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大家讲一讲我捞水桶的故事。
马兰峪的水井普遍浅,井内水面到井口一般只有五六米深。井水也就二三米深。通深也超不过八九米。在雨季,特别是大雨过后,有的井水与井口沿平。平时从井中取水,多用井绳。水浅时,用扁担钩子钩住水桶梁就可以从井中取出水来。从井中取水,看似简单,实际上也是技术活儿。没干过的,水桶都摆不倒。若用扁担钩子钩着水桶打水,如果没技术、没经验,往往水桶脱钩掉井里。从1986年,我在我家院子打了一眼井,才结束了从街上井中打水,用扁担挑水的日子。
我们这里,水桶一旦掉到井里,捞水桶时,都用长木杆或竹杆。木杆子的尖上拴上几个朝向不同的铁钩,同时用水电筒照亮。由于水浅,电筒光束一照,水桶在井底什么位置就能看见。最理想的就是水桶梁朝上。在手电光照射下,长木杆朝着水桶,直接就能钩到水桶。很快就能把水桶捞上来。如果不用木杆,而是用绳子,就麻烦了,绳子上拴的铁钩不能朝着水桶的位置去,干着急。
2005年左右,我曾在景陵妃园寝当了八个月警卫。在那里吃住。在西班房西南的30多米远的地里有一眼建园寝时挖的井。在值房西北五十米左右的地方还有一眼井,这两眼井里水都很丰富,特别是西北的井水离地面很浅。
我在景妃当警卫期间吃的就是南面地里的井水。从家里拿来了两个水桶和一副扁担。一次打水不小心,水桶掉井里了。于是我找来了二三根木杆和铁钩子,把木杆接起来,由于水太深,手电光照不到水桶,找了很长时间也找不到水桶。后来东沟村的村民告诉我,多年前大旱,这眼井的水也要干了,于是村民在这井的井底正中又打了一眼小井,这样井水就多了起来,能够继续用了。村民告诉我,水桶可能掉进小井里去了。加上小井的深度,我的木杆明显短了。水桶不是什么值钱的东西,不值得再去寻找木杆继续捞水桶。于是就放弃不捞了。至今这只水桶可能还在井中。
我的《正说清朝十二后妃》一书就是在景妃当警卫期间写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