白都反对相劝也没有用,在他一位敬重的一个朋友孟浩然的一个“当”字下,他就入赘安陆许家,娶了第一任妻子许蓝仙。
于是乎,有不少的观众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在李白是否入赘的关键时刻,他在征询好友孟浩然的意见时,孟浩然为何会给一个支持入赘的“当”的意见。孟浩然也是文人雅士,他怎么会支持最信任他的朋友李白入赘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撇开李白,先要从孟浩然的出身和经历说起。
孟浩然生于盛唐时期,他不具备同时代崔颢那样的才华和时运,虽然早年有志用世,但在仕途屡屡受挫,直至年近四十岁时进长安应进士仍不第。从他的经历来看,尽管他不受出身的影响,才华也不差,却是多年没有一个好的前程。
李白就是否入赘的问题在征询孟然的意见时,孟浩然已经三十多岁,对世事多有参悟的他给了李白支持的意见,这并不意外。孟浩然自己的经历和现实生活中的不尽如人意,使得他认为出身商人之家,性格放荡不拘的李白,如果走正常的仕途是很难的,如果通过入赘,改变了出身,有了许相国家族的支持,或许李白可以达成他的人生愿望。在孟浩然看来,李白从出生就输了,所以孟浩然认为他劝李白入赘是对的,走仕途就得摆脱商籍才有考试的机会。
至于李白自己呢?从他内心深处来说,他也是不愿入赘的,因为入赘也有入赘的问题,正如高适所言“入赘是我大唐男儿最让人不齿的选择”。而且,入赘以后,李白的人生轨迹也会被改变,如果不能适应,依然不会有好的结果。所以,在入赘之事上,李白是犹豫不决的,见了高适的态度后,他更有退缩之意,但又不完全甘心,于是他就让高适陪同他去征询他“最信任的朋友”孟浩然的意见。
这个时候,孟浩然的意见就很关键了:如果孟浩然也反对,那李白就刚好放弃,如果孟浩然支持,李白心里有点不情愿,但他也愿意认命。所以这才有了孟浩然给出了支持他入赘的意见之后,李白并非是如释重负,反而是内心惆怅、借酒消愁。
当然了,这里并不是说孟浩然支持李白入赘这事孟浩然做得欠妥,而是强调:人在做关键选择的时候,信任的人的意见会起很大的作用,尤其是像李白这样性格的人,如果换作高适,以他的性格和做事风格,他在做任何大的人生决定的时候,他是不会听别人的意见的。
不知道是不是太敏感了 这个真的看不进去 里面人物的脸总是觉得有点犯膈应
唐朝仕途都掌握在门阀手里,你不是门阀别说进考场,连进书院的资格都没有。就算你进了考场,阅卷的考官也能从你的姓名籍贯看出你是不是门阀!李白一个商人之后,更不可能进入朝廷。所以他就四条路,一当隐士刷声望,二如李贺一般用诗敲开某位大佬的大门,三入赘门阀,四进军营。看看后来李白都干了什么,写诗,入赘,抱玉真公主大腿!可惜李白跟他老师赵蕤学了一身本领,无从施展!多说一句,李白学过的本事写诗是最次的!他可是正经当过游侠杀过不少匪盗。可惜要是黄巢早于李白出生杀光门阀,没准李白真能当大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