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坛巨匠”余秋雨告诫我们:一个家庭最大的悲哀不是没钱,也不是争吵不休,而是父母到了60岁,还在做这两件糊涂事,但愿你家没有。 1946年,余秋雨出生在一个战乱纷飞的混乱局势,不过万幸,他身处的环境还算安稳,顺风顺水,温饱富裕,私塾更是没断过。 然而,十八岁那年因为家境原因,被下放到农村服役。 人家去田里,愁容满面,唉声怨气,每次出工恨不得将手里的镰刀,猛地往膝盖一顶,一分两半,好好解一下气。 唯有他,在哪都一脸笑意,哪怕日头艰苦,依旧懂得苦中作乐。 每晚还跑去农场后院的月牙石墩上,自己吹口琴,因为距离远,影响不到任何人,他总能玩的尽兴。 直到学校复课,他总算回到了大城市,第一时间不是找个好岗位,端上铁饭碗,而是将在乡下攒的文集,一股脑全寄给人民出版社。 反响一般,十摞信件被退回了八封,至于唯二的“幸运之子”,只换来了十几块奖金,何时发表,没了下文。 不过,其中一封在半年后迎来高光时刻,并且直接与鲁迅前一页后一页同时发表。 这算是一场小交锋了,可惜,他终究没有鲁迅的高度,这次过后,所有散文确实称得上才华著作,但更多的却是“无病呻吟”。 其实是误会余秋雨了,他所有的构思,都来源于内心孤单,不是无病呻吟,而是一种感同身受。 所以《文化苦旅》的发布,让大众总算看清楚余秋雨的内心世界,原来孤独不是秉性,而是一种无奈。 只是,挣到钱的他,依旧有点不合群。 当旁人都羡慕他社会地位超群时,他从不吹嘘自己有什么成就,反而依旧走不出孤独凄凉的真性情人生阶段。 其实,对于大作家而言,孤独是一种常态,因为搞创作遇不到共性,更无法与身边人共情。 例如著名的画家梵高,每一幅价值千金的画作,都给一种无形的窒息孤独感。 从另外一种角度来说,余秋雨的早年经历,原本就锤炼了一身不凡思维,更锻炼出他对世界万物的极敏锐洞察力。 偏偏,他没遇到伯乐,更没遇到一个志同道合挚友,排解寂寞。 1992年,他抛弃了发妻,转头将小自己五岁的学生李红娶入家门。 从前,他嫌弃夫妻间聚少离多,清浅缘淡,如今终于能与激起自己灵魂震动的女人,相守一辈子,他的孤独感,总算没那么强烈了。 婚后,他一连二十三次递出辞职信,最终,可算是卸下了上戏院长重任,终于能牵起爱人的手,背上行囊,去寻找王维诗口中的“西出阳关”遗址。 一一印证,《文化苦旅》的诀别与热血。 2018年,余秋雨将《文化苦旅》更新,精选了二十九篇山水、风情、古迹、古物等散文,融入其中。 如今,这部文化著作,已经成为了全国中小学生的最佳课外读物,更是无数家长,送给孩子们最好的开阔见解礼物。 当然,文中除了深深影响孩子一步步解决自己的小困惑,更鲜明的警示了不少父母,究竟怎么做,才不会让全家人陷入“悲哀”: 一:绝不偏心。 父母本是孩子的引路人,要教导子女和睦相处,这样一家子才能团结,往后日子才过得安稳,互相扶持着奔向小康。 二:不倚老卖老、不惹是生非。 “年老稳重”不止是一种说辞,更是长辈应该具备的道德底线,否则不仅损害名声,还会让子女们尴尬,心中大失所望。 除了这些必要的反思教导,余秋雨还写下了很多人生经验,指导我们更好的处理家庭关系。 而书中,敬畏自然,尊重信仰,爱恨分明的理想精神,更值得每一个人深思!
“文坛巨匠”余秋雨告诫我们:一个家庭最大的悲哀不是没钱,也不是争吵不休,而是父母
阿蛋不下蛋
2023-11-17 12:00:16
0
阅读:249
天马
啥叫巨匠?