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非洲.父亲的非洲』
我家第一个到达非洲的人是我父亲,时间是1979年,地点是尼日尔。
父亲在尼日尔待了三年,那是一个劳务输出项目,甲方是德国人,我国是乙方。工程是修建一条地下输水工程,因为非洲干旱高温,地面输水还没流到呢就蒸发完了。
尼日尔在中部非洲,贫穷落后。但这个德国人管理的项目倒是条件不差,对于当时的中国工人来说,集装箱的宿舍都装有空调冰箱,啤酒敞开喝,伙食费很高基本上想吃啥买啥,可比当时国内的生活水平高多了。
德国甲方还有个爱好有意思,就是爱打兵乓球。可水平不咋地,随便一个中国工人就能虐他们。
这个工程看起来简单,就是现场浇筑混凝土输水管,然后铺到地下连起来就完事。可是这个管的口径特别大,现场浇筑对模板和施工工艺要求很高,避免变形和出现质量问题。当时我国还不太能搞。于是派了几个工程师去现场研究,争取学会了用在国内干旱地区。
工程师的问题是干活不如工人利索,在脚手架上跳来跳去时,其中一个被搅拌棒的气线绊住掉了下来,头部着地重伤,非洲医疗条件也不好,没有救回来。
父亲是工长,虽然国家有工伤补助,但作为中方负责人,父亲觉得还是应该跟德国甲方争取一下,给死者要多点补偿。
父亲带着翻译来到甲方办公室,德国人很客气,因为一起工作很久了关系一直很好。父亲提出补偿要求德国人有点儿为难,说自己的权限有限,也许不能满足中方的要求,之后问父亲,死者家属的诉求是多少钱?
那时候工地和国内通信要给到当地使领馆,然后通过外交渠道送回国,一来一去小一个月,根本来不及和家属商量。父亲只能当下拿个主意,两千美元。
大家可能会觉得少,我给大家一个参照,我父亲本来可以工作两年回国,但为了再给自己赚一辆摩托车,就又工作了一年。但工作一年的工资都要给家里,摩托车钱靠节省餐补来攒,一年能节省多少人民币呢?是一千八百元。我不确定当时汇率多少,我印象里是三块多,也就是六百美元。
所以两千美元对于当时的中国人来说是一笔巨款。
德国人听到这个数字长舒了一口气,立即从办公桌抽屉里拿出现金数给我父亲,我父亲当时就愣住了。
很显然要少了,能放在现场的钱对于甲方来说必然不算个大数目。
由于年代久远大家不必对数字较真儿,只要知道非洲对我父亲来说,并不是个留下愉快回忆的地方就好了。那时人死在国外必须火化,我父亲带着死者的骨灰回到国内,看着在机场等他的死者家属,就是最朴实的农村妇女,带着两个孩子,哇哇大哭,心里觉得很对不起他们。而要来的美元不能直接拿给家属,那时外汇都要上缴国家,国家给人民币,家属千恩万谢,一点没觉得少。
回国后父亲没有买摩托车,把钱给了妈妈,买了一架妈妈一直想要的星海立式钢琴。
当我第一次去非洲时父亲都七十多岁了,我回来跟他聊天,给他讲我住的营地吃的饭菜和看到的动物,他看了照片说非洲人民怎么还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呀,你这玩得有点儿地主老财的意思。
有一年我在南极船上遇到一个台湾老太太,那时我其实也四十多岁了,但看起来不算老。这老太太颤颤巍巍的得有七十多,常住在美国。很好奇的问我,大陆这么年轻就能花很多钱旅行啦?我说我不年轻了,当然说起来算是大陆人里面的败类,不生孩子整天玩。而大陆更多是我父亲那样的人,一辈子努力生活生儿育女,为了家庭付出一切。我是站在父亲肩膀上来看一眼世界的。
老太太很惊讶,说你四十岁了还拿爸爸钱旅游呀?我说那到没有,我只是告诉您,中国人的厉害之处,并不靠游山玩水体现。
我很小时听父亲讲非洲人,就是及时行乐。工资不能早发也不能多发,非洲人拿到钱就去花,不花干净不回来干活,这和中国人完全不同。也许,这就是非洲至今还很落后的原因之一吧。
可我有点像非洲人,从不攒钱也不做理财投资,赚了赶紧花了,钱少了就开始紧张,立即找活再赚,逼着自己始终学习别落后,股市啥样也影响不了我,但写字拍照弄视频水平不行了我会很着急。
父亲去年去世时我已经踏上过这个星球上的所有大陆了,比他老人家走得远多了。
但我没去过尼日尔,因为那儿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旅游目的地。找机会我要去看看,最好还能在那里骑骑摩托车。
2018年我去加勒比地区拍摄过中国援外项目,我才知道已经是很久远的传统了,有我国援外项目的地方,通常都有我国的援外医疗队。
从非洲回来突然很想父亲,夜里失眠,随便写几句闲言碎语。
图片是父亲当年在非洲的工作照,以及转机时在巴黎的留影。
#五哥的旅行白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